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塞上綠都唱響時代新聲

——朔州經濟高質量發展觀察

2024年11月23日08:53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秋去冬來,寒意漸濃,但塞上朔州的高質量發展步伐依舊步履鏗鏘,闊步前行。 作為全國重要的煤電生產基地和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朔州按照省委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全方位轉型部署要求,堅定扛牢使命任務,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放眼全市,一處處在建項目加緊施工,一批批重點人才加快引進,一個個新興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路上,塞上綠都,正唱響時代新聲。

立足基礎 找准發展新賽道

初冬時節,走進中煤平朔集團井工一礦安全生產智能調度指揮中心,隻見4名調度員緊盯4台功能不一的工作台界面,對10公裡外、250米深的礦井一線工作面進行遠程監測。調度員手指未動,掘進頭就適時調整了掘進高度和速度。隨后,新採的“烏金”順著運輸帶,滾滾向礦井出口方向傳輸。 井工一礦礦長彭可平告訴記者,該系統是目前全國最領先的煤礦智能化綜採系統之一。依托先進的工業設備、完善的平台架構、高速的傳輸速率,掘進裝備仿佛“長了大腦”,根據歷史“記憶”,就能精准割煤。借助智能化改造,井工一礦固定場所及井下危險區域80%工作面實現了無人化作業。

在距離井工一礦不遠的安家嶺露天礦,一台高7.8米的新型純電動礦用自卸車已經開始運輸作業。這台由中煤平朔集團與湘電集團聯合打造的200萬噸級“龐然大物”自今年10月11日交付使用后,車輛狀況一切正常。每天充電1小時就能連續作業6小時。相較於燃油車,車輛運行綜合成本節約40%。

煤炭產業是朔州的支柱產業。走上轉型發展之路的今天,朔州一方面堅定扛起能源保供擔當﹔另一方面,全力加快煤礦智能化改造,推廣綠色開採技術,建設綠色礦山、智慧礦山,穩固傳統能源的生產優勢。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3座智能化煤礦,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煤礦實現智能化全覆蓋,煤炭先進產能佔比達86.5%。

這幾日,位於朔州經濟開發區的鑫石(朔州)新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派忙碌景象。兩條年產400萬平方米硅酸鈣板的生產線“火力全開”,趕制北京、河北、內蒙古等地的訂單。硅酸鈣板是一種新型輕質板材,廣泛應用於裝配式建筑以及裝修行業。而制作硅酸鈣板的主要生產原料便是粉煤灰。在經過混合、制漿、冷卻、切割等17道工序后,粉煤灰搖身變成了裝修常見的內牆板、天花板、廣告牌等板材,最大程度實現了變廢為寶。

今年3月中旬,北京正方利民工業化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朔州考察之后,對朔州的煤基固廢資源利用充滿了興趣,最終決定其分公司鑫石(朔州)新材有限公司落戶朔州經濟開發區。鑫石(朔州)新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袁丹軍介紹,當前企業正開足馬力,沖刺四季度30萬平方米硅酸鈣板訂單和1400萬元產值。

朔州固廢資源儲量豐富,就地消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目前,朔州市擁有固廢綜合利用企業170家,通過這些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動,全市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率已達73%,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

科技賦能 聚才引智筑高地

創新和人才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朔州建市35年,人口僅有159萬人,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捉襟見肘”。如何把短板補齊、差距縮小,朔州一直在謀新求變。 在朔州平魯經濟技術開發區,山西晉坤礦產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亞軍每天都會去企業的1.5萬噸石油催化裂化前驅體生產車間“走走看看”,一方面了解產品訂單的生產情況,另一方面琢磨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車間內,隨著機械的轟鳴聲,高嶺土進入制漿罐,經過研磨、成膠等工序,40分鐘后就變成了石油催化產品,附加值由每噸幾百元一躍提升到幾千元。這樣的產品,車間每天會生產20多噸,全部發往中石化催化劑公司。“通過與中石化石科院合作,我們共研制生產出20多種催化劑、顏料、填料,擁有21項國家授權專利、2項科技成果,這些產品和技術非常搶手。”李亞軍介紹。

“躺”在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能夠成功走向市場,正是朔州與科研機構、企業共建創新成果轉化平台結出的碩果之一。朔州堅持把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支持機制,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和質效。截至目前,全市已獲批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家,與國內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在科技賦能下,今年1月至8月,全市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8550萬元,同比增長13%。

如果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那麼人才就是第一資源。

10月24日,由朔州市委組織部承辦的“人到山西好風光”人才宣介北京專場活動在北京大學舉行。朔州43個企事業單位向北京學子們拋出476個崗位的“橄欖枝”。時隔半月,朔州再次組織山西工學院、朔州市大醫院等重點單位在東北開展雙選活動,“塞上綠都才聚朔州”的聲音響徹山海關外。其間,朔州還舉辦了“雙招雙引”合作交流懇談會,現場簽約總投資額達83.5億元的11個招商引資項目。“這些簽約項目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強,有力促進了全市招商引資工作質效雙提升。”朔州市促投局相關負責人說。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從塞上綠都到京畿要地,從桑干河畔到黑土之鄉,朔州跋涉千裡,帶滿了對人才的尊重,傳遞出招才引智的渴望。而隨著高質量發展所需優秀人才引進,創新鏈同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朔州轉型發展必將有更強力的支撐。

“鏈”動升級 產業激發新動能

11月11日,朔州應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傳來喜訊,由山西冠佳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投資25億元建設的10GWH鋰電池生產線項目正式開工。

這個項目主要生產圓柱形磷酸鐵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產品,項目一期建設6GWh電芯及電池模組生產線,產值預計可達30億元。與山西冠佳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同在一個園區的另一家公司——山西錦晟新能源有限公司,廠房主體已完工。

兩個公司所在的園區是應縣今年依托建筑陶瓷工業園區新打造的新能源產業園。這個產業園一期規劃佔地500畝,建設20萬平方米標准化廠房,可以容納數十家企業入駐。“長期以來,應縣以發展農牧業、乳業和陶瓷業著稱。此次布局新能源產業,彰顯了應縣拓寬產業鏈、做強經濟鏈的決心和信心。”應縣經濟管委會主任盧世雄介紹,園區現在已經入駐企業5家,總投資額超35億元。

火熱的項目建設折射出轉型的希望,火熱的生產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畫卷。

走進平魯經濟技術開發區三一硅能(朔州)有限公司一期單晶硅項目生產車間,100台單晶爐整齊排列、有序運轉。工人們操作設備,單晶硅棒順利產出,被運轉至切片組件車間后,還能制成太陽能電池板。三一單晶硅項目是朔州瞄准高質量發展賽道布局的一顆“活棋”。目前,三一硅能(朔州)有限公司已經初步構建起一條從單晶硅到硅片再到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光伏全產業鏈。

近年來,朔州硅芯產業體系逐漸完備,懷仁四方威能人造石墨生產線項目建成,山陰恆科負極材料項目投產。今年,三一硅能10GW光伏垂直一體化項目、長庚金晶項目全部開工,硅芯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朔州智能煤機裝備、新能源重卡、新興醫藥體等產業鏈也協同發力,共同奏響新興產業發展的“交響曲”。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朔州制造業增加值較2023年同比增長52.1%,位居全省第一,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24.1%,保持了強勁發展態勢。

從守正到創新,從跟跑到領跑。闊步走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引的新征程上,朔州正實現新的跨越、奔向新的未來。(記者任永亮 通訊員符燁邦)

(責編:段思齊、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