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共托 幸福多多
——山西養老托育消費觀察
省城解放路一托育機構內,孩子們正在玩耍。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關聯著每個家庭的幸福與未來,也關乎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與穩定。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劇和生育支持政策不斷加碼,人們對養老托育服務的需求更加旺盛、更加迫切。
從家庭到社區,從政策扶持到社會參與,我省十分重視“一老一小”問題,積極探索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新模式、新機制初見成效,呈現出多元共建、蓬勃發展的態勢,“朝夕”共建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提升養老品質 注重精神體驗
12月7日,寒風凜冽,但在省城萬柏林區東風社區的寸草春暉養老護理機構裡,卻是一片暖意融融的景象。在窗明幾淨的活動大廳,護理人員正陪著幾位老人打麻將,還時不時說笑幾句,麻將碰撞的清脆聲響和大家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讓活動大廳充滿了溫情。
“孩子在外地上班,我自己在家待著悶得慌。這裡環境好,每天飯菜花樣多,吃藥有人提醒,各種活動也多,每天都高高興興。”93歲的唐奶奶閑聊著,一旁的老人韓拴枝接過話茬:“人老了,做飯老湊合。一樓的社區食堂有8元的愛心套餐,有葷有素、有菜有湯,吃得飽也吃得好。”
棋牌、電影、繪畫、舞蹈……在這家養老機構,老人們的日常生活規律而豐富。該養老機構於2021年啟動,是東風社區為解決養老問題引進的,定位為家門口的養老院,以經過適老化改造的雙人間為主,單人間為輔,為高齡、半失能、認知症的老人提供專業的日常照料、醫療護理、娛樂康養等服務,目前已入住了30多位80歲以上失能失智老人。
“既要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要讓他們享受高品質的精神體驗。過年包餃子、過端午節包粽子……每逢節假日,養老院都會組織各種活動,儀式感十足,讓老人就像在家一樣安心溫暖。”東風社區黨支部書記岳柱清介紹。
城市養老社區健全完善,農村地區也“不甘示弱”。今年,大同市雲州區“‘頤養工程’探索農村養老新路子”入選了第五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
大同市雲州區許堡中心村的“頤養之家”,建筑面積2600多平方米,政府投資50多萬元完善入住條件后,現在已有不少老人入住。
“以‘頤養之家’為載體的‘頤養工程’,充分考慮了基層實際和群眾意願,根據老人們的身體狀況提供不同的護理模式,並定期舉辦不同的活動,來的老人很多。”“頤養之家”負責人介紹,“頤養工程”因地制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樣化、運行可持續、費用能承受的養老服務,形成布局完善、功能互補、統籌銜接的養老服務體系,確定了集中關愛、分散服務、日間照料、鄰裡互助、社會參與、委托服務六種服務模式,直擊農村養老中的保障難、健康難、關愛難等問題,服務對象更為精准,服務內容更為全面。
愛老之心,重在落實,貴在恆久。我省認真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省政府連續五年將社區養老幸福工程列入民生實事,全省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初步形成,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明顯提高。據了解,今年新建改造50個城鎮社區養老工程、100個農村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提檔升級3000個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實施4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
優化幼教服務 完善托育格局
最近,劉曉娟考察了就近的幾家托育中心,想把自己2歲多的孩子托給專業機構。劉曉娟說:“孩子的爸爸經常出差,平常我上班的時候,隻能讓長輩過來幫忙,但小孩精力旺盛,年紀大的長輩帶著很累。”
像劉曉娟這樣的寶媽不是個例。對於很多新手父母來說,兼顧工作和帶娃是一項重大挑戰。針對這一痛點,各類托育機構在市場上興起,受到了眾多家長的關注與青睞。
暖黃色的地板、進門穿著的彩色鞋套、多彩的涂鴉牆、豐富多樣的玩具,再加上迷你版的桌椅、洗手台、馬桶……12月10日,在省城解放路一家托育機構,每一處布置都彰顯著對幼齡兒童的關懷。生活老師正將剛做好的冰糖雪梨湯和山楂卷拿到托小班裡,孩子們讀完兒歌便可享受下午餐點,氛圍溫馨極了。
“我們提供三餐兩點,為寶寶科學地制定營養菜譜,滿足他們每天所需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該機構的李院長說,“我們這裡主要為0—3歲孩子的家庭解決沒人看娃的難題,設有乳兒班、托小班、托大班和入園緩適班,有全日托、半日托等多樣化的托育模式。一般班裡有10個托位,配備3名老師,會根據孩子年齡、性格、特長量身定制課程,讓孩子從小培養社交能力、進行思維邏輯鍛煉,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創造力。”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私立托育機構雖然設備、服務相對完善,但價格相對較高,也有不少人傾向於公辦托育機構。省政府連續兩年實施普惠托育民生實事,2023年,新建、改擴建了117所公辦示范性綜合托育機構,增加了1.24萬個托位,實現了公辦托育機構縣縣全覆蓋。今年,對執行政府指導價的普惠托育機構,根據實際入托人數和月數,按照獨立托育機構每月500元、幼兒園托班每月300元標准進行補助。
在剛剛啟用的太原市迎澤區公辦綜合托育服務中心門口,普惠托育的價格一目了然。乳兒班、托小班、托大班的全日制保育費每個月分別是1699元、1397元和1298元。據了解,該中心是迎澤區首家公建民營、普惠性托育機構,共設計125個普惠性托位,配備有親子閱讀區、室內感統訓練場地、教師實訓室、兒童心理輔導和家庭教育咨詢室等,提供托育、保健、預防、育兒指導、親子活動等服務。
探索共托模式 破解發展難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趨勢交匯,社會養老的需求日益增強,接受學前教育的幼兒數量相對減少,不少幼兒園面臨轉型發展的壓力后,將目光投向老年群體,探索“老幼共托”的模式,將閑置的教育資源提供給老年人使用。
位於省城柳巷開化寺旁的原小雨點幼兒園就是轉型中的一員,該幼兒園中午為孩子提供“小飯桌”和午休服務,上、下午則為老年人提供舞蹈、模特、書畫等興趣課。
“我們以前是普惠性幼兒園,最近幾年生源減少。考察過外地‘幼轉老’的商業模式后,我們決定引入老年活動中心,加盟本土品牌,來盤活閑置資產。我們應該算省裡轉型比較早的一批幼兒園。”原小雨點幼兒園投資人李校長說,“一老一小看似有巨大的鴻溝,但代際融合的需求真實存在,雙職工家庭既要養老又要照看孩子,如果能將老人和孩子安排在一塊,能極大減輕家庭的負擔。同時,代際間的互動交流也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孩子們的活力與天真能感染老年人,而老年人的沉穩與經驗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老幼共托模式充分發揮了同一場地資源的多元價值,為應對人口問題提供了一種創新思路。”
然而,“老幼共托”模式興起不久,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幼兒與老人照護專業有壁壘、收費機制和運營模式不成熟等問題。業內人士認為,社會層面應加速構建“老幼共托”標准化體系,提升機構的服務質量、規范機構的運營模式。同時,可通過聯合培養、設置雙學位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專業化人才,並根據需要開展現有養老服務和育幼服務人員的交叉技能培訓,打造復合型的人才隊伍。(記者高瑋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