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在山西】晉商故裡 山鄉巨變
村美、業興、人和,是一幅怎樣的現實圖景? 深冬時節,沿108國道南下,經榆次、太谷、祁縣到榆社、左權、和順等地,欣賞如畫美景,感受山鄉巨變。這是晉中市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用心勾勒的壯美畫卷。
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來,晉中市一張藍圖繪到底,編制全市縣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構建“一片一帶一圈”鄉村振興總體框架,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動,由點及面、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形神兼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具有晉中特色的鄉村蝶變之路。
景之變
一村美變村村美
鄉村之美,美在顏值。 漫步壽陽縣平頭鎮黑水村,一幢幢民居錯落有致,白牆黛瓦﹔穿村而過的道路平整寬闊﹔步入農家院落,院內整潔有序,窗明幾淨……一幅和美鄉村圖景盡收眼底。
“以前村裡哪裡有我們健身、跳舞的地方?”“以前村裡沒有路燈,晚一點回家還得拿個手電筒。”……在新建的村黨群服務中心小廣場上,村民們紛紛感嘆。鄉村要振興,環境是底色。近年來,黑水村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以“千萬工程”為引領,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進行庭院美化、廁所改造、自來水入戶、強弱電入地等,並建設了兩個污水處理站。全面拆除違建,新增11處小景點,綠化面積新增3.5萬平方米,街巷硬化2.4萬平方米。村庄的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像黑水村這樣美麗的鄉村在晉中市不是個例,從“一村美”到“村村美”,晉中市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踐行“千萬工程”經驗的切入點,通過清亂除臟、栽樹修路、平田整地等措施,點面結合、串珠成線,打造各具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為扎實推進全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晉中市堅持統籌推進戶廁、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市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41%﹔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鄉鎮和村覆蓋率分別達100%、99.6%﹔沿汾河所有城鎮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全處理,其余村因地制宜建成生活污水暫存池、實現全轉運。同時,該市還制定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百鄉千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動方案》,構建了“市級統籌、專班指揮、縣區落實、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工作體系,讓鄉村“一處美”轉變為“處處美”,從“一時美”轉變為“時時美”,為鄉村全面振興聚力賦能。
今年以來,晉中市連開6次現場會,專門拿出4000萬元對壽陽、介休、太谷、榆次、左權、昔陽、和順、靈石8個縣(區、市)進行獎補,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了拼干勁、拼作風、拼成效的濃厚氛圍。
業之變
一業興帶百業旺
鄉村之美,重在氣質。 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來,晉中市依托農村農業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為廣袤鄉村注入澎湃動能。
12月15日,榆次區東趙鄉后溝村的游客絡繹不絕。在這裡,層層疊疊的古窯洞、古朴厚重的老戲台、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將陶淵明筆下超然的世外桃源景象照進現實。
后溝村是一個傳統村落,保存著相對完整的黃土高原自然地貌,還擁有大量古建筑及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在守住古村傳統文脈的同時,該村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吸引游客前來休閑度假,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上萬人次。后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范利軍介紹,全村193戶村民通過景區分紅、場地租賃、旅游服務等,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村集體收入節節攀高。“我把以前住的土窯洞改造成了農家樂,旅游旺季一房難求。現在吃水不用挑,做飯不燒火,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穿戴都跟以前不一樣啦!”村民張利寶說起村子的變化一臉幸福。
“‘千萬工程’把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廣大鄉村煥發‘萬千氣象’,后溝村就是一個生動寫照。”晉中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段燕瑞介紹,全市聚焦發展鄉村產業,因地制宜,著力優化“一區示范、兩翼齊飛、三化並用”布局,打好晉中國家農高區“金字招牌”,做強農業特色專業鎮和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農產品加工精深化、市場營銷品牌化,城郊輻射型、農旅融合型、企業帶動型、勞務品牌型、生態康養型等特色優勢產業勢如破竹,迅速發展壯大。
在晉中市,各個區縣也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太谷區通過串聯“農旅十八景”,假期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介休市統籌22個傳統村落打造“田園+生態+文化+休閑+康養”農文旅融合發展帶﹔左權縣打造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輻射60多個村共同發展﹔和順縣以“土特產”為引擎,和順原醋、平菇、雞蛋等10個國字號品牌齊發力﹔平遙縣則充分發揮平遙古城的引流作用,串聯起112個古村落、80座古堡、3000座古院,讓游客游在古城、住在古村。
田園變景區、民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在廣袤的晉中大地上,一個個“美麗環境+”的村庄,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引領下,正打通美麗環境向美麗經濟、美好生活的轉化通道,全方位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宜居宜業,共同富裕。
人之變
一域治促天下安
鄉村之美,貴在和諧。
“開飯啦!爺爺奶奶們快來吃飯吧……”每天中午12時許,隨著一聲清脆的聲音響起,榆社縣北寨鄉趙王村的老人們就都擁進了居家養老服務驛站裡,品嘗可口的營養午餐。
趙王村黨支部書記劉凱告訴記者,為了解決留守老人吃飯不准時、不營養的問題,村裡建成了居家養老驛站,讓60歲以上的村民們在這裡集中就餐。這是榆社縣探索開展“1+N+7”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即1家國有養老服務公司銜接N處農村養老服務驛站,提供助餐、助醫、助浴、助潔、助行、助樂、助急等“七助”服務,運行全縣129個居家養老服務驛站,為老人們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在這其中,鄉村善治至關重要。如何實現鄉村治理的“同心圓”,群眾是主力軍,全民參與是關鍵。
在昔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線上研發推出“文明昔陽”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上設置了“美德銀行”,讓村民們充分參與鄉村治理的各個環節,並對參與治理的村民實行購物優惠和享受積分兌換。“現在村裡的氛圍特別好,大家都你追我趕地積累積分,得到真正實惠的同時,也激發了我們主動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說起“美德銀行”,昔陽縣界都鄉西固壁村村民梁均娥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在祁縣城趙鎮修善村“百善照壁”下,楷書、隸書等100種字體的“善”字磚雕讓人心底升起暖意。修善村充分依托文化底蘊,建設三賢善館、“二十四孝”文化牆,同時開展“最美庭院”“最美修善人”“道德模范”等評比活動,以善雅文化涵養良好鄉村風尚。
在和順縣白仁村,這裡建有德孝文化院,院裡孝道公約、德孝典范、最美鄉賢、優秀人才等全部“上牆”,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著村民。村裡還建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常態化每月開展一次活動,用德孝文化和新文明風尚潤澤民心。
以一村觀一城,以一域治促天下安。“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的轉變,在於環境改善,更在於人心所向,是一個由表及裡、形神兼備的發展過程。”晉中市委書記常書銘表示,將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繼續全市域推動鄉村建設、全鏈條發展鄉村產業、全身心提升鄉村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譜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記者張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