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陶寺遺址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一個重要支點
歷經近3年建設,陶寺遺址博物館於11月12日開館。
陶寺遺址1958年被發現,1978年正式發掘。
陶寺遺址有何重大發現?陶寺文明在中華文明進程中處於什麼地位?66年來,陶寺考古人走過了怎樣的探尋之路?
開館前一天,人民日報記者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
記者:人民日報的網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陶寺遺址博物館。陶寺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遺址之一,多年以來備受關注。11月12日陶寺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陶寺考古領隊高江濤老師,為我們解讀陶寺遺址的重大發現和陶寺文明的獨特意義。
高江濤:觀眾朋友大家好!
記者:我們知道陶寺博物館的建設受到各方的關注,經過三年的建館籌備,今天終於開放了。想請高老師分享一下您的心情。
高江濤:盡管我是一個考古人,但是其實博物館的建設跟我們這具體做工作的考古人其實也有密切的關系。這個館,我也是有一個深度的參與,所以我的心情還是比較激動的。
陶寺遺址博物展廳 本文攝影:盧鵬宇、張超寧,部分由陶寺遺址博物館供圖
觀眾正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參觀
記者:陶寺遺址博物館的建設當中,您參與了哪些工作?如果大家第一次來參觀,有哪些看點?
高江濤:其實這個館因為它是遺址博物館,或者說就是考古這一類的博物館,所以它和考古的發掘研究和考古人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成果是能支撐這個博物館建設的。所以我基本上就是從這個遺址博物館的規劃、設計、選址以及文本的撰寫、修改、展陳的設計,博物館的這個外形外觀,整個的全程我基本上都參加到了,因為我覺得這本身也是一個考古人的責任。
陶寺遺址博物館全景
如果讓我推薦陶寺遺址博物館的看點,第一個點我們要看它的整體。陶寺遺址博物館的選址,還有它的外形都獨具特點。它的外形是設計成了中國的“中”字。另外它的選址也很有特點,它的廣場是在遺址邊上的有一條河流叫南河,而南河再往東去就是著名的塔兒山,就會形成一個“山、水、館”有機的融合,我覺得很值得大家一看。
陶寺遺址博物館大廳
第二點就是進到館裡之后,大廳中間裸眼3D的屏幕,展示的就是陶寺重要的發現,尤其是出土的文物重器。而它的右邊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形成的四個典型都邑遺址石雕的呈現,就是良渚、陶寺、二裡頭、石峁,左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石雕呈現。所以這個大廳就呈現出來一個什麼特點呢?站在陶寺看中國,由中國再看世界。
觀象台復原互動裝置
接著,進入到文物展廳裡邊,有這麼幾個具體的文物點。第一個觀象台。博物館裡的這個觀象台(復原),它就像一個導覽一樣,你看完就能對觀象台的功用有初步的了解。
圭尺
再一個點呢,我覺得就是圭尺,第一次把藏在深閨裡的實物公開展示出來了,配合的還有視頻的一個講解。
彩繪蟠龍紋陶盤
接著呢就是龍盤。龍盤和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密切相關,因為我們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龍對中國人來講有著特殊的感情,而陶寺也發現了這種與龍相關的文物,比如彩繪龍盤。陶寺遺址博物館就展出了當時發掘出土的4件龍盤裡邊直徑或者說體量最大的一件,這件龍盤通過智慧屏、獨立櫃呈現給大家。
記者:感謝高老師的分享,我們的網友就可以按照高老師的這份攻略來參觀陶寺遺址博物館。想請高老師介紹一下,陶寺遺址博物館的發掘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它主要經歷了哪些發掘階段,有哪些重要的發現?
觀眾正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參觀
高江濤:追溯陶寺考古的歷史,我覺得應該從陶寺遺址的發現開始。1958年發現,到現在66年,整個過程可以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1958年到1978年,是陶寺遺址被發現,然后被反反復復地調查和確認的過程。以前陶寺遺址其實被命名了五個遺址,因為涉及到五個村庄,陶寺、東坡溝、中梁村、宋村、溝西村,考學遺址的命名都是以村庄所在命名的。后來1977年的這次,發現不同村庄的遺址,它竟然是同一類的東西,原來它是一個遺址。這樣的話陶寺就從一個普通的聚落上升為一個大型遺址了,它的重要性一下就出來了。
觀眾正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參觀
所以從1978年第二階段就開始了,一直到1985年,陶寺遺址就開始進行考古發掘。主要就是發掘陶寺文化的早期墓地,還有零星的居址區發掘,尤其是墓地的發掘,一下就震驚了中國考學界。一是墓葬本身就大,另外一個它出現了墓葬的大中小的差別,或者說是出現了等級的分化。
1985年一直到1999年期間,就轉入了室內整理,把這些資料整理出來,為以后的考古報告公開發表做准備。1999年到2001年,陶寺重新啟動田野發掘,這個階段就有重要發現,原來我們想象的這麼面積大的遺址裡面,它不僅是一個遺址,它竟然發現了城址,從勘探發掘到確認,發現了這個280萬平方米的陶寺的大城。
陶寺遺址博物展廳
第四個階段,2002年我們國家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遺址從一開始就納入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裡面,從2018年開始一直到2022年,在這個工程裡邊又新發現了一個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面積竟然能達到6500平方米。
記者:那您覺得陶寺文化有什麼獨特的意義,陶寺文明在中華文明的進程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高江濤:它至少有這三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個,它是中國百年考古的一個亮點,是帶著課題的意識去做的一個主動型發掘﹔另外還有一亮點,大家如果翻一翻陶寺遺址的大型發掘報告,你會發現在那個時期,我們的陶寺考古就已經採用了多學科和多樣的科技手段﹔另外經過研究,我們覺得陶寺遺址它應該是實証我們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一個重要支點。
陶寺遺址出土的玉獸面
陶寺遺址博物展廳
記者:通過高老師的介紹,我們對陶寺遺址的重大發現和陶寺文明的獨特意義都有了一個更加具體的認識。您是什麼時候來到陶寺遺址的?
