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代表聚焦】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省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2025年01月21日09:18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連日來,參加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們圍繞這一話題,結合自身工作實踐,談感受、提建議、話落實。大家一致表示,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安排部署,對標看齊一貫到底、勇挑大梁一扛到底、實干爭先一嚴到底,為推動我省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貢獻自身力量。

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

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是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的必然選擇,對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促進更多農業轉移人口到縣城就業安家,這些為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讓我們思路更清、信心更足了!”省人大代表、朔州市市長吳秀玲說。

近年來,朔州市致力於交通強市、宜居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三個打造”,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就政府工作報告中“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方面,該市積極打造交通強市,滋潤機場通航、集大原高鐵開通,融入京津冀“3小時”城市群,打通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通道,城鄉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持續加強。與此同時,該市全力打造宜居城市,全方位啟動城市體檢,新建改造城市道路、市政管網530公裡,新增供熱面積790萬平方米,改造老舊小區321個。持續鞏固提升國家園林城市成果,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此外,朔州市學用“千萬工程”經驗,創建精品示范村30個、提檔升級村230個,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新型城鎮化向“綠”而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全面綠色轉型體制機制。吳秀玲表示,全市大力弘揚右玉精神,統籌推進植綠、興水、治污。2024年,右玉縣“70多年治沙造林與生態修復的生動實踐”榮獲“新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成為當年全球唯一獲得該獎項“杰出成就類”的縣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公共服務供給,我們也將在提升群眾幸福指數上重點發力。首先,強化財政投入,全市財政支出八成以上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投資21.3億元、床位1500張的朔州市大醫院建成開診,滿足老百姓家門口‘看好病’的需求。其次,強化增收措施,讓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持續跑贏GDP。強化實事辦理,扎實做好就業、養老、托育、社保等民生工作,辦好可感可及的民生實事,全力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吳秀玲說。

培育特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

產業興則縣域興,產業發展居於縣域經濟核心地位。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體推動興業、強縣、富民,每個縣發展1—2個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特色產業,培育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力量。”省人大代表,天鎮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建明表示,發展縣域經濟,關鍵要在“因地制宜”上下足功夫,發揮比較優勢,精准定位特色產業,著力構建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的縣域特色產業體系,特別是在縣域文旅方面,各地應保護利用好縣域自然資源及文化資源,推出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旅服務和文旅產品,提升縣域經濟附加值及吸引力。

塞上邊城、風光無限,天鎮縣以李二口“錯長城”景區為核心,沿長城一號旅游公路積極打造景觀系統、信息系統、服務系統,在充分保護原有生態景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建設綠化長廊、景觀小品,融合沿線自然風光、人文特色,實現人、車、路、景和諧交融。“在李二口長城景區,游客可感受‘錯長城’的雄關巍峨,在大同國家長城博物館了解民族交融,在水磨口、白羊口、薛三墩村,可晝看長城古堡、夜觀邊城星空,留宿鄉風客棧。2024年薛三墩村還通過了國家3A級景區終評,未來可期。”張建明表示,隻有挖掘當地文化特色、品牌價值,不斷豐富全域文旅業態,才能把“流量”變“留量”,美麗資源變成美麗經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鄉村旅游,加強非遺民俗活化利用,推動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們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用好長城文化‘金招牌’,點線面相結合完善鄉村文旅產業基礎設施配套,集中打造長城沿線文旅品牌,推動文旅產業縱深發展,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張建明說。

提升科技水平助力農業現代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廣農業科技特派員和科技小院,建立促進增效增收利益聯結機制,這為我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省人大代表,古交市邢家社鄉龍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德盛全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成拉旺介紹,目前全村經營菜田面積480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為125畝,年產鮮菜560萬公斤,年產值可達510萬元,“棚”勃發展的設施農業不僅豐富了省城百姓的“菜籃子”“果盤子”,更撐起了當地菜農增產增收的“錢袋子”。

增“智”又提“質”,田間顯身手。成拉旺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農業技術能手,在他的提議下,村“兩委”在周邊各蔬菜生產村辦起了村級農技推廣學校,先后與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太原生態工程學校、古交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建立技術協作關系,蔬菜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們在基地大棚裡手把手地教,解決蔬菜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一座棚“拉旺”一方人。成拉旺聯合龍子村、郭家社村124戶菜農牽頭成立了古交市德盛全蔬菜專業合作社,為全鄉菜農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古交1500戶菜農,人均純收入從20世紀80年代的150多元,增長到現在的1.1萬多元。

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拉旺建議,強化農科教“協同創新”,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智囊團”,面對面開展科技服務。同時繼續開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根據區域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專業培訓。在農產品品牌打造方面,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農產品,通過優質優價提升農產品生產效益,促進村民增收。他表示,“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迎來機遇。今年,我們將緊緊圍繞‘高標准設施蔬菜專業鄉鎮’發展目標,讓農戶都掌握更先進、更科學的種植技術,做到‘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李強 袁兆輝 盧文艷)

(責編:趙芳、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