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要聞

山西陽泉:一座煤城的華麗蝶變

2024年10月30日08:22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展開十年波瀾壯闊的陽泉發展畫卷,每個節點都讓人激情澎湃。 地區生產總值十年增長75%,突破千億元。

近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

5G網絡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域覆蓋,萬人擁有5G基站數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服務器算力水平全省領先。2023年,陽泉數字經濟經營主體超3000家。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1.7%、全省第二。市級行政許可事項全程可網辦率達97.3%。

十年間,城鎮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達73.0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加50%,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6.2%、8.1%。

……

一組組數據,折射出時代發展的偉力,也見証了陽泉的榮光。

聚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

陽泉,一座煤城,然而今日的煤城已經變換了模樣。 “刮板輸送機准備啟動,採煤機准備啟動……”華陽集團一礦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利用5G網絡向井下發出指令,一時間,幾百米外地下的採煤機徐徐啟動,開始割煤作業。

借助5G網絡,地層深處的採煤作業成了“網絡直播”。採煤作業能夠如此智能、便捷,歸功於一礦智能化煤礦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集機櫃、配電、制冷、監控、綜合布線等系統於一體,採用存算分離技術——計算+分布式存儲應用平台進行冗余部署,能有效協調各生產系統穩定運行,推進智能化建設,為礦井安全生產提供保障。

從機械化到如今的智能化,煤炭產業通過“智”變向“綠”而行。近年來,陽泉市加快智能化礦井建設進程,通過“機械化換人、智能化減人”,從根本上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目前已建成華陽一礦、二礦、新景礦及潞安五礦、平定匯能煤礦5座智能化礦井。今年,將新建成9座智能化煤礦,推動9座煤礦進行智能化改造,進一步擴大智能化礦井覆蓋面,切實發揮智能化“提質增安”作用。

傳統產業迭代升級的同時,新興產業持續壯大。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

位於陽泉高新區東區科技園的日昌晶新材料(山西)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內,伴隨著機器隆隆作響,藍寶石晶體在2050℃的長晶爐內“生長”。產出的藍寶石晶體經過加工,形成晶棒和晶片,廣泛應用於LED發光芯片、光電、技術玻璃、軍事、醫療等領域。

日昌晶公司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發力度,自主研發生產藍寶石長晶爐,成功申請相關專利,並開發了晶體自動“生長”控制系統、冷卻水溫度自適應調節系統等,成為陽泉市首家主要從事高品質藍寶石材料及產品研發、制造和銷售的企業。

位於陽泉高新區廟堰園區的多氟多陽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鋰電新材料六氟磷酸鋰及添加劑的生產和銷售。其年產2萬噸高純晶體六氟磷酸鋰項目總建筑面積12萬余平方米,分二期建設。目前,廠房主體已完成,正在進行設備調試。

圍繞加快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陽泉市大力培育“鏈主+鏈核+專精特新”企業,推動串珠成鏈、集鏈成群、集群成勢,整合優化九條重點產業鏈,營收規模達到220億元。新能源電池產業聚焦產業鏈缺失環節,加快太行世紀10GWh動力儲能兩用高端固態鋰(鈉)離子電池生產線項目建設,推進中冀投、中烜、貝特瑞負極材料一體化、多氟多六氟磷酸鋰二期等項目投產。推動鈉離子電池相關標准制定,華鈉芯能1GWh鈉離子電池生產線達產達效,促進鈉離子電池在電動車、儲能電站等方面的商業化應用。

同時,在人工智能、商用航天、低空經濟、綠色氫能等未來產業上前瞻布局,不斷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

書寫暖心民生答卷,不斷增進群眾幸福感

縫制、整燙、釘扣子……王建英和同事專心致志地趕制服裝,山西鼎新服裝服飾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內,昔日的“寶媽”們如今已是生產線上的骨干力量﹔ 瑪麗購物廣場裡,美甲師李悅悅忙著為顧客打磨甲形、磨平邊緣、拋光甲面,輕鬆實現了就近就業﹔

