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棲息地保護,增加科學監測、救護繁育和遷地保護——
山西褐馬雞種群擴大
“美遐圻之偉鳥,生太行之岩阻。體貞剛之烈性,亮金德之所輔。戴毛角之雙立,揚玄黃之勁羽。”曹植的《鹖賦》盡展褐馬雞的風姿。 1984年,褐馬雞被命名為“山西省省鳥”。40年來,我省通過設立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修復工程、增加科學監測、增強公眾環保意識等推進系統保護、源頭保護,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褐馬雞保護體系,使其生存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種群數量穩步增加,分布區域不斷擴大,保護成效日漸顯著。
健全保護體系
作為中國鳥類特有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褐馬雞被譽為“東方寶石”。受人類活動增多、森林生態系統破壞等因素影響,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的褐馬雞僅記載分布於我省呂梁山脈和河北省西北部的山地,一度瀕臨滅絕。 為保護這一珍貴物種,我省持續加強棲息地保護。198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龐泉溝和蘆芽山兩個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1983年至1993年陸續成立歷山、蟒河、五台山、五鹿山、靈空山等8個自然保護區﹔2002年至2007年相繼成立人祖山、六棱山、壺流河濕地等36個自然保護區,逐步健全就地保護體系。這46個自然保護區中,有1/3左右的保護區將褐馬雞作為重點保護對象。
“我們在相關自然保護區、重點縣域系統地開展了褐馬雞地理分布、生態生物學習性、種群數量特征、生化生理等方面研究,為褐馬雞保護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王裔飛說。從1982年起,我省也嘗試遷地保護,建立以龐泉溝保護區為代表的繁育場所,成功繁育褐馬雞40多年,該保護區成為集種源保存、公眾教育、觀鳥拍攝等為一體的重要基地﹔支持配合北京師范大學在五台山林區兩次開展褐馬雞“再引入”的國家項目試驗,為雉類遷地保護積累了經驗。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褐馬雞的重點棲息地。40多年來,該區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護舉措。在褐馬雞孵卵期間,限制當地農民上山採羊肚菌、拔蕨菜、挖藥材,確保褐馬雞有一個比較安靜的繁殖環境。加強對當地農民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和執行,培養大家的自然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
在人工繁育的同時,龐泉溝保護區還開展了野外調查。通過設立樣線、布設紅外相機,保護區科研人員發現褐馬雞夏季居住於林間,冬季成群生活在向陽背風坡,春秋兩季垂直遷動的“棲必異林”習性。“雖說褐馬雞黑夜會上樹,但會在林子裡筑巢產卵。2015年,我們拍到狗獾破壞褐馬雞蛋,經過跟蹤研究,發現數量較多的狗獾也是褐馬雞的天敵之一,為之后保護褐馬雞提供了更多參考。”龐泉溝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楊向明說。
每年的4月5日至11日,我省確定為“山西省愛鳥周”,並納入《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自1982年起連續舉辦43屆“愛鳥周”和33屆“動保宣傳月”活動,營造公眾廣泛參與保護的濃厚氛圍。
健全的保護體系,使我省褐馬雞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省目前褐馬雞數量為1.9萬隻左右。“有一年冬天,保護區一位管護員帶我蹲守在老蠻溝,在那裡等到了一群褐馬雞,居然有100多隻。比平時幾十隻的群體大了許多,太震撼了。”楊向明言語間充滿興奮。
提升生態功能
“小伙伴們聞訊趕來,快走兩步,生怕錯過了美味。隊伍漸漸龐大了起來,兩隻褐馬雞似乎有些挑食……”再次翻看山西省呂梁山國有林管理局制作的動物賀歲片,依舊趣味無窮。 隨著轄區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多,2022年,呂梁林局的管護員們從紅外相機中挑選“演員”,褐馬雞成為首位主演。“這段賀歲片視頻是在隰縣范圍內的紅外相機中收集到的。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出現在鏡頭中,大家都很有成就感。”賀歲片導演、呂梁林局保護利用科科長閆趙宏介紹。
