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飲水從“有水喝”到“喝好水”

“自來水要是被凍住了,可用不燙手的溫水來回澆水表及周邊管道,千萬不要用火燒、開水燙,更不能用扳手硬扳水龍頭,以防造成水管破裂。”冬日漸寒,在祁縣古縣鎮上八洞村村民閆登禮家中,縣水利局的工作人員正忙著觀察飲用水的顏色和透明度,並用設備進行專業檢測。同時,為村民講解冬季水管如何防凍,切實保障冬季農村飲水安全、供水正常。
“大爺您看,咱們的數值在1ntu以下就是正常,現在已經達到0.3,水質非常好。”閆登禮一邊看著設備上顯示的數值一邊連連稱贊:“好!好!現在我們的飲用水24小時不停,水質好、水量也大,出現故障,維修人員第一時間趕來,真是太方便了。”
農村飲水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供水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省群眾吃上水的基礎上,我省先后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和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與管理,農村供水建設體系基本完善,農村飲水狀況得到根本性改善。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開展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1700處,受益180萬人”列為全省15件民生實事之一。我省各級水利部門高度重視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民生實事辦理,圍繞省政府確定的年度民生實事任務,省水利廳成立工作專班,印發《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民生實事專項工作方案》,建立項目台賬,投入資金2億余元,切實保障工程正常運行,有效提升供水保証率,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截至目前,全省實際維修養護工程2800多處,受益超過340萬人。
“以前啊,我們家的水龍頭就像是鬧鐘一樣,到了點就滴滴答答地響,但流出來的水卻少得可憐。”文水縣南武鄉東庄村村民張海明回憶起過去的日子,臉上滿是無奈,“有時候晚上做飯都沒水,孩子們放學回來還得排隊去打水,真是太不方便了。”一直以來,文水縣農村供水大部分為定時供水,給群眾生活帶來諸多不便。2024年,文水縣水利局在農村供水工程問題排查整改行動中發現這一問題,積極想辦法解決。“我們了解到安裝恆壓供水設備可實現恆壓供水、自動調節,既可24小時供水,又可節約電費、人工費。掌握這個情況后,我們就把此事作為為群眾辦實事的重點措施來抓,立即組織試點實施,首先在上河頭、東庄等村試行,一試成功。”文水縣水利局副局長石建兵說。
目前,文水縣158個行政村,已有127個村完成村內管網改造,對49個已經管網改造的單村集中供水工程安裝了恆壓供水設備,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供水,惠及133484人。年逾七旬的村民曹秀文動情地說:“現在想什麼時候用水就什麼時候用,水質、水量都有了保障,真是太好啦!”
“十四五”以來,為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服務和保障以縣域為載體的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村飲水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優不優”轉變,我省充分發揮省級資金和地方專項債“種子”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累計投資超過50億元,建設改造和維修養護工程1.8萬余處,群眾飲水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得到持續提升。
2024年,省政府出台《山西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配套出台《關於推進全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今后五到十年全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總體布局。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各級水利部門堅持以規劃為引領,錨定“四高”發展目標,以縣域為單元,大力推進“3+1”標准化建設和管護模式,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因地制宜推進小型工程規范化,實現縣域專業化管理全覆蓋,推動我省農村飲水工作提檔升級。(記者范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