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人民日報看山西︱三晉文化滋養青少年成長
山西省長治市下南街小學學生在該校中草藥種植園。 |
“每一筆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力度、速度和方向的變化……”在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常村煤礦小學校,一場硬筆書法啟蒙講座正在進行。台上,長治市榜書藝術研究會副主席路廣從最基本的坐姿、握筆、運筆開始教學。台下,學生仔細臨摹,反復練習。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培養良好書寫習慣、提高規范書寫水平、傳承優秀漢字文化。近年來,山西各地持續推進書法進校園。在忻州七中,書法名家揮毫潑墨,精湛技藝令師生贊嘆不已﹔在呂梁市文水縣興華路小學的硬筆書法比賽上,一幅幅作品生動展現了教學成果……
山西是文化大省,戲曲、古建、中醫藥等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山西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構建校本課程體系,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深化大學思政課與傳統文化結合……三晉文化正滋養更多青少年。
結合學科教學 構建校本課程體系
一走進長治市下南街小學,便被濃厚的中醫藥文化包圍。
中草藥種植園裡,栽種著牡丹、連翹、黨參等30余種中草藥。教學樓裡,隨處可見中醫藥故事、名中醫簡介、中草藥標本。
長治市處於太行山之巔,是中藥材主產區。2021年,下南街小學與長治市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聯手建立當地首個“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科普基地”。3年來,下南街小學聯合院方打造環境文化、編制系列教材、開展實踐活動,構建起中醫藥文化校本課程體系。
下南街小學二至六年級每周固定有一節中醫藥文化課。為了給小學生講清楚傳統中醫藥文化,學校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學科教學。比如,六年級在語文學科項目學習時把《紅樓夢(藥膳)與文學賞析》定為主題,五年級把《中醫藥圖譜繪畫》定為美術學科項目學習主題,四年級在經典誦讀時對《本草綱目》進行藝術加工……加入中醫元素的課堂變得更有趣了。
此外,學校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勞動課以及節氣、節日主題等實踐活動。中草藥種植園裡,每盆花草都有學生領養人,春天種藥材,夏天澆水除草,秋天收集標本﹔端午節制作香囊,冬至包餃子話養生,“六一”設立中醫藥小劇場……中醫藥文化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對中醫藥文化有了深入了解與認同,中醫藥蘊含的國學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在心中扎根。”下南街小學校長趙鐵光表示。
山西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山西省各中小學立足校情、貼近學生,打造了國學經典、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方面的校本課程,育人效果有效提升。
立足三晉特色 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復刻的磚雕、服飾、碑刻,不同朝代的古戲台模型、戲曲文獻、民俗史料……在山西師范大學戲曲博物館,近千件藏品勾勒出戲曲發展歷史,成為教學科研、文化普及的重要窗口。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開展戲曲研究已有40年,先后對全國100余個劇種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出版40部戲曲文物相關專著,培養了139名博士研究生、1200余名碩士研究生。2018年,學院獲批教育部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傳承項目是山西梆子戲。
“前輩給我們打下了好基礎,如何實現戲曲文化的創新性傳播與傳承,是我們要面對的課題。”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院長王潞偉介紹,6年來,學院在課程建設、社團建設、科學研究、展示交流等方面不斷探索。
在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化園裡,有一座仿古戲台。磚木結構,形制古朴,這是根據國保建筑王報村二郎廟金代戲台原比例復建的。
夜幕降臨,戲台燈光亮起,山西師范大學第二屆戲劇文化周好戲連台。晉城市澤州縣丹川上黨梆子劇團傾情演繹《吳漢殺妻》和《虢都遺恨》等經典劇目。
澤州戲曲文化底蘊深厚。今年,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同澤州縣達成戰略協議。“劇團進校園展示普及上黨梆子文化,我們幫助當地挖掘、整理戲曲資源,擦亮文化名片,共同促進戲曲文化繁榮。”王潞偉介紹。
與丹川上黨梆子劇團同場表演的還有很多學生。2019年,戲劇與影視學院成立了文藝社團“晉風社”,開展實踐調研、戲曲文物講解、“戲曲進校園”教學、助老伴童志願服務等活動,成為戲曲文化傳承的青春力量。
00后學生董鑫是“晉風社”核心成員之一,經常活躍在各種活動中。“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戲曲、愛上戲曲。”
據了解,山西立足傳統文化特色,創建了110個高校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傳承項目包括民族民間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等,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優勢與作用。
活用非遺資源 上好大學思政課
兩年前,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楊荔沙參加了“非遺青年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從此與非遺結緣。
“親身體驗非遺技藝、了解手藝人的堅守之后,我認識到非遺是有血有肉、傾注著匠人心血的文化載體。”之后,楊荔沙積極參與相關科研,與同學一起申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今年,她被推免至山東大學讀研,繼續堅持傳統文化課題研究。
“學生對非遺的興趣和熱情超出預期,我們更有信心上好這堂非遺大思政課。”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喬瑞介紹,2022年以來,學院共組織300余名學生,走訪非遺項目150余處,採訪非遺傳承人和非遺工作者100余人,整理採訪實錄近50萬字。
基於學生對非遺的發展現狀、困境與時代價值等問題的思考,山西師范大學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已獲批多項省部級課題。學校還進一步將實踐、研究成果進行轉化,推出“非遺青年說”公益宣講。
在山西陽泉干部學院,一場特殊的理論宣講正在進行。“山西非遺青年行”團隊成員陳俞帆正在給山西省到村工作大學生講述左權盲人宣傳隊的故事。左權盲人宣傳隊成立於抗戰時期,8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傳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權開花調。
宣講結束后,陳俞帆感觸頗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並熱愛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這堅定了我繼續講述下去的信心。”目前,“非遺青年說”公益宣講已開展150余場,輻射10萬多人次。
如今,“山西非遺青年行”活動構建起實踐調研、學術研究、創新創業、理論宣講、傳播傳承的思政課育人體系,培育了一批有志於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青年。近日,該活動還入選了2024年度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可持續發展”案例。
山西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000余項。喬瑞介紹,學校正開發非遺系列思政課程,將非遺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轉化為文化育人的鮮活教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