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推動農業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
潞城區特色農業多點開花
冬日漸寒,北方地區已進入農閑季節,但在潞城區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綜合示范園區內卻是一派繁忙景象。園區內的香菇大棚被厚厚的棉被覆蓋著,仿佛披上了一層溫暖的“外衣”。大棚內種植的七河9號和昌利10號兩個香菇品種,目前已經進入採摘期,飽滿的香菇如撐開的小傘,立在菌棒上,菇農們忙碌地穿梭其中,熟練地採摘、裝筐,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長治市潞城區全力抓好香菇、大蔥、高粱、中藥材、設施蔬菜、旱地西紅杮和冬播谷“6+1”特色產業發展,聚力推動農業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用心辦好糧食種植補貼、耕地保護、高標准農田建設等一批普惠性民生實事,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我最開始種植香菇僅有2.5萬棒,高峰時制棒5萬棒。今年,在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下,我種植的20萬棒香菇喜獲豐收。”陳樹艷一邊採摘香菇,一邊高興地說。今年是史回鎮宋家庄村香菇種植大戶陳樹艷第七年種植香菇,也是他實現盈利跨越式增長的第一年。
2023年,潞城區史回鎮成立了潞城區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綜合示范園區,運用“聯農帶農”理念,擴大香菇種植規模。目前,園區內集食用菌種植、菌棒加工、銷售於一體,擁有全省唯一的自動化生產線,年制棒能力達到600萬棒至800萬棒,並解決周邊地區富余勞動力就業60余人。“未來,我們會持續發揮好園區的示范引領、人才培育和集體增收作用,輻射帶動全區8個鄉鎮(街道)共同發展,讓更多的集體和農戶增收。”史回鎮二級主任科員秦鵬林說。截至目前,全區建設香菇棚200多個,香菇年產量超過2000噸、產值達1000多萬元,帶動100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培育的優質菌棒遠銷韓國,開辟了海外新賽道。
潞城區地處太行西麓,上黨盆地東北,屬於暖溫帶氣候,這裡種植出的“潞城大蔥”身量粗長、齊整水嫩、色白質鮮。隨著潞城區農業產業化調整及國家農業標准化種植示范化項目推廣,大蔥種植逐漸成為當地特色產業。今年,全區大蔥種植面積達1萬畝,並衍生出蔥醬王、蔥須茶等農業深加工產品。同時,還投資建設大蔥產業園,全面補齊育苗、加工、銷售、體驗全產業鏈條,讓“潞城大蔥”實現從“特色產業”到“支柱產業”的跨越。
仲冬時節,潞城區成家川街道的農田裡一片靜謐,剛覆上的地膜整齊劃一,冬播的谷種子正等待來年春天的發芽。冬播谷種植技術是一套“秋雨春用、春雨全用”的谷子旱作種植模式。經過3年的試驗推廣,潞城區冬播谷種植全部採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蓋,不使用化肥,畝產量穩定在800斤左右,真正讓“冬閑田”變成了“增收田”。
走進微子鎮西靳村,一座座蔬菜大棚連方成片,溫室大棚裡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黃瓜、西紅柿、西葫蘆等蔬菜長勢喜人。大棚內同時配備了自動卷帘機、自動放風機、環境參數傳感器、水肥一體化等數字智能化設備,實時掌握蔬菜的生長環境和信息。生長期間,蔬菜所需的水肥、光照、溫度、濕度等要素,由智能溫控系統經過分析后,提出合理的調整建議。同時,控制氣溫、調整光照、澆水施肥等工作,都能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進行精准調控,大大提高了蔬菜的產量和品質,農業物聯網管控系統賦能蔬菜種植,讓傳統農業“靠天吃飯”轉變為“靠科技吃飯”。
一直以來,潞城區認真分析各鄉鎮的地域資源特點,綜合研判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走因地制宜發展之路,推動全區特色農業種植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目前,全區中藥材種植面積1.64萬畝,種植品種以柴胡、連翹、艾草為主﹔高粱種植面積2.06萬畝,主要用於釀酒、釀醋等深加工﹔建設香菇棚200多個,香菇年產量超過2000噸﹔全年新增各類設施棚內面積110余畝﹔大蔥種植面積1萬畝﹔旱地西紅柿種植面積2000余畝……多彩農業正孕育著潞城鄉村振興新希望。(記者范珍、通訊員王日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