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代表聚焦】建設美麗山西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山西省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2025年01月20日08:48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建設美麗山西,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做好治水興水治林興林大文章,強化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完善全面綠色轉型體制機制。方向明確、任務具體、重點突出,代表們深感鼓舞、倍增干勁。他們紛紛表示,要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嚴格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攻堅克難、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山西,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強化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

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縣,是河曲縣一以貫之的目標。作為我省沿黃19縣(市)之一,河曲縣嚴格按照省委部署,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實施以來,該縣第一時間動員部署,緊盯工業企業整治、生態環境修復、道路揚塵防治以及干支流環境治理等關鍵環節,一體化推進治企、治路、治岸、治河、擴綠、治村同步進行,全方位開展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  

“政府工作報告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河曲縣將以此為契機,認真做好‘后半篇文章’。我們編制了《河曲縣黃河流域區域生態環境整治土地要素優化與高質量發展規劃》,將進一步助力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縣域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省人大代表,河曲縣委副書記、縣長徐曉蘭表示,全縣還將扎實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和綠色礦山升級等多項工作。將以“特”“優”農業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紅蔥產業。大力發展沿黃旅游,讓百姓在綠水青山中共享發展成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實施“三北”工程和黃河“幾字彎”攻堅,營造林260萬畝,森林撫育100萬畝。近年來,平陸縣認真落實林長制,推進“綠滿平陸”建設。2024年,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實施森林植被恢復造林1600畝、森林經營試點撫育2000畝、美麗鄉村提檔升級項目14個、通道綠化58.86公裡、開展義務植樹180余次、栽植苗木138萬余株……曾經溝壑萬千、水土流失嚴重的平陸縣,如今生態底色更加濃郁,向綠而行更加深入,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治水興水治林興林大文章’,我們將在生態治理和森林草原資源保護上重點發力。”省人大代表,平陸縣委副書記、縣長翟紀亭表示,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嚴格實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落實生態空間管控邊界,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筑牢自然生態安全根基,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樣板,為美麗山西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治水興水治林興林大文章。全面完成“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黃河干流流經縣綜合治理工程完工率達到85%以上。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親河。靈石縣地處汾河中游段,是全省27個汾河干流縣之一,境內汾河干流綿延57.5公裡。為守護汾河生態環境,該縣以“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為牽引,加快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系統開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綜合治理。

省人大代表、靈石縣翠峰鎮黨委書記韓瑞生介紹,靈石縣主要以“三個堅持”為抓手,全力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一是堅持精准治污,始終保持“高”的標准。全縣緊盯農村污水末端收集和人口聚集區污水收集覆蓋率提升“兩大難點”,2024年投資1.5億元完成第一污水處理廠擴容、城區8.2公裡雨污分流改造,大幅提升縣城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同時在農村大力推廣小型污水處理設施,推動縣域汾河流域的水環境保護工作。目前,全縣汾河沿線共有3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7座鄉鎮污水處理廠、17座農村污水處理站和19個行政村污水收集池,汾河徑流生活污水被收集治理或轉運,實現了生活污水應收盡收﹔二是堅持精心護河,持續擦亮“綠”的底色。全縣積極響應“一泓清水入黃河”號召,實施了總投資3億元的汾河干流靈石段綜合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河道生態環境和河流水質。同時持續開展沿河環境綜合整治,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Ⅳ類標准,全力守牢水污染防治第一道防線﹔三是堅持精細用水,不斷做強“水”的文章。作為全省重要能源化工基地,靈石縣在全國首開再生水水權市場化交易先河,解決了720萬立方米焦化項目的用水缺口,讓全縣1/3的工業用水用上了再生水。同時啟動再生水收集輸送管網建設工程,再生水直達企業用水一線,成為靈石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的“源頭活水”,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靈石模式”。

韓瑞生表示,下一步靈石縣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繼續將“一泓清水入黃河”作為重大生態工程、民生工程,真抓實干、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山西貢獻力量。

加強汾河水系治理管護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國家級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項目,持續推進“兩山七河五湖”、岩溶大泉、濕地生態修復治理。

汾河水庫地處太原市婁煩縣境內,2003年引黃入晉工程正式建成並向省城太原供水后,汾河水庫從水利樞紐轉變為我省最大的飲用水源地,擔負著太原、晉中、臨汾、運城4市18個縣(市、區)600多萬人生產生活和防洪灌溉的用水保障任務。近年來,婁煩縣相繼實施並投入運行了汾河干流水系水質改善工程、嵐河段水質改善工程、澗河人工濕地水質改善工程和河水庫庫周塌岸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每年運行費用投入2948萬元,有力保障了汾河水庫入庫水質常年穩定達標、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在地表水Ⅱ類標准以上。

省人大代表、婁煩縣靜游鎮西六度村黨支部書記李慧峰的家就在汾河邊上,汾河這些年的變化他都看在眼裡。“經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位於汾河水庫省級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范圍的各項水質改善工程公益性任務重,經營性收入少,影響工程良性運行。未來守護好這一庫碧水,投入是關鍵、監管是保障。”他建議:將婁煩縣汾河水庫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運維費全面納入省級財政預算核心范疇,明確其作為省市縣保水共同事權的關鍵地位,在制定預算分配方案時,充分考量工程運維的復雜性、動態性與長期性,精准確定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比例,保証更多資金投入到與水源地維護相關的小型生態設施建設或環保行動中。同時,緊密追蹤物價波動趨勢、工程設施老化進程、環保技術革新及環保標准的動態提升態勢,構建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運維費用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健全資金使用信息公開制度,確保每一筆運維資金都專款專用、安全高效。(裴雲鋒 鄭娜 郭正 盧文艷)

(責編:武笑、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