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市雁門關
全民守護 再現雄姿(長城腳下是我家)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5日 第 07 版)
山路蜿蜒,從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出發,不知繞過多少彎,海拔來到1800米以上,赫赫有名的雁門關終於映入眼帘。
向上,繼續向上,下車后仍需徒步跋涉。不一會兒,瓮城到了。門額石匾書“雁門關”,兩側對聯曰“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雁門關由關城、瓮城和圍城組成。最高處,便是著名的關城,城牆高10米,周長約1000米。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
手腳並用,沿著極陡的台階攀登上關城,頓覺大風獵獵,視野也十分開闊。
地理上看,雁門關南控中原,北扼大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衛青、霍去病、楊家將等,都曾在這長城關隘留下戰功。
時光流轉,隨著自然風化和損毀,以及人為破壞等的影響,到20世紀80年代,雁門關已經破敗不堪,外部城磚凋零、內部夯土裸露……
現年68歲的姚平樂是土生土長的雁門關村人,“年輕時在雁門關旁放牛放羊,根本看不出雁門關有多少雄關的樣子,感覺還是很可惜的。”
忻州市長城學會會長楊峻峰,也是長城邊長大的放牛娃。1984年,還在上大學的他從報紙上得知正在開展“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我捐了兩塊錢,那是好幾天的飯錢。”
忻州也逐步開始了長城修復進程。“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修復規模並不大,但是向全社會發出了停止破壞、修復寶貝的重要信號,意義重大。”在關城上撫摸著塊塊城磚,楊峻峰回憶說。
1985年,楊峻峰進入忻州日報社成為一名記者,利用幾十年時間,他走遍了忻州段長城,拍攝了數萬張珍貴的照片。“我感到長城修復的力度必須加大,刻不容緩。”楊峻峰說。
21世紀初,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來雁門關考察,一邊贊嘆其文物價值高,文化內涵豐富,一邊叮囑要保護好,讓雄關重振雄風。
2009年至2012年,雁門關進行大規模、成體系的修復,讓雁門關段長城展現了雄姿。
修好長城,還得守護好、傳承好。姚平樂是村裡的長城保護員,一年四季不間斷地巡查長城,“旱季防火,雨季防水,勸阻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姚平樂笑稱自己一輩子都守在長城邊,“傳到我這裡,長城變好了,還要保護好,這是責任。”
守在雁門關長城邊,相當不易。雁門關以苦寒著稱,這裡溝壑縱橫、土地貧瘠、干旱少雨。伴隨姚平樂大半輩子的也是風沙肆虐、土壤貧瘠。雁門關修復后,長城腳下村民的日子逐漸好起來,姚平樂開起農家樂,年收入10萬多元,“我們和雁門關,共同迎來了好日子!”
出台《忻州市長城保護條例》,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的通知》等多部法規文件﹔將境內長城全部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聘請589名長城保護員對長城進行日常巡查﹔青年志願者徒步撿拾長城腳下的垃圾、煙頭……近年來,忻州市長城保護工作持續深入。
在楊峻峰和姚平樂看來,要將長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更好地傳給子孫后代,不僅需要修復長城本體、做好安全防護,更要在全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筑牢保護理念,“希望大家都能成為保護長城的保護員、宣傳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5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