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山西

截至今年7月底,各地檢察機關已立案辦理長城保護公益訴訟案件1264件

為長城保護注入檢察力量(法治頭條)

本報記者 張 璁
2024年10月11日09: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雁門關鎮白草口村修繕后的長城“鳳回頭”敵台風光旖旎。
  王晉東攝
  圖②: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檢察院召開長城保護案件公開聽証會。
  李中開攝
  圖③: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檢察院工作人員現場查看烏鞘嶺長城保護情況。
  閆 昭攝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雁門關鎮白草口村的長城“鳳回頭”敵台,因殘牆宛如回望的鳳凰而得名。幾年前,有人發現“鳳回頭”的“鳳嘴”不見蹤影,牆體出現裂縫、傾斜嚴重,隨時有坍塌的風險。

  2020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將該案線索移交山西省檢察機關辦理。最終,忻州市檢察院向代縣人民政府公開宣告送達檢察建議,督促治理安全隱患、啟動修繕工程。

  如今修繕工程全部完工,再登上白草口長城遠眺,“鳳鳥回望”的清晰輪廓已重現在雄奇險峻的群山之上。

  近年來,全國檢察機關深入拓展、有效開展長城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省份率先部署開展長城保護專項監督,督促解決了一批長城公益受損問題。今年初,最高檢在長城沿線15個省區市部署開展“長城保護公益行動”,督促長城沿線基層檢察院實現辦案全覆蓋。

  截至今年7月底,各地檢察機關已立案辦理長城保護公益訴訟案件1264件,有效解決長城本體保護、長城風貌、展示利用等一系列相關問題,進一步凝聚了長城保護社會共治的共識。

  給長城“拔刺”,公益損害得到實質整改

  從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區出發,驅車進入陰山深處,隻見一段輪廓高大、夯層清晰的城牆,蜿蜒橫亙在山脊、山溝間——這便是戰國趙北長城遺址。

  包頭市石拐區內的戰國趙北長城牆體,是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戰國趙北長城。不過多年來,這段長城上架設的56根通信線杆,像插在長城上的一根根“刺”,成了石拐區人大代表王賓的“心病”。

  查閱歷史資料發現,這56根通信線杆架設於上世紀50年代。盡管該段長城遺址已於2001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通信線杆卻始終存在,成了歷史遺留問題。

  檢察公益訴訟的發展,讓王賓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王賓為此提出相關人大代表建議,隨后石拐區人大常委會向石拐區檢察院移送了趙北長城公益損害線索。2021年10月,石拐區檢察院正式以行政公益訴訟立案。

  “我們邀請人大代表全程參與辦案,經多次實地踏查,案件脈絡逐漸清晰。”石拐區檢察院檢察長包衛華說,當初通信線杆由郵電局架設,而如今的通信工作由相關通信公司承接,誰為歷史“埋單”成為矛盾焦點。

  56根“刺”的監管主體不明、拆除資金保障困難,加之通信線杆關系山區群眾的對外通信,如何才能妥善地移杆撤線?檢察機關上下聯動、共同協作,在石拐區委區政府支持下,開展實地調研5次,聯合通信、國土、交通等單位召開磋商會13次。經督促,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解決資金來源、拆除方案、新線路規劃、后續修復等難題。

  2023年6月,相關通信公司將56根通信線杆全部拆除,新的通信線路也在整改中同步運行,既保障山區的對外通信,又讓長城的公益損害問題得到實質性整改。

  隨后,石拐區檢察院在趙北長城腳下召開一場特別的公開聽証會,文物保護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長城巡護員等對整改效果各抒己見:“‘拔刺’后,對坑洞進行素土回填是主要保護措施”“后期還需要觀察回填區域植被恢復情況”……“始於辦案,卻不止於辦案。”包衛華說,“從長城損害的事后修復,到長期跟進監督,檢察機關保護長城的努力步履不停。”

  據統計,各地檢察機關近年來督促保護長城點位900余處,設置長城保護標志碑、界樁2500余個,清除保護區內違章建筑物、構筑物6萬余平方米,修復長城保護范圍內生態環境面積35萬余平方米。

