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山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水潤澤 萬千錦繡
——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打造黃河流域高效能治理新樣本
沁河是我省第二大河流,黃河一級支流。沁河貫通晉城市3個縣、13個鄉鎮,輻射310個村,沿線分布著15萬間明清古建筑、117座古城堡和富集的煤炭、煤層氣資源。
沁河流域人口、鄉鎮多,隨著工礦企業、車流物流的增多,生態環境受到一定影響。
近年來,晉城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牢“一泓清水入黃河”重大使命,以強烈的歷史擔當,系統謀劃了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重大牽引性工程,啟動實施了20.2平方公裡的先行區建設,打造黃河流域高效能治理的新樣本。
古老毓秀的百裡沁河,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生態優先 重現沁河嬌顏
秋日的沁水縣三河口濕地公園,水似明鏡,河如玉帶,景觀與廊道互為映照,驛站與濱水相得益彰,繽紛的花草樹木點綴水空間,美得清新而又自然。
“真的是金山銀山比不上綠水青山。我沒事就想過來轉一轉,親水漫行步道、濱水休閑場所,觀景台、驛站、各色各樣小品景觀,非常美。”
“原來這裡一到汛期,行河不暢,還極容易引發洪澇。”
不僅是三河口,20世紀80年代起,整個沁河流域淤積嚴重、行洪斷面縮小,水生態退化,嚴重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黃金水道變成了臭水溝,沁河整治迫在眉睫。
2021年以來,晉城市委、市政府立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錨定“環境治、交通暢、文化興、布局優、產業旺、生態美”的工作目標,堅持理念引領、規劃先行、項目帶動、多元投入、機制保障,系統謀劃實施了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重大牽引性工程。2022年,立足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1982平方公裡范圍,聚焦村鎮集中、人口密集、經濟佔比大,生態負債重,系統治理要素齊備,矛盾突出的沁河干流中段,劃定嘉峰鎮到潤城鎮段作為先行示范區。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先行區,先行先試,破題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全流域、全過程做好“規建管”,呵護好一泓清水、兩岸青山。
作為先行區建設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沁水、陽城兩縣堅持以生態治理為核心,領題先行先試,聚力攻堅克難。
在陽城縣,沁河流至潤城鎮劉善村劈山口,河道突然變窄,過流能力僅為750立方米/秒,防洪標准較低。陽城縣政府投資9600多萬元,實施劈山口防洪拓寬工程,將原本不足30米寬的河道拓寬至88米,河道過洪能力提升至2220立方米/秒,防洪標准達到20年一遇。
沁水縣三河口節點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是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先行區的重點項目,通過清淤疏浚、生態修復和新建蓄水閘、觀景塔、跨河橋等措施,防洪能力得到提升,生態修復成效顯著,周邊環境變了模樣。
2022年以來,晉城市已啟動49個項目推進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先行區建設,總投資達65.7億元。如今,沿著沁河從北向南,從三河口濕地公園到洎水灣生態濕地公園,再到潤湖公園,一批生態修復和水景觀工程相繼建成,如同點綴在沁河沿岸的美麗珍珠,讓“母親河”重現嬌美容顏,煥發迷人風採。
產業支撐 推進鄉村振興
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繞不開的必答題。
沁河流域晉城段共有117座古堡。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過程中,晉城市深入推進古堡活化利用,採取“古堡+鄉村+生態廊道”發展模式,開發引導古堡、水上、養生、康體多樣化文旅康養項目,組團聯動、串珠成鏈,打造古堡片區,讓“綠”變產業。
依托砥洎城古堡文化資源進行創意開發的大型沉浸式古堡實景劇《砥洎風華》,是陽城重點打造的文化產品。以“探秘砥洎城”為主題,在不同場地設置有互動情景劇《八方來客》《盼你歸來》《情比金堅》和國學文化“互動問答”體驗項目、“古法數學教學”活動、“藏秘寶箱”等,讓游客充分感受古堡的神奇幽秘。在花團錦簇的潤湖公園,浪漫的花朵市集、音樂噴泉﹔新潮的露營風音樂帳篷市集、熱氣球、大型房車營地、夜晚光影秀、兒童游樂園、“國潮來襲”網紅打卡點﹔西安羊肉泡饃、晉城老三樣、潤城“八八宴”、陽城雜割等名吃薈萃……這些由觀光、購物、餐飲、娛樂和演藝等元素構成的新業態,在“五一”期間人氣“爆棚”。“今年‘五一’假期,砥洎城古堡景區接待游客5萬人次。”相關旅游開發企業負責人說。
以“生態”帶動“業態”,從吃“資源飯”到吃“生態飯”,思路轉變走出發展新路。晉城市堅持產業支撐,圍繞文旅康養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大文章”,完善外聯內暢、快進慢游的路網格局,豐富多元化的產品供給體系,推動更多產業“新”起來、“綠”起來、“強”起來。
今年國慶黃金周,沁水縣樹理小鎮“吸粉”無數,日流量達2萬人次。沁水縣依托樹理小鎮建設,圍繞趙樹理文化IP,以“文農旅深度融合的美麗鄉村體驗地”為項目建設主題,打造“遇見沁河”“筆耕硯田”“時光樹理”“韻沁花海”四大文旅產業區。通過舉辦“趙樹理文化藝術節”,打造“樹理筆筒”“敬德年畫”等文創產品,改建土炕式民宿,新建培訓室,旨在通過研學培訓,探索以文增收路徑。此外,為盤活村內土地資源,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結合沁河古堡文化藝術,重點培育柿子苗、黃花菜等綠色生態產業,致力打造集旅游觀光、文旅融合、農業高效、優化生態環境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體驗模式。在此基礎上,還鼓勵村民在餐飲、民宿、商貿、集市、農家樂、趣味採摘等領域實現多模式、多業態的自主創業實踐,從樹理小鎮中分享文旅發展紅利,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民生為本 實現共同富裕
