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地市鏈接

【千萬工程在山西】耕耘希望 紅色沃土變身詩意田園

——呂梁市以鄉村旅游重點村為突破扎實踐行“千萬工程”

2024年11月15日08:40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初冬時節,老區呂梁到處都是豐收的景象。從黃河岸邊到汾水之濱,座座村庄倉廩豐實、牛羊滿圈,干淨整潔的農家小院裡,水、電、氣、暖一應俱全。1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讓呂梁山上的傳統生活在互聯網的發酵下火遍全國,隨著各地游客的到訪,昔日落后的山鄉變成詩意的田園,英雄的沃土耕耘出新的希望。  近年來,呂梁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打造鄉村旅游重點村作為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高起點謀劃、高標准打造、高效率推進,一批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的先進村成為美麗幸福呂梁的示范點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樣板。

以旅促建,人居環境換新顏

初冬的呂梁山,從山腳到山頂宛如一幅美麗的油畫。在這個充滿詩意的季節裡,來到離石區王營庄鄉村旅游示范區,每一處風景都令人陶醉。美食街、鄉村產業園、青少年科創研學基地、鄉村e鎮、稻漁共生種養基地和村民活動廣場,一切都井然有序、規劃得當。  在村民吳引小的熱情邀請下,我們參觀了村裡的幾戶人家。修繕一新的房屋前后都栽種了花草樹木,農家小院被收拾得干干淨淨,窯洞的牆壁粉刷一新、地面都貼上了地磚,廚房、衛生間通了燃氣和水電,農家窯洞被改造得與樓房幾乎相當。“得益於鄉村旅游重點村的建設,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多變化,身在農村卻過上了城裡人的日子。”吳引小高興地說。

走出村民家中,沿著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來到村前的一處游客集散點,這裡緊鄰東川河的河道,遠遠望去,蔬菜大棚、稻漁共生種養基地、鄉野花海等不同用途的地塊界限分明。“以前這裡地勢低窪,一到夏天就容易河水泛濫,兩岸的土地雖然比較肥沃,但是缺乏科學經營,收入也都不高。”蔬菜大棚種植戶李祥田介紹,村裡開始發展旅游業后,對河道和土地進行了集中治理和統一規劃,土地被科學地布局成各種不同用途的經濟田,而且每塊地都修建了引排水設施,既避免了夏季雨水多時河水泛濫,又方便了灌溉,還在村口建起一道吸引游客的景觀帶。

據介紹,2022年5月,離石區啟動王營庄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共打造出14個板塊的產業項目,成為集特色餐飲、文化展示、觀光旅游、科創研學、農產品展銷於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我們堅持將居民區和休閑旅游區進行統一規劃,既要突出村子原有的風貌,又對一些不宜居住和不便生產的設施進行改造和重建,既要通過發展旅游帶動村容村貌改善,也要通過村容村貌和農耕方式的改善為鄉村旅游助力。”離石區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居偉認為,農文旅融合是踐行“千萬工程”的最佳途徑。

除王營庄外,張家塔、彩家庄、杜家山、碧村等許多處於深山之中的村庄,在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過程中也逐步補齊了在道路、供水管道、消防等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短板。同時,通過實施污水管道入戶、垃圾分類中轉、污水處理站等項目,農村的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以旅興業,鄉村產業延新鏈

初冬的黃河奇灣在峽谷兩岸群山的襯托下更加壯美遼闊,登上石樓縣柏卜灣村的觀景台向下俯瞰,隻見河水在陽光的照射下緩緩流淌,巨大的水灣與周圍雄偉的山峰給游客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大家紛紛在此打卡拍照,熱鬧的場面讓冬日的山村保持著一份蓬勃的活力。  依托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開通和“黃河奇灣”旅游景區的升級改造,原本閉塞的柏卜灣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村黨支部書記馬晉杰的引領下,我們走進村子進行參觀,錯落有致的農家窯洞、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和青磚修葺的花海長廊將古朴的村庄裝點得格外美麗。馬晉杰介紹,隨著旅游業的逐漸興旺,該村從文旅資源挖掘、特色產業發展、黃河生態保護、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打造以大河邊上、黃河人家、田園風光、民俗風情為特色的新型鄉村旅游示范村。為了服務好與日俱增的游客,村裡專門修建了集吃、住、玩於一體的“紅色山庄”,23間土窯洞和停車場、小園林等設施可同時容納200多人就餐、100多人住宿。

