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世界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
傳承人話非遺
圖①:浙江湖州長興縣濱湖村,村民戴樹華一家挂燈籠過春節。 |
隨著春節申遺成功,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非遺。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國人千百年來生產生活的技藝與經驗,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成為世界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
非遺的保護傳承關鍵在人。豐富多彩的非遺,如何在傳承發展中歷久彌新?如何借助這些閃亮的符號,更好講述中國故事?聽,非遺傳承人這樣說。
——編 者
普洱茶韻飄香世界
雲南普洱茶主要產於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等地,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制作技藝,其生產流程成為現代普洱茶工藝研發的基礎。
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興昌:
我與茶有著不解之緣。
我的家鄉,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曾是茶馬古道的源頭、茶葉集散中心,茶文化底蘊深厚,茶資源豐富。
我從小便跟隨母親一起打理茶園、翻炒茶葉,兒時的記憶打磨成了如今的技藝。茶葉,這樣一片神奇的葉子,可以說是我的鄉愁。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后,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國茶與茶技藝上。
茶葉的發展與一個地方的地理、人文緊密關聯。以普洱茶為例,從採摘、萎凋、殺青到揉捻、成型,繁復的工序裡蘊含著每一個茶匠孜孜不倦的追求與心血。
現在,普洱茶制作技藝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我創辦了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傳習所,會根據茶葉生長周期設定課程,冬天可以分享如何鬆土、如何修枝打杈,春天可以分享制作技藝、沖泡技巧。
中國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有了更大的影響力。有一次,一位外國留學生知道我們在開設制茶課程,專程趕到寧洱。在制作了屬於自己的茶餅后,他驚嘆:“沒想到一片簡單的葉子通過這些工藝后,居然能變成如此美味的飲品!”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手藝人的成就感。
讓我高興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願意走進茶園,學習傳承古老的制茶技藝。他們創新生產調飲茶、舉行茶文化體驗活動。這讓我看到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薪火相傳的希望,更讓我感受到茶文化在當代的創新與傳承。
讓昆曲在互融互鑒中生生不息
昆曲發源於江蘇昆山,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是元末明初南戲發展到昆山一帶,與當地音樂、舞蹈、語言結合而產生的聲腔劇種。
一級演員、昆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柯軍:
從藝40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昆曲如何守正創新。堅守傳統時,需要與古人對話﹔面對未來時,也要能承載當代人的思維、情感、理念和精神,去探索屬於當代的舞台表達。
在人們的印象中,昆曲中的經典劇目大多是才子佳人的故事。2015年,昆山當代昆劇院推出《顧炎武》,通過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形象,讓大家看到了昆曲背后的社會擔當與人文關懷。
如今,昆曲在國際上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2016年,我和英國導演利昂·魯賓合作執導了新概念昆曲《邯鄲夢》,將原劇中四折最具代表性的段落作為主體,與《麥克白》《李爾王》等莎士比亞經典作品中的片段穿插交替,實現超時空的對話。每次演出結束后,都有觀眾跟我講,這部戲讓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昆曲。
對於昆曲的題材和表演方式我也一直嘗試創新。2023年,由我復排的《伯龍夜品》在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進行了演出,我根據博物館庭院的特點並結合歐洲文化遺產日這一節點做了一場沉浸式演出。觀眾們跟隨著演員的腳步,或在展廳裡靜聽體味,或移步庭院駐足觀賞。
這次表演讓巴黎第一大學的副教授讓—米歇爾·托貝萊姆感到非常震撼:“很新奇的體驗,不同文化之間、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隔閡被打破,可以非常純粹地去欣賞表演。”
文化作為全人類共同的遺產,承載著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我們站在歷史的當下,不僅要“照著講”,還要有勇氣“接著講”,讓昆曲在全人類優秀文化的語境中互融互鑒,生生不息。
用瓷器傳遞中國意蘊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至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在原料選擇、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窯溫控制方面具有獨特技藝,其成品是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表現。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朝興:
我出生於1943年,13歲開始學習青瓷燒制技藝,在和其他老師傅的共同努力下,近乎失傳的龍泉青瓷釉料配比方法基本得以恢復。
青瓷燒制技藝不僅要傳承,還要在掌握傳統的基礎上有所革新。
在古瓷燒制技藝中,哥窯和弟窯一直是分開燒制的。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把兩者混合在一起燒,產生一種新的青瓷?
