綠滿山川 青山生金
七月的五台縣駝梁峰,不僅有鬆林、草甸、巨石、溪水、牛馬,還有滿坡滿眼盛開的金蓮花,一抹抹熱烈的明黃在藍天白雲映襯下格外嬌艷。
這裡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態環境,只是山西省國有林區萬千美景中的一隅。
一棵棵樹,一片片林,記錄著山川大地的綠化。從巍巍太行到連綿呂梁,群峰披綠,醉人心扉﹔從林深密處到靈動濕地,豹躍青川,萬鳥翔集﹔從連翹沙棘到林菌林藥,果滿枝頭,沁人心脾……三晉大地,綠色不斷鋪展。
永和縣沿黃三北防護林工程。景慎好攝
擴綠——
播綠撒翠 厚植生態底色
今年66歲的趙德清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種樹。
“這裡每處荒山海拔多高、適宜種什麼樹,我都一清二楚。”1981年,趙德清畢業分配到大同市大同縣(現雲州區)林業局,一干就是37年,他把雲州區的荒山都走遍了。
擔任縣林業局局長的17年間,趙德清帶領干部群眾將30萬畝火山群示范林、20萬畝採涼山防沙林、10萬畝三北防護林聯成網,筑起京津風沙綠色屏障,建設9萬畝經濟林,全縣新增林地55.6萬畝,總面積達到105.6萬畝。把“種樹比養娃還難”的雲州區,變成了森林覆蓋率達23.9%的塞上綠洲。
太原市荒山綠化。景慎好攝
“以前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吹到冬,現在是大風不揚沙,小風不起塵,環境越來越美了。”在採涼山森林公園,趙德清看著滿山的綠說道。
在朔州市右玉縣,植樹造林成為縣、鄉、村三級領導干部的第一要務,每到春秋兩季,他們都會帶頭植樹,而且要挑最難的地方栽,這一傳統已經傳承了70多年﹔
與右玉千裡相望的平陸縣,黃河北岸的南候溝荒山上,龍柏、花椒迎風而立﹔
太行山東麓的沁源縣,擴大造林面積19.8萬畝、經濟林4.3萬畝,森林覆蓋率接近55%,居山西省首位﹔
…………
經過持續開展造林綠化工作,三晉大地樹更多了、山更青了、地更綠了。數據最有說服力:“十三五”以來,山西每年實施營造林400萬畝以上,累計完成3800多萬畝,森林蓄積量達1.59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73%。
“‘缺林少綠’的山西自加壓力,以科學綠化為遵循,‘十四五’以來人工造林規模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袁同鎖介紹,2023年,全省義務植樹1.3億株,營造林456.76萬畝。
護綠——
守綠有方 筑牢生態屏障
天剛蒙蒙亮,吉縣紅旗國有林場馬連灘管護站的護林員已進山巡護。
“山路不好走,我們隻能將摩托車騎到山腳下,靠雙腳巡山,一天下來至少要走13公裡左右。”護林員溫玉衛告訴記者。
海家窊林區護林員巡山護林。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作為森林防火的最前線,溫玉衛每天都要進山。“巡護要做好森林防火、監測物種變化及嚴查是否有偷砍盜獵等違法行為。特別是無人煙區,一旦發現有人為活動,必須立即查清原因,加密巡查。”
這幾年,吉縣紅旗國有林場不斷創新巡護方式,“無人機空中巡護+視頻遠程監控+護林員地面巡查”三管齊下,各管護站護林員按時進山巡護、夜間分組瞭望,對農林交錯區等地段進行重點監護,形成立體化的高效巡護體系,做到360°全覆蓋、無死角,24小時不鬆懈、不懈怠。
在馬連灘管護站監控室,副站長郭自強正認真觀看監控畫面。“系統監測范圍覆蓋整個林場,可以全方位旋轉畫面,還可以將畫面針對性地放大,路過車輛的樣子形態都可以清晰看到。”
吉縣巡護“三管齊下”,歷山則有“一長兩員”。
