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進村 農業出新
——運城學院產業幫扶新實踐

近日,教育部第七屆省屬高校精准幫扶典型項目推選結果公布,運城學院申報的《因地制宜精准幫扶——芽苗菜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項目成功入選。此次活動共有32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12所部省合建高校推薦了217個項目,經投票,最終推選出66個典型項目。該項目成為地方院校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產業幫扶助力鄉村振興的成功實踐。
一群高校老師
盯上村裡的閑置窯洞
平陸縣聖人澗鎮上嶺村是運城學院的定點幫扶村,當地耕地資源緊缺,“人均半畝地”的現狀制約了村子農業的發展。與此同時,該村位於縣城西側,距縣城1.5公裡,交通便利。經過多次走訪調研,運城學院駐上嶺村工作隊發現,該村60—70歲之間的農民有200余人,年紀大不能出去找工作,又不想拖累子女,自力更生養老是他們最大的現實訴求。為此,工作隊與村“兩委”一起分析研究,“如果能有一個產業,既適合老人們干,又能在耕地緊張的上嶺村扎下根來,那就太好了。”駐村工作隊隊員、運城學院生命科學系陳志遠博士利用專業所長,根據上嶺村窯洞資源豐富的特點,很快瞄准了在窯洞內發展花生芽菜種植的項目。經過小試、窯洞中試共3次40天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在夏季炎熱時節,窯洞依然保持穩定的溫度和濕度,溫度保持在19±0.5℃,濕度保持在90%—95%﹔在窯洞環境下,花生種子從浸種到發芽需要5天,從發芽到成菜需要10天,全周期單批次生產為15天,如果連續性生產則為10天/批次﹔在窯洞環境下,可以保持全年連續性生產。小試和中試試驗証實,在窯洞環境下全年生產花生芽菜具有環境優勢,技術上是可行的。多次試驗后,工作隊發現在窯洞內培育花生芽的想法不僅可行,還能實現全年連續生產。
陳志遠告訴記者:“花生芽也叫‘長壽芽’,是對花生種子進行浸泡、催芽后,在避光條件下培育出的綠色蔬菜,生長條件要求高,具有生長周期短、營養價值高、需要勞動力少、經濟效益好等優勢。窯洞建筑屋前透光,屋后避光,保溫性好,冬暖夏涼,是絕佳的花生芽培育場地。同時,該產業所需勞動力相對較輕,操作流程簡便易學。對於留守在農村的60—70歲的老年人而言,無需耗費過多體力,僅需經過簡單培訓,就能勝任基本的生產工作。這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機會,還讓他們在晚年能夠發揮自身價值,實現老有所為。”
去年5月,新任上嶺村駐村第一書記潘志國博士和陳志遠博士詳細走訪考察了上嶺村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村情村貌、農田水利設施、土壤條件、水質條件、大氣條件等環境設施條件,經村“兩委”會議決定以花生芽為切入點,將“窯洞芽苗菜項目”作為上嶺村2023年的產業幫扶項目,並以此來發展庭院經濟,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建起“1+N”的“窯洞芽苗菜”
庭院經濟發展模式
項目確定后,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駐村第一書記潘志國帶隊,陳志遠博士、上嶺村村黨支書任水才、項目組成員任岩一行赴湖南長沙現場考察花生芽菜生產技術和市場銷售情況。項目組以湖南萌芽蔬菜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為基礎,根據上嶺村窯洞的環境條件和實際情況進行技術修正,建立起了上嶺村窯洞生產花生芽菜的技術體系。項目開發的芽菜生產技術,全程進行綠色種植,主要依靠環境控制、水質淨化、器具消毒、種子優選、人工揀選等方式來實現安全生產。
今年1月,項目組在上嶺村開展了小規模的生產和試銷售。根據小規模生產的數據參數,確定了適合的產業發展模式,既“1+N”的“窯洞芽苗菜”庭院經濟發展模式。隨后,項目組籌集資金170萬元用於建設芽苗菜生產基地,以便帶動周邊農戶協同發展。
“1+N”的“窯洞芽苗菜”庭院經濟發展模式中,“1”指的是以村集體為組織者,集中建立一個統一的催芽工廠,催芽工廠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在催芽工廠中可以實現半自動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從環境控制、水質淨化、器具消毒、種子優選、人工揀選等方面實現全流程的品控管理。該階段的產品為完成催芽的花生種子。“N”,指的是以N個農戶的窯洞為生產場所,通過控溫控濕,將環境改造成適合花生芽菜生產的環境。將已經完成催芽的花生種子在窯洞中完成生長過程。成熟花生芽菜,由村集體統一組織收購,以統一的法人、品牌、包裝、渠道進行銷售。
老農民足不出戶
干起了現代農業
上嶺村村民楊典興是一位66歲的老人,雖然年歲已高,但精神矍鑠,充滿活力。他和他的老伴都不願意完全依賴兒女們的生活費,但農村生活的變化讓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米面油、手機、網絡、電視、電器、煤氣……這些曾經看似遙遠的開銷,如今卻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他們尋求力所能及、老有所為的項目時,第一書記潘志國博士和技術員陳志遠博士來到楊典興家調研,發現他家裡有40平方米地窖,環境溫度非常適宜種植芽苗菜,尤其是花生芽。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楊典興夫婦開始著手改造地窖。他們購買了種子、芽框、灌溉設備等必要的生產資料,學習芽苗菜種植技術。據測算,從2025年開始,這個小小的地窖每年都能為他們帶來1萬元的收益。
潘志國告訴記者,在上嶺村的花生芽窯洞芽苗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首要難題是鄉村本土人才的不足。技術人才短缺,導致芽苗菜培育技術難以普及和提高,產量和品質難以保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工作隊通過組織培訓班、專家上門指導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種植和培育技術。同時,積極引進第三方合作經營企業,利用第三方的管理人才、經營人才及渠道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孔閑置窯洞可以容納300筐花生芽,生長周期10天,淨賺1000元……”每次算起這筆賬,上嶺村村民李福邦都很高興,跟著運城學院的老師們,他足不出戶就擁有了一門賺錢的技術。
隨著村民種植花生芽的興趣越來越高,村裡培育花生芽的勢頭也越來越旺。目前,工作隊已利用30余戶村民的閑置窯洞或平房發展花生芽產業,為村裡留守的老人、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助力農民增收。“花生芽菜”生產、加工項目已經成為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興產業。(記者沈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