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通識教育如何“有益又有趣”(金台隨筆)

丁雅誦
2025年01月13日07: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通識教育更注重引導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通過跨專業的廣泛涉獵,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並在交叉融合中提升分析歸納、思辨批判的綜合能力

  

  “如何分辨音樂人譜寫的樂曲與人工智能生成的音樂?”“通過輸入提示詞,人工智能會怎樣進行擴散和降噪,生成更符合需求的圖片?”在浙江大學開設的人工智能通識課上,一系列既前沿又有現實針對性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們感嘆“有益又有趣”。

  優秀的通識課,常常能超越課堂、跨越校園,火爆出圈:中國人民大學戰略模擬與兵棋推演課用“桌游”的形式,讓學生們在“棋盤”上探究大國博弈,加強對國家安全的理解﹔武漢大學積極心理學課引導學生用更積極的方式思考世界、看待生活,課程微信群成為同學們心靈交流的窗口……既放眼世界,也內觀於己,這些形式新穎、內容“解渴”的通識教育課程,引發一次次“搶課”熱潮,展現出通識教育的巨大魅力。

  “智識貴能匯通”。通識教育,重在貫通,既學知識,更長見識。相較專業教育,通識教育更注重引導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通過跨專業的廣泛涉獵,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並在交叉融合中提升分析歸納、思辨批判的綜合能力。訓練思考能力、思維邏輯,形成兼收並蓄的學習品格,這正是通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所謂“隔行不隔理”。通識教育將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理”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們擁有觸類旁通的能力,從而實現各學科學習的相互融通、彼此啟發。比如,在廈門大學,越來越多與“美”相關的通識課程涌現出來:物理學教授蔡端俊“跨界”開設國劇賞析課程,很多理工科學生受到戲曲文化浸染﹔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彭興躍以美學視角審視科學研究,教會學生用“藝術的邏輯”重新看待專業知識。通識教育對於學生厚植人文底蘊、涵養科學精神、促進融合創新、實現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范式深刻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強化通識教育、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培養一批知識廣博、基礎扎實的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拓展“識”的內容。除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常見的課程類別外,高校還應緊跟時代發展動向、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在課程建設上有更多新的探索。比如,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挑戰,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實現了人工智能通識課全覆蓋。考慮到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差異化需求,其慕課課程模塊設計了理工版、管文版和藝體版3個通用版本,學校也可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組裝”。合理安排通識教育的學分佔比、開發更多交叉融合課程,能讓學生擁有更多選擇的空間,激發更多跨界研究的可能。

  豐富“通”的形式。通識教育課程不能淪為一聽而過的“湊分課”或一笑而過的興趣課,而應在充分關注學生體驗感、獲得感的基礎上,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形式創新深度結合,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悟。比如,評價上,如何探索更加多樣的考核方式,以“創新考試”帶動學生“創新學習”?實踐中,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實訓機會,幫助學生實現知行合一?隻有將這些問題一一回答好,通識教育才能出精品課、有感染力。

  通識教育不基於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也不直接以職業應用為目的,但它在學生心中播撒下一粒粒種子,為他們未來發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辦好通識教育,使學生將博學與精專相統一,增強發展后勁,必將為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提供更多助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3日 05 版)

(責編:段思齊、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