市直機關幼兒園內,初入職場的教師張振華精心設計教案、認真參與教研活動,每天忙碌而充實﹔

……

放眼山城,這樣的就業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陽泉市不斷解決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推動人民生活水平連續邁上新台階。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牽動著千家萬戶。為持續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陽泉市人社部門突出就業優先導向,聚合政策服務資源,並充分調動市場機構和行業協會積極性,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打出就業政策“組合拳”——

組織開展“春風行動”“人才夜市”“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等各類現場招聘會70余場﹔

創新公共就業服務方式,定期舉辦“陽泉就業”“零工市場搭橋梁直播帶崗促就業”等線上招聘活動﹔

優化零工市場,實施以工代賑,對116個重點社區(村)的幫扶對象開展“131”服務,即至少提供1次職業指導、3個適合的崗位信息、1個培訓項目﹔

……

截至目前,陽泉市2024年“一本兩專”畢業生共7872人,已就業6622人,就業率為84.12%﹔全市農村勞動力33.79萬人,其中本地就業23.18萬人、外出轉移就業10.61萬人,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作為就業補充平台的各基層人社服務站點,陽泉市通過就業服務端口前置、重心下沉,不斷延伸服務“觸角”、創新服務方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好政策、好服務、好工作。目前,全市已建立855個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社區)基層就業社保服務點,實現了市域全覆蓋。同時,向基層延伸了40項高頻次就業社保服務事項,其中就業服務19項,包括“找工作”類服務15項、“學技術”類服務4項,群眾可以就近辦理求職登記、技術培訓等相關業務。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城鄉統籌就業更加完善,勞動力區域分布更加合理……在陽泉,奔涌的“后浪”有了更多就業選擇。

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砥礪奮進闊步新征程

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行進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這個重要節點。

翻閱75載風雷激蕩的歷史篇章,鮮紅的黨旗始終在陽泉高高飄揚。

紅色,是陽泉這座城市的底色,紅色基因已經融入陽泉兒女的精神血脈。陽泉市堅持項目牽引,強化專班調度,持續推進紅色領航戰略走深走實、落地見效。建成山西陽泉干部學院、“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百團大戰抗戰遺址“三大紅色教育綜合體”,陽泉市建市公園全面竣工並向廣大市民開放,首批打造25個“五有”紅色教育基地,組建“百人宣講團”師資隊伍,編纂《陽泉英模事跡選編》等高質量榜樣教材,初步構建起“基地實訓+資源配套+師資入庫+課程定制”四維協同、共建共享的黨員教育矩陣,將黨性教育貫穿全過程、各領域,不斷擦亮“中共創建第一城”金字招牌。

思想建設是百年大黨永葆生機活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黨紀學習教育在陽泉高質量開展,持續為全市黨員干部“補鈣壯骨”。

陽泉市始終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持續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教育引導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初心使命、自覺對標看齊,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黨員,是黨的“肌體細胞”,陽泉市堅持把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推動陽泉高質量轉型發展鍛造更加強大的先鋒力量。

陽泉市實施“攀高”“扎根”“凝新”三大舉措,著力把高層次人才、產業工人、農民、到村(社區)工作大學生、“三新”領域等各方面先進分子吸收進黨內,為黨組織輸送更多高質量“新鮮血液”。推進精細化黨員分類管理,針對在職黨員、無職黨員、老弱黨員、退休黨員、流動黨員五種黨員分類指導,精准施策,精准發揮不同類別黨員的作用,著力把各領域各類型廣大黨員組織凝聚好,不斷提高黨員隊伍建設質量,激發黨組織的生機活力。特別是堅持問題導向,精准破解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題,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流動黨員管理排查整頓,制定“兩表兩賬”建立流動黨員數據庫,實施“跟蹤式”管理。推動全市流動黨員“雙向報到、雙向管理”,確保“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記者白雪峰 蘇曉晨)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