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山西非遺進京城 傳統手藝綻光彩

2025年01月08日08:49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隰縣面塑非遺傳承人蘇栩。

2024年11月底至12月中旬,由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山西省工美行業產業聯盟促進會主辦的“非遺裡的山西·晉京城進高校”系列活動,在北京化工大學成功舉辦了“‘面面俱到、有禮有面’非遺面食技藝表演”“吃出來的雕塑—臨汾隰縣面塑”,以及“妙‘剪’生花—廣靈染色剪紙”三期講座,均由山西省級工藝美術大師親臨現場講解授課,讓京城高校師生更深刻地了解山西非遺,切實感受到手工藝術的魅力,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大學生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活動結束后,記者採訪了山西會館文旅總監李昆、山西非遺面塑傳承人蘇栩、山西廣靈染色剪紙傳承人高清紅,通過他們的講述、經歷和收獲,讓大家深刻地感受到那些精美的山西非遺藝術作品背后,深藏著多少沉甸甸的執著、堅持和創新的力量。

食在中國面在山西

“碳水大省”的故事講不完

2006年,李昆成為山西會館的一名文化講解員和面藝講解員。面對這個充滿挑戰的全新領域,她開始深入學習山西的歷史和文化,努力將傳統的文化和故事融入面食講解中。在工作中,總是見到一些游客被山西的文化和美食所吸引,她暗自思索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山西面食,僅僅依靠傳統的推廣方式是不夠的。於是,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創建一個研學品牌“瘋狂的碳水化合物”,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山西面食的魅力。“瘋狂二字,寓意著面食帶給我們的無盡歡樂和能量。”李昆笑著對記者說。 “目前,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已走遍40多個國家100多個城市,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山西新形象。”李昆介紹說,山西會館於2012年創辦研學活動,讓學生們在游中學、學中游,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此外,他們還積極參與各種政府和民間活動,上海世博會、中國餐飲業博覽會、山西品牌中華行、山西品牌絲路行、“山西之夜”等處處有山西面食表演的身影。

從晉菜晉面的發展、山西面食的分布,到“面食+表演+創新+升級”,以及山西面食與中國傳統節俗的緊密相關……李昆的研學教案總是准備得十分豐富。“走進幼兒園、小學校,要教孩子認識做面食的工具和簡單的做法﹔走進高校,就要多講講和面食相關的歷史文化,讓知識型人才去感受山西的傳統民俗文化。”面食文化研學活動創辦以來,共接待國內外中小學生達80萬人次。李昆的面食研學活動教程和組織辦法通過“走出去”進行積極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成為餐飲企業開展青少年社會實踐研學教育的領跑者。

但是,在技藝傳承方面,面食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包括和面、揉面、醒面、手工拉抻等多個環節,這些技藝往往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學習才能掌握,當前這個行業缺乏系統的傳承計劃和培訓體系,導致許多年輕人對這項技藝望而卻步。李昆說:“在推廣山西面食文化的過程中,還有不少挑戰和困難,技術傳承、標准化生產、品牌建設、市場推廣、人才培養這些方面都是我深入思考的問題。山西面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還需要等待更多的年輕人去點亮、去傳承。”

從隰縣走向世界

食用花饃華麗變身藝術品

蘇栩,1986年出生於臨汾隰縣,自幼跟隨外祖母和母親學習面塑,耳濡目染間熏陶出他獨特的面塑視角和藝術靈感。多年來他不斷吸收山西傳統文化藝術的養分,在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中,漸漸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面塑藝術手法,擅長制作古裝傳統人物、神話人物、戲劇人物、動物花鳥、現代時尚卡通、人物肖像。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成各種人物或動物形象的傳統民俗藝術,是在中國民間做面花食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面塑原材料最早是面粉,在加工過程中加入蜂蜜,蜂蜜具有防腐功能,但時間長了還是容易遭虫蛀。現在我們在面團制作過程中添加了食用防腐劑和甘油,既能防腐又能防裂,相當於延長了面塑作品的保存時間。”蘇栩談到對面塑的發展,除了材料創新外,色彩和模型也較過去有了更開放的創意。“傳統的面塑基本上就是做成花饃和小燕子的造型,然后在面上點一些小紅點。現在我們在面粉裡添加食用色素和果蔬汁,如果制作成收藏品,還會添加礦物質顏料或國畫顏料,使面塑作品形態更精致逼真,色彩更濃郁鮮艷,有的可以保存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作為非遺傳承人,不僅要展示精美的作品和精湛的技藝,還要讓面塑文化傳承下去。蘇栩創辦了隰縣面塑傳習所和面塑工坊,帶動鄉親百姓學習面塑技藝制作面塑產品。由他親自講授的隰縣面塑培訓課程,也已成為殘疾人、脫貧戶、自謀職業者喜聞樂見的崗位培訓課。他還組織開展了傳統文化“面塑進校園”活動,專為學校設計了面塑校本課程並編寫面塑教材,通過現場手工演示,讓孩子們近距離體驗面塑的魅力。他自主研究設計了挂件、吊墜擺件和面塑手工材料包等多種文創產品,根據本土習俗和特產設計制作的挂件《蛇盤兔》、擺件《梨娃》,深受人們的喜愛。

