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隆冬鏘咚鏘 千年非遺綻華光
“打花鼓嘍!”一聲吆喝下,1月18日,尼泊爾時間下午2時,受駐尼泊爾使館邀請,山西翼城花鼓渾身板非遺傳承文化藝術團參加第二屆“中國新年系列慶祝活動”。鏗鏘的鑼聲、動感的鼓點、颯爽的舞姿,引得駐足圍觀群眾紛紛鼓掌。
“演出現場,人山人海,現場觀眾紛紛跟著我們的鼓點舞動起來,提前感受來自中國的年味兒。”參加演出的肖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市級傳承人,演出結束后在朋友圈寫下一段話:翼城花鼓終於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第一步!
在藝術團臨行前,記者在翼城見到了隊員們演出前的最后一次彩排。
出發前,山西翼城花鼓渾身板非遺傳承文化藝術團最后一次彩排。
“倉得兒龍冬,倉得兒龍冬﹔倉得兒倉得兒,倉得兒龍冬。”一個鼓、三個鼓、五個鼓、七個鼓……仔細打量著眼前的十名青年鼓者,個個身著彩花襖,背著不同數量的花鼓,雙手握著兩支細長的鼓槌在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后快速地飛舞纏繞,鼓手們蹲下打、跑起來打、左旋右轉、擰腰甩膀、踢腿跺腳,鼓點始終清脆響亮,接連不斷,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看似手忙腳亂的動作,在鼓者手裡卻行雲流水。
“花鼓的真功夫是要把鼓敲得很響,鼓槌要精准地打在鼓中央。”翼城縣文旅局文物旅游中心副主任丁媛媛在排練現場一遍一遍地糾正著鼓者的動作。
臨汾翼城縣,古冀州之域,大夏之墟,素以“唐堯故地”“晉國之源”而著稱於世,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燦爛的文化底蘊,孕育出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渾身板”“翼城琴書”。
“打起花鼓慶豐收,敲起花鼓把年過,撩起花鼓娶媳婦,逗起花鼓鬧滿月,天黑打到公雞叫,天亮敲到日頭落,一時不聽花鼓聲,涼水盆裡著了火……”一曲在翼城廣為流傳的花鼓民謠形象地表達了花鼓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當地群眾對花鼓發自心底的熱愛。
丁媛媛在指導鼓者動作。
在翼城,花鼓遍地開花。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六七歲的孩童,能打花鼓、愛打花鼓的人群每年都在增加。翼城縣將翼城花鼓、翼城琴書、渾身板等非遺項目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從學校藝術教育入手,打造“一校一特色、一技藝”,僅北關小學少兒花鼓藝術團,自1988年至今培養出的花鼓隊員達上萬人。
“一個‘花’字,是花鼓的精髓。鼓幫繪花紋,鼓點舞步花哨,服裝道具花艷。”翼城縣人民文化館館長鄒亞莉介紹說。
春節將至,在翼城“繞城東西南北走,處處皆聞花鼓聲”。
1月16日,北關小學花鼓隊的學生們剛剛結束考試,就開始集結,紛紛亮相年貨節、翼城少兒春晚現場,還有即將上演的翼城春晚。
渾身板《慶豐收》排練中。
“噠噠噠噠……”與此同時,在翼城縣單色舞蹈培訓學校裡,在外求學的24名翼城籍大學生們,手執三塊合一的檀木板,在渾身上下敲擊出不同的節奏,跳起渾身板。
“渾身板舞姿‘如飛花著身’,音效‘似掌聲悅耳’,節奏明快、激情奔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渾身板省級傳承人蘆亞蘋介紹說,現在排練的曲目是《慶豐收》,以前農民們在田地裡勞作的時候,拿著板子敲麥子,累了的時候就用板子拍自己身上,還互相拍,解解乏。久而久之,演變至今。如今,蘆亞蘋將渾身板的一招一式,編制成健身操,讓渾身板走進了百姓生活。
“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熱哄哄。”在花鼓造型的翼城縣文化館裡,懸挂著一幅《唐堯鬧春圖》,生動展示著過去翼城人民歡度春節時的各種節慶活動——翼城花鼓、渾身板、舞龍舞獅、劃旱船、翼城琴書、秧歌……現在,這些節慶活動歷久彌新,文化的力量深深扎根在翼城這座小城,繼續點燃著全城的熱情,也成為推動城市蝶變的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