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稿】加快構建具有山西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強則經濟強。我省始終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久久為功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加快轉型發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目標激勵人心,新征程催人奮進。連日來,參加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和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代表委員們認真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為加快構建具有山西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建言獻策,提出真知灼見。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建成8個高水平實驗試驗平台,16條省級重點產業鏈、18個省級特色專業鎮營業收入預計分別增長15.6%、14%……一個個逐“新”攀“高”的亮眼數據和生動案例,真實記錄山西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奮進的鏗鏘步伐,彰顯出山西堅定不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決心與魄力。 省人大代表、朔州陶瓷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主任倪彩霞表示,深化產教融合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朔州是全國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又有朔州陶瓷學院作技術支撐,建設山西陶瓷產業市域產教聯合體,通過產教融合等實踐活動,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支撐作用,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功能。
為更好地推進山西陶瓷產業市域產教聯合體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聯合體應實現多元主體既相互獨立又合作共贏,明確成員單位分工,理順體制機制,科學劃分職責,形成多中心共治格局。倪彩霞建議,相關職業院校應找准自身定位,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堅持輸出適合社會發展與產業需求的科技創新人才。並聯合政府、行業、科研機構、企業等多個主體,成立產教融合教育組織委員會,提升主體的參與意願和積極性。同時,還要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體系,積極協調發改、科技、工信、財政、商務等部門,落實財稅、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打造支持聯合體良性發展的政策包,推動市域產教聯合體高質量發展,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2024年底,山西聯通召開雙萬兆發布會,重磅推出“智享萬兆融合”雙萬兆產品,以創新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助力山西數字經濟社會加快邁向萬兆時代。
山西聯通積極構建產學研用創新生態鏈,聚合250多個高校、企業等生態力量,開展產品研發和應用推廣,突破5G+掘進機無人駕駛、掘進機智能移位技術,聯合鵬飛集團成立“5G+智慧煤化工”應用實驗室等,賦能企業提質增效。開發專精特新自研產品,與華為、中興等聯合研制的設備,在智能礦山中廣泛應用。
省政協委員,山西聯通黨委書記、總經理謝華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山西聯通將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算力資源在雲邊端之間的有效聯接和靈活調度,為各行各業提供高質量的算力服務。加快以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大數據中心為核心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更廣泛的多雲生態,打造雲網邊資源一體化供給能力。推動山西聯通與省內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數字化人才,提升山西聯通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數字經濟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促進二者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有效提升經濟發展韌性、活力的必然之舉。 我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導向,以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為重點,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主線,不斷夯實數字經濟發展根基,全面推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我倍感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省人大代表、山西新聚星鍋爐有限公司董事長任二平說,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雙向奔赴”,會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基於這樣的背景,我們成立了一家廢舊資源綜合利用公司,以數字技術把城市垃圾、廢舊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研發、服務和交易等業務相融為一體。”
“在循環利用產業路上,我們利用線上‘互聯網+上門回收’,線下‘物聯網+智能垃圾分類收集’,採用‘公司+住戶+標識垃圾+以車代庫+公務倉+全程溯源+碳指標+碳交易+二手置換+以舊換新+設備更新+再制造、再利用’的‘互聯網+X’新模式,利用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技術,實現回收便民化、運營信息化、監管數據化、體系完整化、運轉順暢化、運作規范化、車聯網絡化、智慧高效化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兩網融合’建設體系,完善可回收物產業鏈。”任二平說,希望相關部門可以推出更多、更有利於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利用“兩網融合”發展的政策和方案,加強回收利用、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為推動我省城鄉環境持續改善貢獻更多力量。
隨著網絡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入各行各業,為產業數智化轉型注入澎湃動力。山西移動依托5G、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打造新質生產力,釋放發展新動能,積極探索算力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場景,全力推動數實融合,助力更多企業在數字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省政協委員,山西移動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廖建表示,相關部門應聯合啟動人工智能+產業應用領題破題專項行動,聚焦特定的人工智能+場景,組建大型央國企、行業領軍企業、科技龍頭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參與的創新聯合體,成立行業專家+人工智能專家聯合團隊,探索“政府企業提需求—聯合體搞研發—典型場景做試點—社會效益后評估”的閉環機制,進一步打通人工智能產業從需求到落地的全鏈條路徑,助力數智生活方式、生產運營模式、科技創新范式系統性重塑、數智化轉型。建議我省有關部門牽頭,聯合行業專家,逐步完善行業規范標准體系。此外,應推動建設人工智能專業園區,按照市場化原則設立科技創新發展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以完整的產業形態發展產業園區。
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2024年,我省堅持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綱領,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三化”賦能,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成效明顯,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體量持續提升,未來產業企業矩陣體系雛形顯現。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充分體現了對制造業提質增效工作的高度重視,我深受鼓舞。”省人大代表,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研究院設計師、中國中車首席技術專家張志和表示,作為我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鏈主”企業,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深耕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新能源機車、電氣化公路及礦山裝備等領域轉型升級,不斷以新質生產力服務和支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現代化建設。
攀“高”逐“智”,向“綠”而行。張志和介紹,在產業數字化升級方面,該公司持續加快各系統數據貫通,集成雲端管理和智能設備運行,一個立體化的數字化工廠“羽翼漸豐”。
“圍繞綠色制造發展目標,我們‘氫’裝上陣,以公司氫動力改造機車為例,可以說實現了碳和污染物的零排放。”省工信廳公布的《2024年度省級綠色制造名單》,中車大同公司成功入選綠色工廠。談及未來,張志和說,“我們將持續聚焦先進制造業賽道,緊握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將智能制造體系建設深度融入‘雙碳’行動,為我省牽引動力的綠色革新提供澎湃動力。”
省政協委員、省工信廳產業促進和技術合作處處長張敏認為,我省新型工業化推進過程中,還需在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上進一步發力,推動價值鏈向高端化邁進、推動技術改造和增資擴產、加強質量標准品牌建設,激發全要素生產率發展動能。
一是選取重點行業在制造業服務化上下真章,提升價值鏈。推動消費品工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注重差異化、品質化、綠色化消費需求,推動消費品工業服務化升級﹔推動提升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引導裝備制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加快汽車制造和服務全鏈條融合,推動汽車由傳統出行工具向智能移動空間升級。
二是加快引導建設符合山西需求和特點的產業互聯網平台,培育創新鏈。圍繞產業鏈、專業鎮等重點工作打造產業互聯網平台,將對推動產業鏈鏈主、鏈上企業協同發展,對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
三是加大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圍繞智能制造,培養更多高水平制造+信息類人才將為產業的數字化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記者張毅 袁兆輝 鄭娜 李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