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車壯馬” 陽泉市城區為基層減負賦能
“以前社區挂的牌子有40多塊,一天到晚還要參加各種會議、填報各類表格。為基層減負政策實施后,社區現在隻剩3塊標牌、2個標識,挂牌減少了,開會、迎檢、填報表的任務也少了,我們有更多時間服務群眾,收獲的笑臉和點贊也更多了。”近日,在基層工作多年的陽泉市城區南山路街道新華西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邢玉濤深有感觸地說。
變化,源自城區為基層減負賦能的有力舉措。
明責減負 讓基層履職落點更准
拿著戶口本、身份証,需要開具親子關系証明﹔手持結婚証,需要出具婚姻關系証明﹔另外還有死亡証明、無工作証明、收入証明等等。所有這些,社區都需要向居民做好解釋工作,再對接業務主管部門,幫助居民解決各種需求。
“不是我們不想辦,只是有些証明社區根本沒有開具權限,確實開不了。”提起以前居民來社區開証明的場景,城區上站街道小陽泉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惠敏一臉無奈。
自基層減負工作開展以來,社區嚴格按照民政部、山西省民政廳“不應由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出具証明的22項事項清單”執行,規范簡化了辦事程序,告別社區“萬能章”,實現了從“忙事務”到“重服務”的轉變,也解決了居民“來回跑,多頭跑”問題,方便了居民辦事。
精准賦能 讓“車”“馬”協同活力更足
“快遞站點旁路面塌陷,這個我們來認領。”“居民窗外有棵大樹,不僅遮擋採光,還影響通風。這個問題交給我們。”城區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區黨建聯席會上,22家駐區單位黨組織代表領辦了30件實事。
減負不僅需要做好“減法”,更要善做“加法”。為破解過去“單向發力”基層治理困境,城區健全完善駐地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雙服務、雙包聯、雙評價”機制,讓各類社會力量成為基層治理“盟友”,與社區實現雙向奔赴、雙向賦能。同時,統籌“兩代表一委員”陣地、鎮(街道)商會、紅騎驛站、社會組織等平台主體,打造“向陽花”社會組織之家,推動業委會(物管會)、律師、警察、各級包聯干部、聯建單位,以及小區公約、信息化工具等治理力量向網格匯集,實現“一網統籌、多元集聚”。
聚焦“小馬”力量不足問題,城區把最好的資源、最優的政策精准下放到基層。在通過“減上補下”為鎮(街道)增加108個事業編制、足額配備運轉經費的基礎上,出台鎮(街道)編制、資金統籌“差異化”管理辦法。建立“基礎編+量化編+周轉編”編制管理模式,科學測算、精准保障鎮(街道)經費,堅決打破“平均主義”,推動基層編制、人員、經費與治理實際需求相匹配。
市區聯動 讓為民解憂見行見效
“困擾小區裡38戶居民的吃水用水問題終於得到了圓滿解決!”日前,城區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郗莉莉感嘆道。
城區北大街街道東溝社區與高新區相鄰,其中一個居民小區建於1984年,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前段時間,由於自來水管網漏損嚴重,造成小區內38戶居民停水,街道社區多次協調相關部門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社區將此事提交到陽泉市基層治理市區聯合調度中心,調度中心經詳細核實、會商研判、綜合協調,僅用了7個工作日便解決了這個給群眾生活造成極大不便的問題。
城區聚焦基層村社治理“吹哨不靈、問題空轉、協調無力”痛點難點,統籌市區兩級條塊力量,合力破解因職能不全、職責交叉造成的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立陽泉市基層治理市區聯合調度中心,由市區兩級黨委副書記任總召集人,實行三級會商研判機制,組建事件接收、調查核實、會商研判、綜合協調四個工作組,建立“接、判、辦、評、用”五步閉環流程,明確評價排名靠后單位“一次通報,兩次約談,三次凍結人事並啟動不擔當不作為調查”的考核辦法,打破條塊限制,打通“接訴即辦、合力快辦”渠道,推動從解決“一件事”向辦好“一類事”延伸。
今年以來,聚焦基層“小馬拉大車”難題,城區緊緊圍繞減上補下、賦能提效,構建形成了“人財物事”全方位保障工作矩陣,不斷推動“人向基層走、錢向基層投、政策向基層傾斜、服務向基層延伸”,切實為基層真減負、多賦能,有力推動了社會治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減負、賦能常態長效機制,以改革的精神持續推進,讓基層減負成果切實轉化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優化治理的效能。”城區區委書記王曉麗說。(薄紅貞 於麗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