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首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發布
“多規合一”繪藍圖 宜居宜業織錦繡

日前,《太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經國務院批復,這是太原市第一部覆蓋全域全要素、“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1月14日,太原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規劃》的相關內容。
《規劃》科學構建全域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格局,為建設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舞起山西中部城市群龍頭、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提供重要支撐和空間保障。
5個方面
謀劃可持續發展空間藍圖
明確太原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規劃》確定太原是山西省省會,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強化底線管控,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規劃》堅持底線思維,確定到2035年,太原市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028.88平方千米,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680.43平方千米﹔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1774.42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735.42平方千米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於40%。到2025年,用水總量不超過9.94億立方米。同時,《規劃》明確了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落實了戰略性礦產資源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安全底線。
深化區域協同,引領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規劃》堅持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對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部署,暢通六放射對外聯系通道,保障武宿機場、臨空經濟區、高鐵樞紐等開放平台和產業承接平台發展空間,支撐建設京津冀向西輻射的戰略節點、內陸開放新高地。《規劃》落實山西省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布局,強化太原榆次太谷發展核輻射引領功能,形成輻射牽引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區和增長極,帶動晉中、忻州、陽泉、呂梁四市協同發展。
統籌保護與發展,構建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規劃》堅持系統思維,形成“一脈兩屏四片區、一核兩翼多板塊”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一脈”指汾河生態水脈,重點保護汾河生態水脈,推進汾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兩屏”指東西山生態屏障,重點維育東西山生態本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四片區”指北部、南部、西部、中部4處農產品生產區,重點引導農業規模化、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一核”指中心城區,重點強化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打造輻射帶動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引擎﹔“兩翼”指依托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及周邊產城融合組團形成的南北“兩翼”,重點發揮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兩翼”聯動效應,打造引領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的增長極﹔“多板塊”指22個產城融合發展板塊,重點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布局,形成集約高效、產城融合的城鎮發展新模式。
聚焦空間品質提升,打造宜居宜業幸福之城。《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安排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打造全齡友好、公平共享的城鄉生活圈,促進職住平衡。落實工業強市戰略,以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為引領,完善新質生產力布局,保障產業轉型發展空間。系統布局藍綠空間,貫通串聯山河湖城的生態廊道,優化公園綠地布局,營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彰顯城鄉自然與文化特色,整體保護“兩山對峙、汾水中流”空間格局,保護傳承歷史文脈,加強汾河兩岸等重點區域風貌管控,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4個方面
提升城市能級 彰顯城市品質
以交通為支撐,構建高能級樞紐。暢通對外運輸通道,建設太綏高鐵、雄忻高鐵,形成連接京津冀、中原、關中平原、呼包鄂榆等城市群中心城市3小時交通圈,連接省內主要城市2小時交通圈,山西中部城市群城市1小時交通圈。強化交通樞紐功能,實施太原武宿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推進高鐵西站、中鼎、大盂、清徐等重要樞紐建設,全面提升太原國家陸港型物流樞紐能級。構建一體化交通體系,加強中心城區和南北“兩翼”的道路與軌道交通聯系,形成“兩環五橫九縱”城市快速路網和“十橫八縱”城市干路系統,構建“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綠色交通體系。
以產業為引擎,推動高質量發展。圍繞“1233”重點產業鏈體系,全力保障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需求,大力推進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中北高新區、清徐經濟開發區等開發區建設,積極推動太原臨空經濟區、低空經濟產業園、清徐通航產業園等特色產業集聚區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轉型發展,圍繞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綠智城”、上蘭“晉創谷·太原”等科創中心,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集創新、生產、生活於一體的創新圈。加強用地政策創新,積極推動低效工業用地提質增效,深化產業用地功能復合、分割轉讓、彈性年期出讓等供應機制,提供多元彈性產業空間載體。
以文化為靈魂,彰顯錦繡名城魅力。整體保護“兩山擁城、汾水中流”的自然地理格局,重點保護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府城及東、西山歷史文化帶歷史人文格局,構建全域全要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挖掘凝練古都晉陽、千年府城、紅色太原等文化價值,創新多元文旅消費場景,加快晉陽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打造中華文明歷史傳承的文化新名片﹔推進府城品質提升,強化府城歷史格局意象,構建府城文道體系,形成千年府城文化地標﹔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擴大太原作為“英雄之城”的紅色文化影響力。高標准打造環晉陽湖文旅綜合體,建設太化工業遺址公園,打造具有重要文化影響力的晉陽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以人民為中心,營造宜居幸福城市。構建城鄉一體、全域覆蓋、優質均衡的現代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重點打造向陽、迎澤、長風、龍城、汾東、瀟河6處城市綜合服務主中心,構建全齡友好、高效便捷的15分鐘生活圈,完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設施。系統布局藍綠開放空間,依托汾河和邊山支流,構建通山達水、鏈園串景的藍綠生態網絡。按照“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標准,優化公園綠地布局,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構建系統完備、高效便捷、智能綠色、適度超前、安全可靠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和綜合防災等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城市安全韌性保障能力。(記者丁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