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送戲下鄉 “加碼”幸福生活
“這戲太過癮了,真是大飽眼福,我手都拍麻啦!”台上,演員們唱功了得,表演惟妙惟肖﹔台下,觀眾看得如痴如醉,歡笑聲、鼓掌聲此起彼伏。12月17日,臨汾市襄汾縣荷花小鎮的村民們聚在家門口,盡情享受著文藝演出帶來的歡樂。
12月7日至17日,臨汾市小梅花蒲劇藝術培訓中心分別在萬榮、襄汾東南毛村、襄汾陶寺、襄汾荷花小鎮進行冬季惠民演出。該中心演員程雅琨告訴記者:“雖然天氣寒冷,妝造不好上妝,但隻要群眾喜歡,我們再苦、再累也值得。”
這是2024年我省15件民生實事之一——免費送戲下鄉進村惠民工程的一個縮影。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全年計劃送戲1萬場,截至11月底,全省共免費送戲下鄉進村15919場,圓滿完成目標任務。
在穩步推進這項工程中,我省各地紛紛推出有力措施,創新工作形式,確保充分發揮效益、真正“入鄉進村”。
省財政廳、省文化和旅游廳持續完善工作機制,不斷加強送戲管理,努力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今年全年省、市、縣三級投入經費1.27億元,形成了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動戲曲進鄉村的良好局面,確保實現免費送戲下鄉進村覆蓋面更廣、演出質量更高、受惠群眾更多,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以送促購”作為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創新服務模式,在免費送戲的同時,增加了營業演出場次。11月底,山西省京劇院圓滿完成免費送戲下鄉進村惠民工程“國粹鑒賞”“迎澤戲苑”共159場,其中公益性演出128場、商業演出31場,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和經濟效益,既增加了服務總量、提高了院團收入,也激發了市場活力、涵養了基層文藝生態。院團將京劇《四郎探母》《春草闖堂》等精彩劇目“送”到太原、陽泉、朔州、長治、呂梁、忻州等地。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好稀有戲曲劇種,我省還建立了購買稀有劇種公益性演出全覆蓋機制,將全省31個稀有戲曲劇種全部納入公益性演出購買范圍。
參演各文藝院團千方百計送戲進村。不少村子位置偏遠、道路難行,演出多遇夏季天氣陰晴不定,不是酷暑難捱就是大雨驟降,但所有演職人員沒有退縮和懈怠,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把文藝精品送到基層。今年盛夏,山西省晉劇院分赴各地,優化演員配置,把《打金枝》《明公斷》等經典劇目送到百姓家門口。該劇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整個夏天在20個縣圓滿完成了95場演出。
在大寧縣甘棠村,安澤縣蒲劇團表演的蒲劇絲竹優美、唱腔高昂,村民們聽得打心眼裡高興。村民房舒明表示,在家門口就能看省級院團帶來的經典劇目,還有縣級院團的地方特色劇目,滿足了村民看戲需求,希望這樣的活動今后多多益善。
“村民看演出的熱情越來越高漲,每次演出完都有觀眾問啥時候再來。從問詢中感受到大家對我們作品的喜愛,明年我們的演出不會停,繼續把戲送到鄉村、景區等基層一線。”山西省曲藝團黨總支書記、團長王兆麟頗有感觸。
如今,“免費送戲下鄉”已成為我省最為知名的文化惠民品牌。
在地點安排上,演出向脫貧地區、革命老區傾斜,重點圍繞市縣經貿活動、文旅場所、節慶廟會送戲,著力提升送戲效能。在送戲內容上,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文化思想,兼顧以文化人的要求和群眾多樣化的需求,著力提高節目質量,因地制宜、分類提供,既送傳統劇目,也送新創作品﹔既送戲曲,也送歌舞綜藝﹔既送整台劇目,也送組台演出。在宣傳方式上,我省三家通信公司為演出地手機用戶免費推送預熱短信,並遴選演出精品節目,通過咪咕視頻、移動電視、星播客、IPTV等新媒體平台進行直播或錄播,進一步擴大受益面和影響力。
2017年該活動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以來,8年間送戲總數已突破13萬場,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記者李婷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