200公裡之外的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構建起局、站兩級林長和森林資源監督員、森林防火督導員相結合的“一長兩員”工作體系,將轄區資源劃分為陽城片、垣曲片、沁水翼城片三個片區,網格化落實雙層雙線管護責任,做到林有人看、山有人管、事有人辦、責有人擔。
走進歷山數據中心,新近改造提升的歷山智慧之窗大屏數據在不斷變化,巡林護林、林草防火、生態監測、生物多樣性等模塊次第展開。打開林草防火輔助決策系統,35台地表火探測器、80台語音播報器、20個取水點、8支半專業消防隊的動態信息一覽無余。
從護林員到林長,從國有林管理局到各市縣,保護始終是山西堅守生態安全紅線的重要手段。
興綠——
點綠成金 探路生態富民
“野生沙棘是右玉生態的‘晴雨表’,近年來一到夏天漫山遍野全是綠色。”指著一片沙棘林,右玉沙棘研究所所長曹滿介紹,“如今我們把綠色轉化成‘金色’,讓沙棘果成為百姓致富的‘金果果’。”
“右玉年均氣溫低、晝夜溫差大,一般的經濟林樹種生長期長,但沙棘是個例外。”當年,靠著一輛自行車、一包干糧、一個防身工具,曹滿鑽進右玉的山坡溝峁調查,硬是從大半個右玉採集到40多個優良沙棘種源。
優良類型選擇、引種、育種……在沙棘栽培和經營管理技術研究中,曹滿和同事們總結出沙棘無性繁殖技術和人工沙棘園建造技術,右玉縣的沙棘種植逐步走上標准化種植的道路。
右玉沙棘林。右玉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通過自主研發、合作開發等方式,與國內多所高校組建產品研發中心,開發出沙棘飲品、保健品、化妝品等新產品。”曹滿介紹。
目前,右玉縣沙棘資源面積達到28萬畝,各類沙棘加工企業達10多家,年均採收和加工沙棘鮮果近萬噸,產值3億元以上,帶動當地農民靠採收銷售沙棘果年均增收2000萬元左右。
利用豐富的沙棘資源加工開發,右玉縣把小灌木做成了大產業。“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右玉人不僅享受到生態財富,也收獲了經濟財富。
堅持治理致富並重、增綠增收並舉,“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故事,在山西不斷上演。
地處太岳山深處的沁源縣,是山西的“綠肺”,有220萬畝林地和120萬畝天然牧坡,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653種中藥材在此生長,稱為“北藥之首”。
在沁源縣赤石橋鄉藥材種植基地,看著“黨參、黃芪、黃芩”等藥材的幼苗和種子堆滿了機車,箭杆村村民孫海峰高興地說:“種黨參好啊!你看這小小的藥材,已經成為支撐鄉親們致富的大產業。”
2018年孫海峰回到老家沁源縣箭杆村,將這些年在外做藥品銷售攢下的家當全部“扔”到地裡,流轉了3000畝土地種黨參。2019年,孫海峰又在村集體的山林裡種植了1000畝黨參,次年將林下黨參面積擴展到7000畝。如今,孫海峰的黨參產品產值已超3000萬元,被當地村民親切稱為“黨參大王”。
在沁源,不光有“黨參大王”,還有“黃芩大王”“育苗大王”,他們除了進行中藥材種植外,還進行藥材加工及下游產品研發,激活了當地中藥材產業,帶領全縣農民找到了致富路。目前,沁源縣生態連翹面積達到50萬畝,黨參、黃芪、黃芩、柴胡、苦參等品種累計面積5.1萬畝。
“我們逐步探索出適宜本土生長的特色經濟林產品和林下經濟產業,涌現出一批經濟林發展大縣。”袁同鎖介紹,目前,山西省形成了晉南以紅棗、蘋果為主,黃河沿岸以紅棗為主,北部以仁用杏、沙棘為主,核桃遍布工程區的經濟林基地,累計帶動100多萬農民實現增收,部分縣農民林果業收入佔到總收入的50%以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