“過去大家圍著土地轉,一年到頭也隻能刨出個吃喝錢。現在,土地流轉給集體,自己不僅能收取租金,還能騰出手來經營點小買賣,實現了兩頭得利。”村民閆元平的話道出了發展旅游業給村民帶來的實際利益。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開通后,柏卜灣村在黨員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開始實施鄉村休閑旅游和有機農業融合發展新思路。村裡的土地被集體流轉,規模經營,發展有機農業,服務鄉村旅游。在干群的群策群力下,原本許多“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特產品被培育成特色旅游紀念品,一條涵蓋“吃、住、行、游、購”的旅游產業鏈條正在村裡延伸開來,昔日的小山村靠著旅游業實現了百業興旺。

呂梁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1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的帶動下,該市聚焦8大農業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特色農業種植、田園綜合體、農機具配套、特色農產品加工等項目讓農村產業活力重現。餐飲、演藝、購物、游樂、研學體驗等,為村民開辟了新的就業渠道。公益性崗位、出租商鋪攤點、流轉農戶閑置住宅建立起新的聯農帶農益農機制。據初步統計,截至10月7日,全市鄉村旅游重點村累計接待游客395.95萬人次、營業收入7953.18萬元、帶動就業5739人次。

以旅彰文,傳統文化顯活力

走進方山縣張家塔村,游客們都會被該村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窯洞所震撼。這裡所有的窯洞和院落依山順勢,成塔狀自下而上排列,下層的窯頂即為上層的院落,不浪費一寸土地,更令人稱奇的是所有院落均被一條地下甬道串聯,不出大門便可走遍所有院落。“這是我見過的最為獨特,也最為精巧的一座傳統民居,非常有特色,希望能夠保護好,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來自江蘇的游客鄭連斌在參觀完所有的院落后發出了感慨。

正如鄭連斌所期待的,張家塔村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十分注重保護和利用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今年夏天,該村專門從北京請來專業團隊為地下甬道進行了AR三維數據採集,為古建筑保存檔案。此外,在對一些破損和有病虫害的房屋進行維修時,也最大限度利用同類材料和傳統技藝進行修復。“牆皮脫落、磚瓦鬆動,我們都是找老師傅用土辦法,把玉米秸稈和土混合起來抹牆,這樣修復出來的窯洞透氣性更好,不容易潮濕,更利於保護。”說起這些時,張家塔村村委會委員趙軍明的眼裡閃爍著自豪的光芒。

“我們利用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發展旅游,當然有義務把祖先的精神發揚光大。”村黨支部書記王軍峰帶領我們參觀時,著重講解了一塊明清趙氏功名錄。據記載,整個清代張家塔共產生了2位進士、7位舉人,拔貢、秀才近百人。如今,在村裡游覽依舊隨處可見各種勸學、修身、齊家的牌匾。

村民趙衛平是張家塔村趙氏宗族文化研究會的會長,每逢周末,他都會組織趙氏后人走進村裡傳承祖訓,宣傳耕讀傳家、鄰裡互助的典型事例。在他看來,趙氏聚居的村落能以隻有一戶人家的張氏命名,本身就蘊含了謙讓和睦鄰的美德。如今,在他們的倡導下,張家塔村互助友鄰、尊師重教、崇尚禮儀蔚然成風,也讓前來旅游的游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打造鄉村旅游重點村的過程中,呂梁市堅持保護與利用並重,將28個傳統村落納入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范圍,累計實施各類項目100個、總投資約5.5億元,有力地保護了一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和紅色遺址。同時,堅持“塑形”與“鑄魂”一起抓,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有力地提升了鄉村振興的文化內涵。(記者黃川川)

(責編:趙芳、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