從隰縣到山西,從山西到中國,再從中國到世界,蘇栩帶著隰縣面塑經歷了從食用花饃到藝術作品的華麗轉身,自己也擔當起了隰縣文化之面塑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在制作微雕面塑時,所用的工具只是一根繡花針,比如核桃殼裡的十八羅漢方寸之地,展現的每位人物雖隻有手指甲蓋兒的三分之一大小,卻形神俱異、惟妙惟肖,這和我們隰縣的小西天懸塑有異曲同工之處。”大膽創新題材,善用具體擬人形態,情感表達鮮活充沛,細節刻畫到位,形神兼備,是蘇栩表達隰縣面塑靈魂的內心張力,也是他深藏在內心中最柔軟的鄉愁情結。

小剪紙裡大乾坤

她的剪紙藝術作品走進聯合國

高清紅,是廣靈染色剪紙第六代傳承人。她從小就對剪紙情有獨鐘,從幼年起,見過長輩們做的剪紙作品,她都能在原樣的基礎上變化出新的個性作品。天賦使然,她創新的剪紙作品新穎別致,總是受到大家的稱贊。

20歲那年,看到廣靈剪紙這一民間傳統文化有失傳的危險,高清紅向有關部門申請組建了“廣靈縣民間剪紙藝術協會”,帶領幾個姐妹創辦起一家剪紙文化產業公司。在艱苦的環境下,她帶著大伙打磨剪刀、設計圖案、點染上色,制作出新穎別致的彩色剪紙﹔她跟創業的伙伴們一起總結經驗教訓,學習營銷方法、熟讀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有關政策,將自己的剪紙資源、資料、宣傳冊、宣傳光盤,在市場上進行廣泛的宣傳﹔她積極參加全國展覽展會,在國內外辦巡回展覽,獲得了許多獎項。

近幾年來,高清紅先后出訪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積極開展了與各國文化的交流。她的剪紙作品,六次走進聯合國,成為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2010年,高清紅代表中國參加世博會,擔任中國紙坊坊主,她的剪紙作品再次榮獲特殊貢獻獎,為中國文化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更多的掌聲與尊重。2012年6月,經聯合國人居署批准,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山西廣靈青紅剪紙藝術有限公司和大同市財會學校三方共同在大同創建了“國際青年就業技能培訓基地”,實現了民間剪紙走進課堂的夙願。多年來,她身體力行,帶動了地方文化的復興和產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剪紙藝人,助力當地經濟的轉型升級,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為了宣傳介紹中國民間傳統文化,高清紅常年輾轉往返於國內國外,現場進行剪紙手工表演。“如果不走出去,只是閉門造車,剪紙藝術就得不到長遠發展。”高清紅對記者說。現在的廣靈染色剪紙從設計、刻制、染色新工藝上不斷地在創新,同時在保護、挖掘、整理、研究和開發的過程中,品種和規模由原來的幾十種擴大到上千種。內容由傳統題材擴展到著名文物古跡、旅游景點等各個領域,產品由傳統的張貼裝飾品發展為時尚的美術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剪紙挂歷、台歷、賀年卡、邀請函等,成為集觀賞、收藏、實用等價值於一身的藝術品。“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中國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廣靈剪紙一定會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清紅對剪紙藝術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記者楊凌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