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被“十四五”規劃採納的建言,落實咋樣了?
“吃飯嘛,村裡給咱解決得妥妥的!”“互助員給俺們送個菜、理個發,可方便。”記者問起“互助養老”,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恩格貝鎮蒲圪卜村的爺爺奶奶們頓時來了興致。
時間撥回到2020年,四年前那個夏天,蒲圪卜村的黨支部副書記李電波,以“雲帆”為網名,在“十四五”規劃編制意見征集活動中,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寫下一條關於農村互助養老的建議——“在農村人口聚集區域,由政府財政投入建設公共食堂、公共宿舍,有意願的老人都可以居住、生活在一起,年齡小的、有能力的老人照顧年齡大的、能力弱的老人,形成互助養老模式。”
2020年10月,這條建議經過收集、研究、精煉,被寫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文件﹔2021年3月,經全國人大審議,被正式納入“十四五”規劃﹔至此,來自內蒙古一個普通村落的人民建議,成功“飛”進中南海。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上,這個故事被作為中國民主實踐的案例推向世界。
除了廣泛和真實,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最“靠譜”的是管用。四年過去,“互助性養老”這個建議管用了嗎?中央政策如何“落”回地方,惠及廣大群眾?2021年起,人民網連續對這一“中國的民主故事”進行追蹤。近期,人民網記者再赴內蒙古,並同時前往山東和山西等地,開展採訪調研。
從理念到實踐 “最后一公裡”的艱難跨越
每天上午10點半,鄔后生和袁長喜兩位年過八旬的“80后”老人,都會准時來到村裡的養老服務中心。內蒙古恩格貝鎮蒲圪卜村的養老服務中心開業近3年了,來這吃飯的大多是蒲圪卜村60歲以上、不方便做飯的村民。
如今的李電波已是蒲圪卜村村主任,他給記者算了筆賬:政府補貼9元、村集體補貼1元、子女孝敬2元,這樣下來,老人一天吃飯開銷不超過7塊錢。
周銀栓老人向記者展示老伴兒的助餐卡。人民網 鄭莉茵攝
普通村干部的一條留言“飛”進中南海,又“落”回群眾中。這中間“最后一公裡”的跨越,凝聚了無數次嘗試,見証了從理念到實踐的長期探索。
73歲的祁二飛,目前在食堂的互助公益崗位負責收銀、做飯、打掃衛生等。像他這樣真正在踐行“互助”的,並沒有李電波當年想象的多。養老服務人手短缺是最現實的問題,李電波坦言,寫下留言時,自己確實有點“理想化”:“當時想的是老人倆倆結對,年輕的幫助年長的。”然而在運行過程中,遇到了很現實的問題:年輕的憑啥一直出力?不平衡的安排,帶來的效果並不好。
經過反復實踐,“及時給予貨幣激勵”被証實是當下最有效的運作方式。如今,村裡通過設立一些“孝老公益性崗位”,每個月給予固定報酬,成功吸引了許多村民參與互助服務。祁二飛每天工作約5小時,每月能拿到工資2000元,又能解悶,又能掙點錢貼補用度,也幫助到了大家,是個不錯的活計。
食堂工作人員祁二飛(左)出發給老人送餐。人民網 鄭莉茵攝
各村“單打獨斗”導致資源利用率不夠高,成本居高不下,是鎮上面臨的另一挑戰。以蒲圪卜村為例,該村60歲以上常住人口近580人,但固定在養老服務中心就餐的老人僅有20余人。如果能實現資源共享,將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這也是當地下一步助老工作的推進方向。
恩格貝鎮養老互助共同體情況介紹。人民網 鄭莉茵攝
恩格貝鎮黨委書記王海軍告訴記者,“我們計劃以鎮為單位,建立一個總調度服務中心,將每個村的養老服務中心與衛生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工組織等資源深度融合,通過統一規劃與調度,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優質、便捷的養老服務。”
從落地到開花 “銀齡”互助的多樣探索
下午5點,山東威海米山鎮西鋪頭村,幸福食堂裡香味扑鼻,不少村民帶著飯盒在排隊打飯。不一會兒,食堂裡就已座無虛席。
村民在幸福食堂排隊打飯。人民網 劉祺攝
