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帶你游山西】走進丁陶大地 探秘華夏文明
在襄汾縣,當參觀完陶寺遺址博物館,便可去丁村領略十多萬年前的華夏文明。
丁村距離陶寺遺址博物館18公裡。這個汾河東岸的小村庄,擁有丁村遺址和丁村民宅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村遺址距今十多萬年。這裡的重大考古發現填補了我國歷史上早期智人和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空白,有力駁斥了西方“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觀點。
丁村文化陳列館位於一座明代院落內,集中展示了丁村遺址考古成果。北房展廳內,陳列著丁村遺址發掘出土的“丁村人”牙齒化石復制品、石片、石球、三棱大尖狀器等,系統介紹了丁村遺址發現、發掘的過程。
“在丁村遺址發現的十二三歲兒童門齒化石呈鏟形,而鏟形門齒正是黃種人最為典型的標志。”講解員程鑫鑫介紹,1954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賈蘭坡帶領考古發掘隊,對丁村遺址進行首次發掘,共獲得“丁村人”牙齒化石3枚、石制品2005件、哺乳動物化石28種、魚類化石5種、軟體動物化石30多種。1976年,丁村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又發現一塊幼兒右頂骨化石,其呈現“印加骨”特征,這也是黃種人的特征。
另一個展廳內陳列的古菱齒象門齒化石有3米多長,特別引人注目。展櫃內的古菱齒象股骨化石、披毛犀頭骨化石、扁角鹿鹿角化石等,証明“丁村人”當時的生存環境溫暖而濕潤。在這裡,擊打古老的角頁岩發出的清脆響聲,讓人思緒一下飛越到十多萬年前:汾河寬闊,水草豐茂。河岸上,“丁村人”用石器打獵捕魚,繁衍生息,智慧之火點亮人類初萌的原野。
丁村文化陳列館往西南一二百米,就是丁村民俗博物館。一座座古朴宏偉的民宅,可使人感受到“太平商幫”曾經的輝煌。
丁村民宅是我國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民宅建筑群之一,是北方民居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這裡至今仍保存著40余座明清院落,錯落有致、結構對稱,木雕、石雕和磚雕豐富多彩。“喜祿封侯”“連中三元”“三羊開泰”“五福捧壽”……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呈現在木雕、石雕上,表現了宅院主人耕讀為本的思想和忠孝節義的倫理道德。特別是“寧武關”“岳母刺字”“周仁獻嫂”等戲曲劇目木雕,雕工精湛,反映出丁氏族人崇文重教、善用傳統文化教化子孫后輩。
丁村民宅是北方明清建筑的“活化石”,獨特的民俗文化、濃郁的鄉土氣息,令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襄汾縣的汾城古建筑群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游戲《黑神話:悟空》和電視劇《小巷人家》的取景地,受到了游客熱捧。汾城的石板古街上,店鋪林立,車水馬龍,處處升騰著“熱辣滾燙”的煙火氣。
汾城鎮自唐貞觀七年(633年)至1914年為太平縣縣城。汾城古建筑群現存文廟、城隍廟、明倫堂、縣衙大堂、關帝廟、鼓樓、社稷廟、洪濟橋、試院、永泰園雜貨鋪、永生堂藥鋪等23處不可移動文物,2007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汾城古建筑群的建筑年代從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整體建筑布局與規劃仍保持著我國縣級城市建筑的布局方式。
“汾城文廟創建於唐代,現存坐北向南三進院落,有櫺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等。大成殿四周回廊環抱,氣勢恢宏。大殿西側的明倫堂梁架結構,外觀粗獷,斗拱碩大,彰顯元代建筑的顯著特點。”講解員楊曉珂說。
記者看到,城隍廟與文廟一路之隔,正門為四柱三樓木構牌樓式,重檐歇山,豪華又不失靈巧,木雕工藝令人嘆為觀止。矗立在廟前古街上的鑒察坊、翊鎮坊,引得許多游人拍照留念。
城隍廟創建於明洪武二年,是汾城古建筑群中的精品之一,主要由大殿、鐘樓、鼓樓、獻殿、東西廡和戲台組成。廟內古柏郁郁蔥蔥,五間大殿面南而建,庄嚴肅穆。獻亭琉璃瓦罩頂,正脊、垂脊、戧脊完整,八角形藻井彩繪精美,堪稱一絕……
來吧,浸潤著文明汁液的丁陶大地,定會讓探秘華夏文明之旅收獲滿滿!(記者張志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