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宮燈“映”鄉村
冬日大同,吐氣成霜。靈丘縣岸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元元卻忙得渾身冒汗,“眼下宮燈制作已經接近尾聲,這幾天我都在村裡盯著挂宮燈。今年要挂270多盞,宮燈一挂,年味兒就來了。”
村裡主干道在懸挂宮燈。
同一時刻,在村委會大院,村民們正三三兩兩地圍在一桌,趕制最后一批宮燈。
“挂宮燈在我們村已經有200多年歷史,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會挂宮燈,正月初十拿著宮燈繞村轉。”村民李志蘋一邊做著宮燈、一邊回憶著昔日裡的年味兒,“這是我們村的文化,不能丟了”。
村民在村委會制作宮燈。
都說“下關的獅子,上寨的龍,岸底村的宮燈美死個人”,臘月挂宮燈、走親訪友送宮燈、春節“耍十支”是岸底村專屬的春節習俗。關於岸底村挂宮燈的習俗,要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相傳村裡的一名武狀元從京城帶回兩個宮燈,村民們利用植物秸稈和麻紙仿制形成了岸底村宮燈,此后這一工藝便延續下來。
在68歲的李記昌家裡,做宮燈的傳統已經延續了四代人,他也是村裡資歷最深的手藝人。“爺爺輩之前還是請外面的師傅來做,我父親那一代開始親手做。老的做,小的學,看著看著我在13歲時也學會了做宮燈,這一做就是50多年。”為了把這一手藝傳下來,李記昌用一生守護。每天早晨7點半,李記昌就早早來到村委會,抱著一個個宮燈架子畫起人物、龍鳳、花鳥、魚水、山水、鬆鶴、燈謎、詩詞等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
2019年起,岸底村將村裡像李記昌一樣的宮燈制作手藝人組織起來,通過傳幫帶的培訓方式,發展岸底宮燈產業。
“進入11月份,每天從早上9點做到下午3點,在農閑時賺點零花錢。”從村裡宮燈產業發展伊始,李志蘋就加入其中,如今村裡做宮燈的能手已近40人。
宮燈制作中。
“燈架和燈冠制作等工序在村委會大院完成,村民工資按小時計費﹔剪紙、扎燈影等工序則由村民拿回家中制作,按件計費。”李元元說。
“農閑的時候增加點收入,還能把村裡的老傳統傳承下來,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覺冬天就過去了,好歡喜!”每天李志蘋和老伴一起到村委會做宮燈,晚上在家裡扎燈影,有時候女兒也一起做,一家人樂在其中。
經過幾年發展,岸底村的宮燈產業逐漸走上正軌。已從一開始的村裡自用,到后來的附近村庄、機關和企業紛紛前來購買,宮燈的名氣越來越大。
在傳承宮燈制作技藝的基礎上,岸底村也結合現代技術和審美進行創新。“以優質木頭取代原來的植物秸稈,用綃布絲綢取代普通色紙,使宮燈更結實耐用。宮燈上的剪紙圖案和裝飾也更加豐富,凸顯美好寓意。”李元元介紹說。
展示宮燈。
眼下,來自上關、中庄、崗河等村的宮燈訂單均已交付驗收,村民們開始趕制自己家的宮燈。到年根兒,村民在自家的大門或屋檐上挂宮燈,表示對新春的祝福和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正月初十到十二,村裡還有“耍十支”傳統慶祝活動,又叫耍燈、耍紅火兒,可追溯到明代,是大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村民們手拿各式各樣、保留原始技藝的宮燈,賞宮燈、轉燈陣、猜燈謎,其樂無窮。
眼看著一串串宮燈點綴著鄉村,岸底村的年味兒也在升騰。村民們期盼著在正月初十,宮燈耍起來。同時,來年也多了一個新的期待——宮燈扶貧車間落成!(攝影:於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