近年來,呂梁林局通過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加密等方式,多措並舉、多點突破對現有林分進行改造,並通過修建飲水點、改造水源地、布建“本杰士堆”等方式改善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使得轄區內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穩步增長,生物多樣性日漸豐富。同時,開展紅外相機持續監測工作,為掌握分析種群的數量和分布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華北豹、褐馬雞等頻頻入鏡。
無獨有偶。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恢復山地森林的植被覆蓋,為褐馬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褐馬雞的生活質量。同時,通過舉辦宣傳活動、開展研學活動、組織參觀科普宣教館等方式,提高公眾對褐馬雞及其棲息地保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褐馬雞是典型的森林鳥類,沒有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就沒有褐馬雞的生存條件。過去的40多年裡,我省在天然林保護和國土綠化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森林資源不斷增加,生態功能逐漸提升。“我省褐馬雞種群呈發展壯大趨勢,部分個體已重新回歸到歷史上有分布的太行山區。這一變化與20年前的瀕危狀態形成鮮明對比。今后,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森林質量,提升森林覆蓋率和林草覆蓋率,為褐馬雞等珍稀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優質環境。”王裔飛說。
黑茶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呂梁山中段與北段的連接處,是呂梁山中北段森林植被最狹窄的地區,多年來,該區持續不斷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守好呂梁山南北野生動物擴散、基因交流的重要通道,為褐馬雞等動物種群擴大保駕護航。
加強調查監測
“2021年10月,在處理甄別眾多紅外相機照片時,我居然看到了褐馬雞。當時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前可從來沒發現過。”回憶起當年的場景,山西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科副科長白懷智仍很激動。
我省呂梁山脈是褐馬雞的傳統分布區,沿呂梁山脈主脊線的森林地帶普遍分布﹔石樓縣團圓山、吉縣人祖山—大寧縣二郎山等森林孤島狀地區也發現褐馬雞生存﹔太岳山、中條山等地區也相繼出現。對於這些新的地點、新的種群,需要加強調查監測,開展有針對性的保護工作。
在2022年9月至2024年8月,省林草局組織相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直林區、重點縣域,委托龐泉溝國家級保護區為技術牽頭單位,再次對全省褐馬雞現狀開展調查,利用將有褐馬雞出現地區劃定的70個100平方公裡樣區和600台次紅外相機一手數據,測算全省褐馬雞分布區、數量和棲息地。全省褐馬雞分布縣域由上世紀90年代4市28個縣(市、區)擴大到45個,保護區也由3個增加到20個。
歷山保護區承擔了中條山林區褐馬雞專項調查與監測任務。“這次專項調查監測,我們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了64張褐馬雞照片和4段視頻,發現老鰾山、皇姑幔也有了它們的蹤跡,在保護區內有一路南遷的趨勢,棲息地進一步擴大。”白懷智細數著。
調查研究還發現我省褐馬雞棲息地與高海拔區域的華北落葉鬆、雲杉並不直接關聯,大面積的油鬆林區,也是褐馬雞十分適宜的棲息地。同時,為防控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省林草系統先后建立16個國家級、28個省級監測站點,積極開展野鳥禽流感監測預警,保障了野生動物的生存安全。
焦建峰是沁源縣生態護林員,常年的巡山護林工作,讓他對生活在這裡的褐馬雞產生了濃厚興趣。通過積年累月的觀察,焦建峰逐漸成為研究褐馬雞習性的“土專家”,甚至學會了褐馬雞的語言。“它們聚集時的叫聲比較洪亮,用這個聲音把其他同伴吸引過來﹔如果它遇到天敵或是緊急時刻,它的叫聲就低沉,警示同伴有危險了。”多年來,他收集記錄下褐馬雞產卵孵化成長的全過程,來這裡考察褐馬雞的學者們也都請他帶路。
2020年以來,我省多地發現了褐馬雞向東、向南擴散的蹤跡,觀鳥人士也拍攝到許多珍貴影像。全省褐馬雞分布區的總面積達11900km2,其中適宜褐馬雞棲息的森林面積5500km2。“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對褐馬雞的擴散通道、擴散方式及新棲息地條件下的活動規律等研究,持續深入監測,為科學保護提供決策支撐。”省林草局副局長岳奎慶表示。(記者張麗媛,省林草局、呂梁林局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