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特稿】腳踏大地邂逅歷史 執筆掌鏡探訪轉型
——全國新聞界採編骨干山西行活動側記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編者按
用筆尖記錄時代、用鏡頭見証歷史……多年來,廣大新聞工作者肩負職責使命,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投身新聞事業,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第二十五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中國記協在晉組織全國新聞界採編骨干“‘四力’實踐”山西行活動,來自中央和地方主流新聞媒體約40名編輯、記者聚焦大美山西,通過一篇篇稿件、一幅幅照片、一個個視頻,運用融合傳播手段,向世界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山西故事。本報記者以側記的形式記錄了這次活動,分享他們眼中的山西。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領略了大美山西的底蘊和魅力”“感受到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轉型發展的活力”“此次山西之行收獲滿滿”“難忘,難忘”……11月2日,為期4天的全國新聞界採編骨干“‘四力’實踐”山西行活動接近尾聲,眾多編輯、記者紛紛表達依依惜別的心情。
10月29日,以“華夏古文明 魅力新山西”為主題,由中國記協主辦的山西行活動在太原市啟動。來自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和地方主流新聞媒體的優秀新聞工作者代表匯聚太原,並分赴長治和晉城展開實地調研培訓。
為何是山西?八百裡太行山從這裡崛起,五千年文明在這裡積澱,這裡承擔著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兩大重要使命。他們,為山西而來,講山西故事。
贊表裡山河之“美” 尋紅色記憶之“根”
見証文旅產業加快融合發展
崢嶸歲月回憶滿。抗日戰爭時期,長治是太行、太岳八路軍根據地的核心區,很多著名戰役在這裡打響——有戰損比最小的黃崖洞保衛戰、單次作戰殲敵最多的長樂村之戰、最殘酷的戰斗關家垴之戰、歷時最長的圍困戰沁源圍困戰、最經典的戰役神頭嶺伏擊戰以及打響解放戰爭第一槍的“上黨戰役”,長治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全面解放並建立政權的城市之一。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和黃崖洞兵工廠舊址展覽館守護著紅色沃土上的紅色記憶,人們在紀念館的講解中仰望,懷念,再懷念﹔在太行山的秋雨中攀登,向上,再向上……山西行的編輯記者們在紅色歷史中更深層次地敬仰山西。
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有一面長達80米的抗戰文化牆,玻璃櫃裡陳列著184本抗戰時期出版的圖書、雜志的原件,有革命文學、通俗小說、進步刊物,以及為戰士、青年、兒童等編寫的課本。這些展品引起了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記者雷萌的關注,她駐足觀看,眼中滿是敬意和共鳴。
“它們書寫了民族不屈的抗爭。當我們飽覽太行山脈的雄奇秀美時,不能忘記80多年前先輩們偉大的抗戰精神。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在實踐‘四力’中更堅定了文化使命,那就是鮮活地講好紅色故事,讓今天的人們聆聽山谷中的回響。”雷萌動情地說。
鸮卣從3000年前的殷商振翅飛來,落在山西博物院的枝頭,向人們講述“最萌戰神”的由來﹔穿越千年畫中游,北朝時期胡人鮮衣怒馬的生活在北齊壁畫博物館裡栩栩如生﹔讓博物館文化得以延伸和傳承,文創區裡總有一款深得你心……山西行的編輯記者們在博物館裡更深層次地讀懂了山西。
“隔著玻璃都會覺得很震撼,感覺這麼精美的、實用的青銅器工藝不像是幾千年前的人能做出來的。”寧夏日報報業集團編輯張蕾感慨道,“每看一次都有一種靈魂的震撼感。”
山西博物院現有藏品50余萬件,尤以青銅、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畫、書畫等頗具特色。而北齊壁畫博物館則是新晉“網紅博物館”,它依托“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北齊徐顯秀墓的原址保護,以展示北齊壁畫為核心,全方位解讀北朝至隋唐時期晉陽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方面的重要地位。
山西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引發了不同角度的思考——“怎樣能讓更多學生走進博物館這樣的文化研學基地,了解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歷史的脈絡在山西是很清楚的。我們這麼強大的國家,這麼好的文明,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那麼傳承的責任在哪兒?就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久遠的時光不僅定格在博物館裡,更綿延不絕地在三晉大地留下深刻印記。在山西,跟著悟空開啟古建之旅,聽取“哇”聲一片。是什麼讓編輯記者們震撼到詞窮,原來5000年的歷史潑洒在長治這片土地上竟如此絢爛。作為神話之鄉,“奢侈地擁有那麼多中國史前傳說版權”﹔作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院,擁有經唐至清、歷七朝而不斷的2000多處古代建筑﹔潞州觀音堂的明代懸塑被譽為“海內懸塑之冠,明代懸塑珍品”……山西行的編輯記者們在文脈中更深層次地銘記山西。
“它們既是根脈,也是筆墨,講述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書寫新的歷史與輝煌。”中國教育報刊社編輯郭馨澤在微博裡記錄下這樣的心聲。
贊裝備制造之“重” 觀傳統煤企之“新”
見証傳統優勢產業加快提檔升級
滾燙的鋼,先進的輪,高效的生產線……迎接山西行記者團首站首訪的是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在其車間入口處,“全球軌道交通行業首座‘燈塔工廠’”的標識引人注目。
2017年6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高空走廊察看高鐵車輪生產流程,了解企業提升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設計、制造能力的情況。
