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千萬工程在山西】增“顏值” 提“氣質”

——大同市雲州區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2025年01月05日08:57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冬日的大同市雲州區,隨處都可用相機定格一幀美景。廣場清潔美觀,房屋整齊劃一,小巷通暢整潔,生活垃圾日產日清……一派村淨、景美、人和的鄉村新氣象。  

近年來,雲州區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垃圾治理為切入點,不斷強化措施、健全機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鄉村環境持續改善,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實現了鄉村面貌的華麗轉身。

科學謀劃 精准化垃圾治理

1月3日上午10時,剛安排完工作的杜庄鄉杜庄村黨支部書記劉日周就看到一群人在遠處巷口的垃圾桶旁轉悠。“中間那個看著眼熟,呀,是老張。”劉日周趕緊追了過去,“張主任這是剛來?咋不通知一聲。我陪你一起看。”  

“哦,老劉呀,我們都看過了。廣場南邊那3個從北邊挪過來的桶利用率挺高,周邊也沒再形成新的垃圾點﹔北邊剩余2個桶旁邊也沒有垃圾落地情況出現。網格調整得很合適。最近幾次到村裡臨時檢查,到處干干淨淨的!”雲州區公用事業服務中心主任張建國和劉日周打了招呼,又急匆匆趕往下一個村。

不隻在杜庄村,精准化垃圾治理早已覆蓋雲州區全域。為加大垃圾治理力度,雲州區成立由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垃圾清零”行動領導組,制定《大同市雲州區開展“垃圾清零”行動實施方案》,出台《關於進一步健全“垃圾清零”長效管理機制的意見》,通過一系列創新有效的舉措推進治理工作,利用“一月一考核、一月一通報”,閉環管控防止反彈。

“我們要求各村制定‘垃圾桶點位圖’‘垃圾易反彈區域圖’,配備1名聯絡員,常態化管好生活垃圾、畜禽糞便、建筑垃圾等生產生活廢棄物。”張建國介紹。

雲州區區鄉村三級每年拿出約1800萬元用於垃圾治理,已形成“戶分類、村收集、區轉運、市處理”的運行模式,村一級聘用保潔員512人﹔鄉一級發動當地農民組建垃圾清運合作社,配備27輛轉運車﹔區一級每月統計各鄉鎮送至富橋垃圾焚燒廠的垃圾數量,按照“以量定費、以費促轉”的辦法倒逼鄉鎮實現“應收盡收、應轉盡轉”。

“老張,這是上午富橋的垃圾回單,我下午再走一趟大小坊城、賀店、唐家堡、上下渝澗。”吃過午飯和隊長張戰友一交接完,垃圾清運車司機鄧學軍就又出發了。沿途越來越干淨的街道成了鄧師傅眼中最美的景色。

經過幾年努力,雲州區農村垃圾轉運量從2020年的4000噸增長至2023年的1.7萬噸,基本實現了與農村常住人口數量匹配。

完善機制 提升環境整治效能

行走在周士庄鎮路家庄村的村頭巷尾,亂堆亂放的雜物沒有了,村裡村外道路整潔如新,農家院裡窗明幾淨……村庄日新月異,村民幸福笑顏在火山桑水間次第綻開。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2021年,雲州區提出建設“幸福宜居典范區”,並把其作為全局性、戰略性、系統性工程來抓,制定《大同市雲州區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集中整治行動方案》等,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專班,壓實各方責任,重點對農村田間地頭和農戶庭院、農村殘垣斷壁、各類道路沿線等進行“五清一改”集中整治,引導農戶利用庭院內外邊角地、空閑地,打造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

同時,該區還要求各鄉鎮在做好日常保潔的基礎上,組織人員集中清理公共區域、游樂景點、河渠溝塘等的旅游垃圾,禁止隨意焚燒、堆放垃圾等,不得隨意填埋河溝池塘等水域,防止出現次生問題和二次污染。

“以前一到冬天,不隻路上垃圾、柴火一堆一堆的,還到處是臟水結成的冰,滑得人不敢走。現在可好了,村裡村外路面硬化了、大街小巷路燈安裝了,上下水、煤氣也入了戶。我這快70歲的人了,每天都得在村裡走幾圈,越走心裡就越舒坦。”傍晚的吉家庄鄉吉家庄村分外熱鬧,村民陳丙政和劉志東說笑著到村廣場看免費電影。

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雲州區選擇對污水管網部分覆蓋和未覆蓋的村,開展生活污水回收試點工作,並出台了《雲州區農村污水回收試點實施辦法(試行)》。區裡投資100萬元,配備小型電動污水收集車28輛、10噸大型吸污車2輛。污水管網部分覆蓋和未覆蓋的村由小型電動污水收集車到戶上門收集並倒入就近的污水管,再由大型吸污車從終端罐體裡收集污水轉運處理。

“我們利用車載喇叭循環宣講污水回收的好處、回收的時間和累計積分兌換獎品的獎勵辦法等措施,提高了村民對污水回收重要性的認識,並組織村民代表參觀實施污水回收效果好的村庄,增加他們的認同感。”區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市政科科長李廷林介紹。

盤活產業 催生鄉村發展動能

天氣漸冷,黨留庄鄉上泉村的曼園內,工人們依舊十分忙碌,搭架子、搬設施、造雪、做冰雕、建滑道……“冰雪世界馬上要開了,我覺得這邊可以增加滑冰車、冰圈、雪地摩托等,加上在夏天建的暖棚裡採摘新鮮蔬菜和草莓,今年肯定更吸引人。”對曼園做了安全檢查后,村黨支部書記曹海斌和負責人交流著。

上泉村地處大同市近郊,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近年來,該村聚焦農業、文旅“兩大賽道”,逐年改善村容村貌,發展都市近郊農業,探索共享菜園新模式,打造曼園生態旅游,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觀農村山水”的獨特農家生活吸引越來越多人的眼光。“目前,村裡正整合資源,將改造升級的幾家家庭農場作為窗口,向游客推廣農場及村民的優質土雞、土雞蛋、有機蔬菜等,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曹海斌細數著變化,僅去年上泉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就突破90萬元,靠鄉村文旅帶動群眾增收500余萬元。

與上泉村的熱鬧不同,峰峪鄉東馬庄村的千畝梨園水庄嘉年華生態農業旅游園區正靜靜地忙碌著——施肥、澆水、管護……這座以水為引的休閑度假園區正為來年的華麗綻放積蓄能量。“梨園水庄集採摘、養殖、游樂、休閑、民宿、康養、度假於一體,不僅充分利用了村裡的老舊梨園,還為村民提供50多個就業崗位,加上開農家樂、賣土特產等,大家的收入都顯著增加。”東馬庄村黨支部書記張平如說。

雲州區始終積極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因地制宜盤活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堅持把特色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起來,圍繞特色產業做文章,以產業發展為引領,激發鄉村發展活力,讓更多村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下活鄉村振興“一盤棋”。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洒在火山腳下的西坪鎮賀店村,整潔的民宿便在溫暖的金輝中蘇醒。在線平台預訂、自行入住,游客在這裡可以盡享自然之美。賀店村作為該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示范村,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產業,全力打造具有鮮明火山群特色的“賀民宿”鄉村品牌,吸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游客。截至目前,全村旅游業直接收入近120萬元。(記者張麗媛)

(責編:武笑、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