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國際國內

解民生 治學問 育英才

進一步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創新(在一線)

本報記者 吳 丹
2024年11月03日09: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522公斤!

  10月5日,河北曲周縣“綠色噸半糧”示范方進行實地測產。第四疃鎮王庄付庄千畝示范方玉米畝產達到797公斤,小麥季實收畝產達725公斤,全年小麥玉米畝產達1522公斤,實現“綠色噸半糧”目標。

  承包這塊試驗田的,是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4名90后:葉鬆林、郝展宏、馮小杰和蔡東玉。他們吃住在農村,課堂在田野,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幫助鄉親們增產增收。

  “我們要‘實’。‘實’字就是頭戴一頂草帽,沉下去實實在在幫老百姓解決問題。”科技小院發起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說。2009年,張福鎖院士團隊在曲周創立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探索集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

  一個院落,三五農舍,多名“學生專家”……15年來,科技小院蓬勃發展,從1個到1800多個,從中國農業大學到全國涉農高校,一批批小院青年“自找苦吃”,讓“希望的田野”迎來豐收的喜悅。

  科技小院模式,是以新農科建設服務強國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充分肯定新中國成立70年來涉農高校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並對廣大涉農高校辦學方向提出要求。

  5年來,全國高等農林教育戰線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以新農科建設為統領,不斷推動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呈現出格局性變化。

  學生知農愛農素養持續提升。涉農高校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實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近年來,43所涉農高校將耕讀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30所涉農高校形成了系列化、品牌化的耕讀教育實踐活動。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表示,廣大農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把論文書寫在祖國大地上。

  學科專業結構更加優化。數據顯示,2023年新增備案、審批和調整涉農專業達到113個,佔全國總數的6.6%。涉農高校堅持“四個面向”,超常規布局新農科專業,推進農林教育改革,增強學科專業設置的前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加快急需緊缺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涉農高校積極推進新農科系列“101計劃”,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領域,重構課程知識體系。突出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探索本研貫通一體化培養機制。12個省份在省級或地市級層面開展“公費農科生”等訂單定向農科生培養計劃,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華中農業大學構建“3+X”本研貫通一體化培養機制,著力培養新農科人才﹔東北農業大學加強有組織科研,深入開展現代種業、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等領域科技創新行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烏茲別克斯坦成立塔什干分校,著力培養知華友華農林人才……2019年以來,教育部推出“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奏響新農科建設“三部曲”。經過不懈努力,涉農高校綜合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持續提升。

  “下一步,要加快推進實施新農科建設2.0,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農林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加快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具有世界重要影響力的高等農林教育中心,進一步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創新,助推教育強國、農業強國建設。”教育部副部長吳岩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3日 05 版)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