高江濤:陶寺46年,甚至66年的發現、發掘歷史,經歷了幾代考古人的青燈黃卷,不懈努力。我是2004年在這個地方實習,2006年博士畢業之后我就分到了陶寺考古隊,到今年正好20年。
我自己做的主要工作有兩大塊,一大塊就是參與了觀象台發掘,第二個就是2013年作為考古領隊,發現了大城裡邊的這座宮城,還有宮城裡1號宮殿基址的發掘。
記者:在這個發掘的過程當中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高江濤:其實在其他場合我也講過,就是我們常說這個考古學的發掘有很多偶然性,其實我覺得是必然中的偶然。
我們陶寺宮城是怎麼發現的,在1999年到2001年確認了陶寺外緣的大城,2012年勘探之后又發現了這個陶寺宮城,中間11年,這11年大家都不知道在陶寺裡的大城裡邊還有個內城。
陶寺遺址地形沙盤圖
有一次就是在宮殿區的勘探,我們考古隊的一位老技師經驗非常豐富,他下到一個溝裡去解決問題,一抬頭就發現壁上這個斷面之上竟然是夯土,他就趕緊把我喊過來,喊過來之后就把所有正在勘探的人調過來,大家沿著這個夯土就開始勘探下去,結果一探100多米出去了。因為夯土不是建筑類的就是城牆類的,隨后就沿著它擴展出去,我們這樣就發現了這個宮城的城牆,所以有時候很偶然的一個事情就能解決一個很重要的突破。
記者:也許這就是考古的魅力。在陶寺正式發掘的46年裡,我們的考古理念、考古方法和工作環境有沒有一些變化?
高江濤: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或者特點來說,就是多學科研究的理念,更需要科技的手段﹔第二個,實際上它不僅僅是一個考古隊,它應該是一個課題組﹔第三個,發掘工地應該是實驗室。我覺得這三者至關重要。
陶寺遺址博物展廳
記者:那目前的陶寺考古隊是一支怎樣的隊伍,你們當前主要在做的工作是什麼?
高江濤:現在的陶寺考古隊呢,它實際上是一個聯合考古隊,跟我剛才說的理念是密切相關的。我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加上山西省考古院再加山西大學,我們組成了一個聯合考古隊。在發掘過程中,其他有資質的單位也可以加入進來。
另外一個,我們現在是以年輕人為主力,我是“70后”,我在隊裡都是屬於老同志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90后”,這幾年有了一部分的“00后”。我們是以年輕隊員為主,這也是我們這個考古隊有活力的原因所在。
記者:那這兩年就是咱們考古隊招人其實還是比較容易嗎,很多人願意來到這裡嗎?
2022年,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在發掘宮殿區水井
高江濤:對,因為現在學考古的人越來越多了,專業更加豐富了,相關的人才也越來越多,我上學那會考古是一個冷門的專業。
記者:您覺得為什麼考古專業從20年前的冷門專業到現在成為了一個相對熱門的專業呢?
高江濤:從我個人角度來說的話,這是這個學科它的特點﹔第二,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有著一萬年的文化史,考古學是一個關鍵性的學科﹔第三我覺得是我們考古人既像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文化人,同時他又非常接地氣,因為長期在基層做工作。
記者:其實說明了我們考古人的工作是特別艱辛的,那您每年的野外工作是怎樣的,會不會遇到一些比較艱辛的環境?
2022年春季,陶寺遺址宮城內2號夯筑基址發掘現場
高江濤:其實我們現在這一代已經好得多了,我們的老先生們那真的是青燈黃卷,因為野外調查住留下來的廟宇、破廟那是常事。就我自己來說,我們在陶寺發掘很長時間都是租住民房,窯洞式房子我都住過的,我已經換了6個地方。
但是現在襄汾縣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我們考古工作者的生活保障,雙方共建了一個考古發掘基地,我們也有了考古隊的家。
實景演出《對望陶寺》
記者:那對陶寺遺址的未來發掘,您有什麼樣的展望?
高江濤:陶寺的發掘不是一代兩代三代四代人所能干的活兒,它可能未來有很長時間會繼續發掘,作為領隊,當然我很期望它借著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有新的開始。未來,我們第一會配合陶寺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去做配合的發掘﹔另外我們也會帶著主動的學術目的,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目的,去深入開展相關工作。
記者:通過高老師的講解,我們對陶寺遺址的重大發現和陶寺文明的重要特性都有了一個更加具體的了解,今天再次感謝高老師接受我們的採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