“午餐兩菜一湯、晚餐一菜一湯,逢年過節還改善伙食,來這吃的都很滿意。”於洪英,70歲,獨居的她已經在幸福食堂吃了大半年,談起這裡的飯菜水平,阿姨贊不絕口。
就餐老人向記者展示菜品。人民網 劉祺攝
“2020年,村集體開辦了這家幸福食堂,村民們可以選擇在這吃或者打飯帶回家。”米山鎮民政工作負責人陳文明告訴記者,這裡免費為69周歲及以上的本村戶籍老人提供三餐。
有著“中國長壽之鄉”美譽的文登區,老年人佔37.9%,65歲以上老人達到27.8%,居家養老的需求十分迫切。2021年起,文登區依托當地較為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探索實施“農村睦鄰互助積分養老”。
“為村民理發、量血壓、義務維修等志願活動都可獲得積分。積分可在村裡的信用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宋村鎮民政科負責人王藝寧邊向記者展示信用超市邊介紹,“不光個人有積分,村與村之間也會進行信用評比。”
天福街道五裡庄村睦鄰互助點的村民演唱會。人民網 彭姝婷攝
“朋友啊朋友……”天福街道五裡庄村睦鄰互助點,新一輪村民演唱會開始了,老人接連趕來一展歌喉。
“除了唱歌,有時候晚上還會組織大家來跳跳舞,過節的時候還會舉辦趣味運動會,活動可多了。”61歲的吳明菊是村裡的互助員之一,談起日常的娛樂活動,吳阿姨如數家珍。
為推動“睦鄰互助點+N”模式更好落地,文登區搭建了涵蓋村(居)睦鄰互助點、互助員的四級服務調度網絡。“目前全區共建設睦鄰互助點566處,招募睦鄰互助員628人,主要集中在55到65周歲。”文登區民政局黨組成員、養老服務相關工作負責人王欽鬆介紹。
文登區澤頭鎮北庄村睦鄰互助點“孝善養老捐贈榜”。人民網 彭姝婷攝
說起推進過程中最大的困難,王欽鬆坦言,“是資金”。以幸福餐桌為例,當地政府在補貼的同時,鼓勵鎮村設立運營基金,號召在村能人或所在簽租地企業捐贈錢物,“剛開始大家捐贈的熱情比較高,時間長了,捐贈的人也少了。希望政府能在稅收或其他優惠政策上給予捐贈企業支持。”
同樣在“互助”上動腦筋,大力建設養老服務體系的,還有山西呂梁。記者來到呂梁市中陽縣採訪“好鄰居助老小院”,75歲的王富香阿姨笑得合不攏嘴:“飯噴香,花樣還多,面、扁食、糕、粥換著吃,還不用自己操心,一頓就1塊錢,咋能不好哩。”
在中陽縣前岔溝村“好鄰居助老小院”,老人們聚在一起准備晚飯。人民網 王晏如攝
為解決偏遠自然村老人用餐難,2023年,中陽縣推出“好鄰居助老小院”,“針對有3人以上用餐需求的自然村,各村遴選熱心公益、干淨衛生的農戶家庭作為‘好鄰居助老小院’,其中脫貧戶、監測戶會優先選取。”中陽縣民政局副局長張力丹介紹。
對於“好鄰居助老小院”,縣財政一次性補貼5000元用於配置餐廚用品,同時按照就餐人數每人每天給予15元用餐服務費(含人員工資、水電暖、食材成本),有效解決養老服務“最后一米”難題。
從服務模式到資金籌措,中陽縣不僅探索出規章制度和操作規范,還融入了鄉親情份和群眾監督。近年來,中陽縣實施城鄉養老公共服務“千萬養怡助老”項目,在鄉鎮、社區開設幸福養老工程、老年食堂,在行政村、自然村開設日間照料中心、“幸福小院”、“好鄰居助老小院”,5種養老模式相結合,讓互助養老服務的人情味越來越濃。這一模式,不僅被隔壁縣區借鑒,也成為呂梁市大力推廣的養老范本。
民主,起始於人民意願充分表達,落實於人民意願有效實現。
從留言到政策,從案頭到村頭,從落地到開花……這條“互助養老”的探索之路,已經走過了4年。
“互聯網時代,做好網上群眾工作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陳承新認為,進入新發展階段,從網絡獲取民情民意已經成為黨委政府執政施政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而跟蹤監督群眾意見建議的后續進展,確保人民意願真正實現,也是做好群眾工作、讓留言辦理形成閉環的關鍵。
任重須策馬,風正好揚帆。明年,“十四五”即將收官,圍繞“十五五”的謀劃已經徐徐展開。在“領導留言板”上,已有群眾主動寫下意見建議,共話國家的下一個五年規劃。相信像“雲帆”這樣的民主故事,將持續在中國大地奔流涌動。(楊佳、鄭莉茵、曾帆、王喆、施雲娟、彭姝婷、鄂智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