走進沁水縣鄭村鎮半峪村,一棟棟整齊的單元樓、農家院和干淨整潔的街道映入眼帘,一派恬靜的現代化新農村景象。
半峪村鄰近國家4A級旅游景區湘峪古堡,是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范圍內的一個重要村落。為了讓村裡人的日子過得更紅火,腰包鼓起來,沁水縣瞅准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契機,謀定而動,利用周邊湘峪古堡景區輻射帶動效應,投資5000余萬元,對位於半峪村的胡家掌古村落進行保護性活化開發利用。
胡家掌是半峪村的一個自然村,擁有明清大小院落16處,自然風光古朴清幽,文化底蘊濃厚。通過家家入股、集體開發、合作運營、共同受益的運營模式,建設了集觀光、休閑、娛樂、康養為一體的“胡家掌十六院”精品民宿度假區。隨著胡家掌古村落重新煥發生機,慕名來這裡旅游觀光的游客越來越多,隱藏在太行山深處的這顆明珠逐漸為人熟知。
為更好實現富余勞動力就業,半峪村結合本村實際在胡家掌山上流轉土地500畝,建設花果山採摘園,利用湘武路沿線流轉土地200畝,重點培塑打造“雙百畝”金絲黃菊景觀帶,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60萬元,幫助了70余名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
生態好起來、風光美起來、鄉村富起來、經濟活起來……半峪村的嬗變,在沁河沿岸許多鄉鎮都在發生。近年來,晉城市堅持民生為本,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持續推廣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十種模式”,深化拓展聯農帶農利益聯結“六項機制”,加快城鄉融合步伐,沁河沿岸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富裕、日子越過越紅火。
洎水新城社區是因採煤沉陷自治搬遷而組建的農村社區。在社區邊上的共享菜園裡,正在採摘的社區居民李二留滿臉愜意:“當了一輩子農民,沒想到能過上這樣的日子。住著樓房,還能在家門口種地,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城裡人都羨慕咱哩。”不僅如此,洎水新城社區借助潤湖公園建設的契機,全方位完善提升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整修道路、牆面,新置路燈、停車位、充電設施、居民休閑長廊……洎水新城社區從內而外煥然一新,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更加充盈。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發展正在成為黃河流域高效能治理的新樣本、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高品質文旅康養的山水人文新業態,持續以優良的生態為沿河居民的生活增添幸福味道。
本報記者李全宏 本報通訊員閆妮莎
記者手記
河流生態治理好處多
晉城沁河生態治理不僅是一場對自然河流的修復,更是一次對地區產業發展的深刻帶動。通過實施沁河生態治理,晉城市不僅改善了河流的生態環境,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沁河生態治理使晉城市的生態環境發生顯著改善。曾經,工業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給這片流域帶來了諸多問題,導致河水污染、生態失衡等。如今通過政府與民眾齊心協力的治理,治理工程精准發力,針對污水排放,建立起了完善的處理系統,那些曾經肆意排入沁河的污水如今都經過層層淨化。通過河道治理、濕地建設等措施,河流的生態底色更加鮮明,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周邊居民健身、休閑的首選之地。這樣的改變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為當地的旅游業和休閑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生態治理的成果為沁河流域的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古老的沁河古堡群在良好生態的映襯下,煥發出新的魅力。這些古堡建筑風格獨特,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過去因周邊環境問題鮮為人知。如今,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游客紛至沓來。當地居民抓住機遇,古堡游覽、民俗體驗、鄉村休閑等多種旅游項目吸引著天南海北的游客。他們住進傳統的民居,感受古朴的生活氛圍,品嘗地道的晉城美食。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增長,還讓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和傳播。
特色農業也在生態治理的助力下蓬勃發展。沁河流域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本就優越,生態治理后,水土保持良好,為農業發展創造了更優質的環境。流域內的各個鄉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打造了一批諸如“三文魚”“沁森宏泉”“甄蒲茶”“韓王紅薯”“谷柿醋”等本土特色農業產業,構筑起一個“水生態+文化+康養+產業”的多元綜合業態,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生態環境的改善還吸引了新興產業的目光。一些綠色環保型企業選擇在沁河流域投資建廠,這些企業注重與當地生態的融合,發展生態科技、環保材料等產業。它們的入駐不僅為當地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了人口的聚集和城鎮的發展。(李全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