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調研行 ㉒ | 汾陽:以“酒”為媒 鄉村振興添動能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一首流傳千古的唐詩和1982年杏花村鎮東堡村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釀酒器物小口尖底瓮,彰顯著汾陽市源遠流長的釀造史。
近年來,帶著這份歷史的饋贈,汾陽市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杏花村鎮東堡村大力發展“白酒+電商”“白酒+文旅”“白酒+會展”等新經濟業態﹔打造庄化-馬刨神泉沿線釀酒高粱產業線,神泉村(桑溝組)和西岩村(雙親墓)兩個觀光點﹔依托賈家庄、杏花村汾酒景區等資源稟賦,深入挖掘白酒文化、州府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等鄉村旅游新業態。
詩酒飄香的新業態已成為汾陽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科技賦能 夯實一產
初秋時節,連片的高粱映紅了肖家庄鎮西馬寨村天空,紅色的衣殼,珍珠般的籽粒,在陽光下閃爍晶瑩,穗狀俯首懸垂猶如煙花綻放。
“出酒率高、穩產性好、耐瘠性強……這是汾粱20。”西馬寨村包村干部王卓介紹,今年試驗種植的高粱有三十余種。
“汾享杏福”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郝健攝
2023年,汾陽市在馬寨村打造了1000畝的“汾享杏福”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引進、試驗示范新品種、新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行集約化、設施化生產,並通過示范、展示、參觀學習和技術培訓等手段,帶動周邊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沿著土埂前行,秋風吹過,一株株高粱俯著更低了。
“你看,這麼大的土地沒有地壟,真正實現了連片種植。”王卓介紹,連片種植可以有效實現無人機“飛防”作業、大型機械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
“這是啟動灌溉泵的,施肥泵、攪拌……一鍵點開。”在西馬寨村村委會議室裡,王卓向記者演示了當地助力增收的另一個“法寶”——水肥一體化自動化控制系統,主目錄、分系統,土壤PH值、產量預估,各項數據密密麻麻地顯示在大屏幕上。
“無論是旱情還是虫災,提前一周預防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這是虫情類別、虫情總數,二化螟、二點委夜蛾應是主要防治的種類。”王卓認為,釀酒高粱對質量的要求遠遠高於普通高粱,借助科技才能對高粱的種植實現有效管理。
為了促進名特優農業產業發展和專業鎮建設有機融合,依托杏花村鎮酒業產業鏈,促進優質釀酒專用高粱倉儲項目,持續推進杏花村汾酒省級專業鎮建設:對集中連片規模種植100畝以上,畝補助305.4元,其中:高粱基地統一治虫服務每畝補助50元,災害保險保費50.4元/畝,種植補助每畝205元。
不僅是高粱,在汾陽,依托“汾享杏福”區域品牌,“汾州核桃”“汾州小米”等區域公用品牌不斷做強做優,發展優質谷子、釀酒高粱、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花生、長山藥、蔬菜、肉牛、湖羊、核桃等九大特色產業,建設25個水肥一體化滴灌示范片,全市糧食播種面積60.45萬畝,糧食總產量在3.486億斤左右。
鏈式延伸 做強二產
在汾陽市賈家庄生態園,佔地上百畝的玻璃廠車間充溢著一陣陣轟鳴聲,燒制、成型、冷卻、上釉一整套工藝體系井然有序,精致的玻璃器皿整齊排列,流水線上的工人忙碌不停。
觀宇玻璃制品生產車間。圖片由汾陽市對外交流服務中心提供
據悉,觀宇玻璃制品項目是賈家庄村緊密圍繞汾陽市“產業立市”要求,引資建設而成,主力生產酒瓶、酒具等。
秉承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該項目採用花園式工廠、循環型工藝辦法,全面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優化生產流程,構建低碳、安全、高效的玻璃制品生產體系,並根據生產節拍不斷調整優化。
“這個廠子的建成,給我們村民們帶來了看得見的好處!”談起觀宇玻璃制品項目,工廠的工人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這個總投資約3.2億元的產業項目,年產各類中高檔玻璃酒瓶1.3億隻,實現產值3.5億元,實現利稅5000萬元,一舉解決村裡就業300余人。
在汾陽,立足現有產業規模和優勢,以延鏈、補鏈、建鏈、強鏈為主攻方向,推動補短板和鍛長板相結合,正在培育一批產業鏈核心企業。
目前,該市抓緊抓好神農科技釀酒原料加工項目,積極引進酒缸、酒瓶、酒蓋、酒盒、紙箱等企業﹔啟動賈家庄包裝產業園、觀宇玻璃二號窯爐等項目建設,實現成品酒所需包材本地供應﹔搭建白酒溯源公共服務平台,建成投用山西省白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支持汾酒集團綜合活動中心、銷售中心、成品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
提質增效 富農增收
放眼望去,翠綠藤蔓枝葉像一床被子,輕輕地蓋在田壟上,撥開綠葉,一個個香瓜就露出圓潤飽滿的身影。
採摘、過秤、打包、裝車。“肉厚、水潤、甘甜、爽口。”雖是初秋,在西馬寨村的暖棚裡,王莉專門從城區來到園區購買香瓜:“真沒想到這個季節還能吃到這麼地道的香瓜子。”
“得益於庄化-馬刨神泉沿線釀酒高粱產業線的建設,每年都會有不少的游客到我們村裡觀光,發展設施蔬菜可以進一步擴大文旅收益。”西馬寨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魏岳平介紹,當地以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西馬寨村是一個以農業種植為主導產業的傳統村落。“過去一下雨,就出不了村、下不了地。因為村裡人常年外出務工,導致撂荒地、空心村等問題突出。”回想過去,魏岳平坦言,確實犯難。
小農經濟、收益有限,人口外流、后繼乏人……地由誰來種?收入咋提高?
——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思路,將全村兩千多畝土地以每年1000元/畝的方式進行保底流轉,通過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吸納勞動力二次參與農業務工﹔
——集體流轉回土地后,依托“汾享杏福”農業科技園的創建,採取合作社統一經營的模式,同時改良種植模式,改善水利條件,種植百畝大棚,並實現農業水肥一體化,實現了兩茬種植。
“以前一家一戶種地非常困難,自己耕、自己種,還得雇車,成本太高。”村民梁金寶感慨地說:“現在交由合作社統一耕種、統一管理,不僅打破了田壟分割,增加了耕種面積,還提高了種植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西馬寨村大棚種植。人民網記者 趙芳攝
“目前,效果可觀,大棚種植畝產達到1萬余元以上,試驗種植的幾百畝西藍花復播高粱已取得一定成效。”魏岳平表示,村裡還新建了晾晒場、烘干廠、糧食收儲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發展農業生產,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西馬寨村休閑小廣場。人民網記者 趙芳攝
農業發展了,農民富裕了,美麗鄉村建設勢在必行。近些年,當地持續完善基礎設施,打造了籃球場、人工湖、休閑小廣場等便民設施﹔兩側綠樹成蔭,灰白相間的牆面粉刷一新,村民三三兩兩漫步公園……
村中有景、景中有村。依托賈家庄、杏花村汾酒景區等資源稟賦,深入挖掘白酒文化、州府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等鄉村旅游新業態。截至2024年8月底,賈家庄文化生態旅游區累計接待人數為64.3萬人次,累計門票收入為2466萬元,累計營業收入為3157萬元﹔汾酒文化景區累計接待人數8.66萬人次,累計門票收入210.26萬元,累計營業收入為210.26萬元。
在汾陽,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錦繡畫卷徐徐展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