我和工人們一起試驗,為了讓哥窯和弟窯的原料漿能夠自然混合,我們不斷調整原料漿的配比,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連續試燒了好幾次,終於在第五次時成功燒制了哥弟窯混合青瓷三環瓶。
這件創新之作,增添了我們的信心。在1310攝氏度高溫的燒制下,紋理和釉色渾然天成。既有哥窯紋片的青灰淡雅、有序呈現,又有弟窯的釉色豐潤、晶瑩如玉,兩種裝飾手法相得益彰。
一直以來,龍泉青瓷在世界范圍內也受到許多人的認同和欣賞。法國人民素愛青瓷,龍泉青瓷和法國的聯系可以追溯到14世紀,在法國小城阿維尼翁的教皇宮內花園,曾發現兩片龍泉青瓷殘片。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當年7月,法國巴黎的中國藝術大展上,展出了我的兩件作品,其中就包括《哥弟混合三環瓶》,溫潤如玉的造型和色彩,傳遞著委婉含蓄、道法自然的中國意境,得到了當地觀眾的稱贊和喜愛。
青瓷要走向世界,需要不斷守正創新,在做好技藝上的傳承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傳承,讓濃縮的中國故事為更多人所熟知。
流淌在剪紙裡的中國故事
蔚縣剪紙是中國唯一一種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藝術。其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實踐經驗和生活理想。
蔚縣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周淑英:
我手中的這把刻刀,是自己制作的。10厘米長,用兩根竹片夾著,還纏繞著細棉繩。基本上,每名剪紙藝人都會自己打磨加工刀具,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正是一代代剪紙藝人的傳承創新,才讓蔚縣剪紙藝術不斷發揚光大。
我在家庭熏陶下從小學習剪紙藝術。傳統蔚縣剪紙的牡丹花定式為粉色,但我認為世間色彩是千變萬化的。6歲那年,我將一朵牡丹染成了紫色。當時,一些配色工人大呼“奇怪”,但沒成想,這朵牡丹卻受到顧客喜愛,覺得“新穎”。
后來我苦練剪紙藝術刻畫染全套功夫,學習各地流派剪紙藝術風格特點。雜染法、霧染法、鋪蓋法、疊染法……先后研究出多種點染技法,讓蔚縣剪紙藝術更富神韻。
除了技法革新,我更是在題材內容上大膽拓展,嘗試不同的地域、場合、主題等。
我創作了《千裡江山圖》《國色天香》《雪如意》《冰嬉圖》等作品,大量融合冬奧會、冰雪運動、民俗活動、舞蹈藝術、山水古跡等元素,讓剪紙藝術與時俱進,讓中國故事流淌在剪紙藝術裡。
近年來,我還玩起了跨界合作,推動剪紙藝術產業化:讓剪紙藝術與米酒、乳品“牽手”,為產品設計注入靈魂﹔與動漫公司“結盟”,在動漫世界綻放剪紙魅力……
剪紙藝術用它豐富的形象語言反映著中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古老文化,不單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藝術瑰寶。
我曾有幸為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設計會徽。此后,我帶著蔚縣剪紙在世界各國巡展。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在這些遙遠的國度,我辦展覽、做文化交流、現場表演剪紙。我尤其記得,當外國友人們目睹我在十幾分鐘內就剪出一隻蝴蝶,他們臉上滿是驚嘆與對美的沉醉。
有位澳大利亞畫家被剪紙魅力“迷倒”,遠渡重洋來蔚縣拜我為師,最近她還常在網上和我暢聊學藝心得呢。
傳統與時尚交織出雲錦之美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將“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運用在大型織機上,用蠶絲線等材料織就,因燦若雲霞而得名。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周雙喜:
在2024年的上海進博會和濟南非遺博覽會上,當我們南京雲錦研究所的直播團隊穿上“雲錦漢服”“雲錦馬面裙”進行展示時,場面那叫一個火爆。
這是近兩年我和所裡徒弟們共同開發、織造的新產品:在圖案和配色上,提取了吉服裡的元素進行“復刻”﹔在素材上,採用金絲銀線的雲錦絲織品,看起來美得像天上的雲霞﹔而在制式上,將漢服和馬面裙進行了時尚化“改裝”,更加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
但這套雲錦服裝的守正與創新還不止於此。
如果按照傳統工藝流程,兩年才能生產一套產品。現在,隨著科技進步,這項古老非遺迎來了新發展。我們把電腦連接在提花裝置上,將老師傅的經驗變成了程序指令,大大節約了工時和成本。
有人會問,如果交給機器來做了,那非遺還能是非遺嗎?
雲錦之所以為雲錦,其精髓在於“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而這項技藝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因為機器是通經通緯的,即一梭子打到頭,圖案上的四朵花隻能是一個顏色的,但妝花技藝通過小管子用手工一個個“挖”,讓每朵花有不同的色彩——傳統+科技,讓雲錦留住了非遺的魅力,又讓它走進千家萬戶。
雲錦也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早在2015年,南京雲錦就在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上驚艷亮相,打破了過去人們對雲錦隻局限於傳統服飾的觀念﹔此后,以雲錦織造方式重現西方經典的巨幅作品《蒙娜麗莎》,在達·芬奇花園剛一露面,就成為米蘭世博會“南京周”的開幕焦點。這既是傳統與時尚的碰撞,也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本報記者李茂穎、尹曉宇、竇皓、張騰揚、姚雪青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5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