7年后,車輪車間機聲隆隆,熱軋生產線上鋼坯燒得通紅,編輯記者們沿著高空走廊,近距離接觸代表著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最高水平的生產全過程。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能夠同時生產軌道交通用車輪、車軸、輪對及齒輪箱產品的現代化裝備制造企業,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具備年產車輪70萬片、車軸16萬根、輪對總成3萬付、齒輪箱1萬套的生產能力。
一個車輪生產下線隻需要52秒,產品缺陷率降低了33%,產量提高了33%。“一個車輪全過程的生產環節,讓我感受到山西在智能裝備生產方面的活力。”雲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陳曉波說。
贊嘆之聲紛至沓來。“創新科技讓我眼前一亮,為之鼓舞。”“為中國制造點贊,為太原重工點贊。”“非常感慨,靠大國重器支撐起整個國家的工業基礎。”“是國家重工制造業的名片和代表。”
人民日報社編輯韓維正在微博中寫道:“智造”引發“質變”。太重的“燈塔工廠”是一個縮影,山西正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傳統產業是山西轉型發展的主戰場。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山西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引導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投入,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鏈,一批企業在數字賦能、綠色轉型中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國家先進產能煤礦什麼樣,國家級綠色礦山又是什麼樣?走進潞安化工高河能源智能化管控中心,在山西行進兩天的編輯記者們終於觸碰到“煤”這個山西能源標簽,深刻了解了能源大省傳統煤企是如何實現智能化升級建設的,也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到井下真實的生產場景。
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礦井可採儲量為3.18億噸,核定年生產能力750萬噸,曾先后被評為國家首批先進產能煤礦、首批一級安全生產標准化煤礦和國家級綠色礦山,並在2022年9月通過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礦井驗收,成為山西省首家通過此驗收的企業。
高河能源以潞安化工集團“三統一”智能礦建設理念為指引,率先探索了智能化礦井建設的高河模式。目前圍繞礦井生產信息基礎、安全管控、智能綜採等10個大類,實現了78種智能化應用場景的智能管控,井下採掘工作面具備了遠程操控、一鍵啟停功能,井下32個固定作業場所具備了無人值守條件,各專業、各系統、各應用均實現了智能化管控。
“一塊碩大的電子屏幕實時顯示井下開採場景及機器設備運行數據分析。”在這座科技與智慧“聯姻”的高質量發展煤礦,法治日報社編輯唐曉芳看到了山西煤礦智能化建設提速升級,看到了傳統煤企不斷推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雲計算等與現代煤炭開採技術深度融合的付出和努力。
贊人工智能之“潮” 品農業農村之“興”
見証各產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走進位於晉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智能終端產業園,滿滿的科技感扑面而來,智能化生活的便捷和對未來生活的暢享在智繪滄穹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裡具象化了。
智繪滄穹是國內領先的商用智能機器人生產企業,於2023年5月落地晉城,項目總投資30億元,正逐漸發展成為晉城市人工智能產業鏈核心企業。
大家頻頻舉起手機,鏡頭對准翻滾賣萌的機器狗,快樂地與四足機器人互動。“我們實實在在體會到智慧生活的便捷,同時也感受到科技創新的魅力。”經濟日報社編輯余悅贊嘆道,“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背后,是研發人員對技術不懈的追求和耕耘,同時也是晉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縮影。”
據介紹,晉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綠色工業園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用晉城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15.2%的GDP、18.5%的工業增加值、88%的進出口總額和98%的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已成為晉城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主引擎、主力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丈河村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獨特的歷史文化。近年來,丈河村全面打造森林康養中心,在“林海”中“森”呼吸,不斷豐富旅游產品、提升旅游服務品質,持續打響森林康養品牌,全力推動文旅產業繁榮發展。
特色民宿、採摘園、“丈河舞樓”,所有牆電、熱電、暖氣統統“下地”……11月1日,嬗變后的丈河村迎來了山西行記者團,他們走進丈河森林康養小鎮,感受山西鄉村振興和綠色經濟發展的喜人成效。
據丈河村黨支部書記石愛國介紹,在振興示范村建設行動中,丈河村在山西農業大學的幫助下,探索出“森林康養+康養農業”生態特色產業新模式。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在改善當地村民居住環境的同時,丈河村大力發展旅游業,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今年以來,已吸引游客約15萬人次,村集體收入與之前相比大幅增加。
一路上邊聽邊看,和村民邊走邊聊,內蒙古廣播電視台編輯梁永芬認為,這樣一個能夠滿足各個年齡段的需求,甚至三代人或者四代人需求都能結合的康養中心,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模范,值得去借鑒。
山西行,行山西。來自全國的新聞工作者代表用腳力丈量太行山,用眼力品鑒古建筑,用腦力思考新發展,用筆力記錄新山西……正如中國記協相關負責人所說,“充分感悟山西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努力實干和進展成果,講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山西故事。”山西,將不負眾望,在轉型發展的新征程上書寫屬於新時代的絢麗篇章。(記者冷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