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化全方位轉型”系列主題第十八場新聞發布會舉行——
七大能級同步躍升 塑造忻州發展優勢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11月19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化全方位轉型”系列主題第十八場新聞發布會,忻州市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忻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建國表示,近年來,全市聚焦“產業、開放、創新、城市、改革、市場、安全”七大能級同步躍升,堅持在目標定位上把牢方向、在路徑選擇上發揮優勢、在務實作為中創新求進,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全方位轉型。
優化產業體系
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石
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忻州是資源大市,統籌推進總量增長與結構調整,加快構建體現忻州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忻州的戰略重點。
——全力縱深推進煤炭產業擴量提質。全市原煤產量連續4年保持在億噸以上,煤炭先進產能佔比96.43%。
——大力推進特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2023年,全市淨增省級產業鏈“鏈上”企業13家,數量居全省第一﹔9家企業入選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
——以園區產業集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市構建起省、市、縣三級專業鎮培育梯隊,培育了2個省級重點專業鎮、11個市級重點專業鎮﹔布局建設了鋁鎂精深加工、煤化工、高端鍛造等3條百億級營收規模的產業鏈,50億級的新材料產業鏈,光伏、煤機裝備等2條20億級的產業鏈,5億級的特色食品產業鏈。梯度培育“鏈上”企業,全市省級重點產業鏈企業達到40家。
——把雜糧作為特色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全市錨定“特”“優”戰略,推進規模化發展,300萬畝以上的雜糧,總產量60萬噸以上,規模穩居全省之首﹔制定發布地方農業標准72項,打造8個“國字號”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創建24個供應深圳農產品基地,認証602個綠色有機農產品﹔培育22家省級龍頭企業、5個省級雜糧產業化聯合體,開發速食、營養、功能3大類130余款雜糧產品,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
——全面增進民生福祉。每年市級財政支出82%以上用於民生事業。今年前三季度,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4.0%和6.5%。
產業強方能市強民富。“下一步,我們將用好產業鏈、專業鎮工作抓手,持續推動產業集聚發展﹔聚焦‘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使命任務,持續推動開發區改革創新﹔創新招商模式,打造‘投資忻州’金字招牌。”忻州市副市長孟宏斌說,與此同時,忻州市還將持續擦亮“中國雜糧之都”金字招牌,在規模化、標准化、精細化、市場化上下足繡花功夫,把“小雜糧”做成“大產業”。
激發創新活力
培育壯大發展動能
創新是第一動力。 忻州市創新思維方式,堅持系統觀念,“內聯外暢”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我們堅持‘南融、東進、西引、北聯’開放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區域內部一體化與對外協調聯動發展新格局。”李建國介紹說,外向聯動深度融入,忻州與太原、陽泉、晉中、呂梁4市聯合建立通辦機制,100項服務事項實現跨域通辦﹔開行忻州至太原城際公交線路,兩市城區實現公共交通互聯互通﹔與保定市開展戰略合作,布局推進忻保雄綠色能源廊道建設。內部聯動一體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全市國家衛生縣城數量排全省第一。實施農業強市戰略,糧食生產實現“八連豐”等。
忻州市因地制宜,引導創新資源向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聚合。
全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總量連續6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前3季度,全市電力裝機達到1957.73萬千瓦,其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突破1200萬千瓦,佔全省新能源裝機17.38%,排名全省第一﹔全市戰新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其中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8倍。
目前,全市共有省級產業鏈“鏈上”企業11家、“鏈核”企業1家,新能源全鏈條產業集群正成為牽引全市能源發展的新引擎。
……
忻州打造多能互補大型綜合能源基地,讓資源優勢、后發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下一步,我們將聚力打造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聚勢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協同發展,聚能布局開放合作新場景新賽道,加快推動能源產業有機更新、破舊立新。”忻州市常務副市長王建峰說道。
積創新之力者在人才。忻州市高標准建設運營“科創驛站”科技示范園,中國農業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7家研發機構,33個創新團隊相繼入駐,“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同時,忻州市出台《忻州市選聘“科技副總”服務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3名專家已正式對口受聘為23家民營企業的“科技副總”。
良好土壤是人才涌動的前提保障。近3年來,忻州市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3092萬元,支持市級科技項目實施與創新主體發展。目前,全市建成國家級火炬基地、備案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9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創新中心和中試基地11家。此外,忻州市還不斷健全完善招才引智政策體系。去年以來,柔性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270余名,挂牌博士工作(服務)站、教授工作站43個。
守護綠水青山
繪就綠色發展新畫卷
作為黃河入晉的第一市,忻州深知綠色發展的重要性。 2023年,全市PM10、一氧化碳平均濃度優於全省平均水平,臭氧同比改善率居全省第一,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全省第二。扎實推進汾河、滹沱河等“四河”治理,總投資5.3億元的“黃河‘幾字彎’重點生態攻堅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成功入選2024年國家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本月底開工。
為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忻州扛牢“首站首責”,積極作為、精准施策、全面發力,連續5年保持黃河干流忻州段水質在Ⅱ類以上。
規劃為先,忻州市縣兩級協同推進,編制實施了《忻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出台地方性法規,以立法“小切口”推動生態環境“大治理”。
項目為要,忻州發揮項目的牽引支撐作用,黃河干流流經縣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累計開工24項、完工10項,“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累計開工6項、完工5項。
鐵腕治污,市縣協同、部門聯動,嚴厲打擊各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開展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筑牢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屏障。
文旅深度融合
彰顯城市獨特魅力
忻州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近年來,忻州市圍繞“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傳承忻州文脈。
為增添旅游業態新魅力,忻州市持續推進“1+4”龍頭景區梯次打造培育計劃,成功創建忻府區、五台山2個文旅康養集聚區和忻州古城、雲中河2個文旅康養示范區。
借助“三個一號”旅游公路全線貫通契機,忻州實施五台山風景區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支線建設工程、雁門關景區提升改造、清涼灣溫泉康養小鎮等8個省級重點項目,加快繁峙憨山、寧武東寨、偏關乾坤灣項目建設。
忻州市創新宣傳模式,連續兩年舉辦山西·忻州“長城兩邊是故鄉”文化旅游季活動,與泰安市、玉林市、濱州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文旅推介活動……截至10月底,全市共接待游客2387.2萬人次。
聚焦口碑建設,忻州持續打造“旅游滿意在忻州”品牌,聚焦游客評價,開展旅游服務“好差評”工作,聚焦高品質文化供給,打造“遇見秀容”“這裡有戲”等沉浸式演藝項目。
如今的忻州,近者悅,遠者來。
“下一步,我們將以‘五個聚焦’推動‘商旅文體健’融合發展,壯大景區規模,推動康養、鄉村、紅色、工業、低空、體育等旅游業態融合發展,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持續提升發展能級和旅游接待能力。”忻州市副市長賈玲香說。(記者鄭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