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各地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為人民

本報記者 蘇顯龍 趙曉曦
2024年11月22日07: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市民在上海楊浦濱江綠之丘游覽。
  王 初攝(影像中國)

  北京市12345市民熱線服務中心。
  新華社記者 熊 琳攝

  福建福州市鼓樓區福山郊野公園的彩虹步道。
  謝貴明攝(影像中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楊浦區“老楊樹宣講匯”全體同志回信,希望他們“帶動更多市民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強調“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

  各地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深深期許,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把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發展全過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

  上海楊浦濱江,曾經的“工業鏽帶”,如今草如茵、樹如蓋,居民生活舒適便捷,蝶變為“生活秀帶”,“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陝西西安灞河之畔,長安書院飛檐靈動,作為西安圖書館新主館,位置更佳、面積更大、館藏更豐富,“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山東膠州,近300處智能公交候車亭,導乘圖三維呈現,來車信息實時預報,數字賦能令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城,欣欣向榮﹔人,安居樂業。一座座城市的成長,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人民城市的建設圖景正在中華大地壯麗描摹。

  規劃——

  “把讓群眾生活更舒適這一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血脈裡、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

  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新區設立之初,面對外界對平地起新城的急切期待,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告誡:“雄安新區將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歷史遺產”“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不要留歷史遺憾”。

  一個步行生活圈的連點成線、織線成面,詮釋“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

  容西片區賢溪社區,74歲的居民李文芝和老伴兒乘坐一站公交,幾分鐘便到了容西第一養老驛站,這裡不僅可以休閑娛樂,還能尋醫問診。“自從搬進新家,出門到哪兒都方便。”作為首批回遷群眾,便捷生活讓她很是滿意。

  步行生活圈,從藍圖到實景。在雄安新區,5分鐘可達幼兒園、居委會、老人活動中心,10分鐘可達小學、社區衛生站,15分鐘可達中學、社區服務中心……多層次規劃設計的生活圈,讓當地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把讓群眾生活更舒適這一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血脈裡、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叮囑,在拔節生長的雄安新區落筆成篇。

  30多年前,時任福建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編制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勾畫了跨世紀福州現代化建設藍圖。

  2021年,在福州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感慨:“現在的建設都符合這個方向,跟我們當時設想是一致的,而且發展得比我們設想還要好。”

  一條蜿蜒在山水之間的綠道,映射“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的擔當作為。

  走出彩虹兒童樂園,通過一座無障礙步道棧橋,可一路前往金雞山公園。這是連通福州金雞山和金牛山城市慢行步道中的一小段。

  在福州,像這樣串山連水的綠道被稱為“福道”,累計建設超過1370公裡。福州依托城市內山水資源,串聯生態空間與公共空間,打造山體生態景觀步道、街區林蔭綠道等,供市民休閑健身、親近自然。

  “福道的規劃設計理念一直在提升。”福州市風景園林設計院城市生態修復中心主任陳志良介紹,例如金牛山公園步道注重自然風貌的保護與便民設計,鏤空的棧道橋面有利於下方草木生長,現在新建設的福道在兼顧生態與便民的同時,通過設置展板等方式,加大了對福州人文歷史等的宣傳。

  “建設綠道應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各地穩步推進建設連通區域、城市、社區的綠道體系。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建成各類城市綠道約10萬公裡,讓群眾共享城市發展成果,也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建設——

  “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針對如何搞好城市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一段地下管廊的數智化,體現“為民、便民、安民”的建設思路。

  在四川天府新區雅州路片區地下,有一條長約3公裡的綜合地下管廊。管廊內平均每公裡安裝了500多個監測設備,一旦發現有氣體、溫度等環境參數超標,控制系統就會立即報警,並精准鎖定事故位置。

  分控中心裡,天府新區綜合管廊項目部現場負責人黃代勇剛剛處理完一起突發自來水管排泄閥門漏水事件。

  “從警報聲響,到自來水公司搶修結束,隻花了兩個多小時。”黃代勇說。

  地下管廊不是孤例,各類基於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正在各地加快布局。能精准鎖定高空拋物的智能攝像頭、配有多種5G醫療場景應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運動軌跡的智能步道……各地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接入養老、醫療、健身、配送等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一座老舊廠房的新生記,照見“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行動成效。

  遼寧沈陽鐵西區紅梅文創園,前身是始建於1939年的沈陽紅梅味精廠,老廠區面積約6萬平方米。

  2018年,鐵西區引入企業整體運營,打造城市文化地標和潮流消費聚集區。“一邊對老廠房修復加固,一邊通過下挖、復建等方式拓展建筑空間。”鐵西區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局長王暉介紹,“盡可能保留原舊構件,老廠房的紅磚被拆下來附上編號,再一塊塊壘起來,保留文化記憶。”

  如今,曾經的發酵廠房變成了藝術展示中心,原料庫變成了小型演出場所……鐵西區劃定7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存保護區,通過植入文化新業態,讓老廠房、老車間承辦各類文化活動。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延續城市文脈”的理念不斷落地見效,城市走過歷史長河依然熠熠生輝,人民群眾仍然記得住時光、望得見鄉愁。

  治理——

  “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

  老百姓每天的吃用住行,一刻都離不開城市管理和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要“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

  一條市民服務熱線,凸顯“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理念落地生根。

  “您好,12345市民服務熱線。”“在家洗澡,洗一半停水了。”……電話一頭是北京市12345市民熱線服務中心接線員陳宇,另一頭是北京市民范女士。陳宇在接訴即辦系統中錄入姓名、地點、訴求等信息,通話結束,系統生成一張表格——接訴即辦工單,並發送至范女士所在街道的訴求處置中心。街道社區聯合有關單位加緊排查、施工,故障排除、供水恢復穩定。

  熱線暖人心,群眾的急難愁盼有處說、有人管。5年多來,北京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接收1.47億個民生訴求,並第一時間派送給相關部門單位。

  為了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各地進一步探索如何“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廣泛征集群眾對城市發展的意見建議。

  一條建議的處理過程,彰顯“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的治理模式創新。

  “能不能在街道、綠地空余地、商業街、地鐵車站等公共空間多安置供歇息的座椅?”2020年底的一次座談會上,上海市政府參事江海洋提出。

  隨后,上海綠化市容管理部門發放7萬份調查問卷,分析研判、改進落實。到今年9月,上海累計新建公共空間休憩座椅1.5萬余處、改造提升座椅6272處、認捐認養座椅1905處、社會共享座椅2270處,共優化提升公共空間休憩座椅2.5萬余處。

  一條人民建議給群眾多了歇歇腳的方便、讓行人有了“慢下來”的鬆弛。近年來,上海不斷健全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機制,群眾可以通過人民建議征集點、門戶網站、“隨申辦”等線下線上平台提交建議。

  各地堅持以人為本,鼓勵群眾參與城市治理,讓政策、服務的制定更貼合群眾需求,讓人民城市成為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正在神州大地扎下深根、長出繁枝,印刻進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浸潤新時代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斷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邵玉姿、施鈺、郝迎燦、游儀、潘俊強、巨雲鵬參與採寫)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2日 04 版)

(責編:段思齊、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