  以“訴”的確認,提升檢察監督剛性

  聚焦長城保護突出問題,堅持辦案為本,才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

  來到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的明長城紫荊關段,隻見綠樹掩映間,古老城牆巍峨聳立。然而,易縣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趙寶德記得他2021年3月來到紫荊關進行實地踏查時,一座石料加工廠赫然開設在距離長城不足50米的地方。巨大的廠房周圍是干枯的植被、裸露的黃土、堆積的沙石,對長城保護構成嚴峻挑戰。

  明長城紫荊關段是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觸目驚心的場景,讓檢察機關感到了必須馬上行動的緊迫感。很快,案件線索被移交至保定市檢察院,保定、易縣兩級檢察機關迅速成立辦案組,啟動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辦理程序,擬通過辦案一體實現長城保護和環境資源保護,並讓違法者承擔賠償責任。

  經查,該企業未依法辦理審批手續,長期違法佔用林地和長城文物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嚴重破壞長城遺跡以及周邊生態。

  但此時,時任保定市檢察院第八檢察部主任趙昊宏卻遇到棘手的難題——國內並沒有就長城保護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先例,該從何著手?“特別是懲罰性賠償的金額和倍數,既沒先例可循,也缺乏明確法律規定。”趙昊宏邊辦案邊摸索,決心啃下這根“硬骨頭”。

  通過衛星遙感技術調查取証,呈現涉案區域受損過程﹔邀請專家充分咨詢論証,對相關安全隱患、現實危害多次模擬推演和評測﹔對損害后果及修復費用進行司法鑒定……

  2021年6月,保定市檢察院就石料加工廠侵害長城歷史風貌及生態環境問題,向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全國首例長城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依法判令被告公司立即停止侵害、修復環境或承擔修復費用、賠償生態功能損失費、在國家級媒體上向社會公眾道歉……”2021年9月,檢察機關的訴訟請求全部得到法院判決支持。

  “檢察公益訴訟追求以最小司法投入,取得最佳監督效果,把審前實現維護公益目的作為最佳司法狀態。”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主辦檢察官劉家璞說,“但對拖延整改、部分整改、問題反彈等,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要堅決提起訴訟,以‘訴’的確認,體現司法價值引領,提升檢察監督剛性。”

  合力共治,做好長城保護“后半篇文章”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柏峪村,保存著一份關於長城的獨特文化記憶——這裡的“柏峪燕歌戲”由古代戍邊將士的軍樂軍歌演化而來,已入選北京市非遺名錄。但“柏峪燕歌戲”的保護傳承,也面臨著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部分劇目唱詞失傳等問題。

  傳承之困,燕歌何以為繼?今年7月,北京市門頭溝區檢察院向相關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完善“柏峪燕歌戲”傳承機制。隨即,相關部門啟動“搶救性保護”,並打出一套完善傳承機制、打造非遺品牌的“組合拳”,助力這門古老藝術煥發新的活力。

  長城保護是系統工程,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同題共答。

  位於山東省的齊長城距今已有2600余年歷史,齊長城在山東省諸城市境內全長49.85公裡,保存遺跡38.52公裡,是齊長城遺址保存最好的區段之一。回顧督促齊長城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的經驗,諸城市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霍海鑫認為很重要的一條是——不能“單打獨斗”,要靠合力共治。

  調查中,當地研究長城文化的相關社會組織積極提供了大量歷史資料,幫助查明受損情況﹔整改后,邀請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等前往齊長城遺址現場聽証﹔將社會公益組織作為第三方納入公益保護機制,充分發揮各方專業優勢和影響力……“得益於充分整合多方優勢資源,齊長城遺址的系統性保護和開發利用得到更好助力。”霍海鑫說。

  目前,各地跨區域長城保護檢察協作機制逐步建立,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協作機制不斷強化,社會力量參與方式也更加豐富。

  “下一步,要加強深層次問題監督,做好長城保護‘后半篇文章’。”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廳長徐向春表示,作為拓展公益訴訟辦案新領域的探索,目前22個省級人大常委會出台的專項決定明確將文物、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公益訴訟新領域案件范圍,最高檢也正在推動相關立法工作。

  40年來,中國長城學會首席專家、副會長董耀會長期奔波在長城保護一線。董耀會說:“長城保護得益於法治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檢察公益訴訟的出現和發展,為保護巍巍長城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法治力量。”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0日 19 版)

(責編:趙芳、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