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新春走基層 | 耍“火”的人

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
2025年01月23日08:36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看!夜色中,兩簇火光騰空而起,鐵籠內的木炭在空中旋轉、翻飛,猶如兩條火龍。68歲的賈天倉在當中穩穩一站,甩起胳膊,將“火龍”舞了個風雨不透。

風借火勢,火助風威,木炭發出“噼啪、噼啪”的響聲,觀眾不由自主地后退幾步。舞到快時,耳邊風聲呼呼隆隆,火光四濺,真叫人眼花繚亂。

直到演出落下帷幕,許多觀眾才看清,表演者駕馭鐵籠的,隻一根一米多長的軟繩。

這門融民間雜技與中華武術為一體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正是發源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風火流星”。歷經近一個世紀的傳承與發展,2008年,“風火流星”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因每次都在社火隊伍中打頭陣,風火流星常被稱為“開路將軍”。風火流星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賈天倉解釋說,“小時候娛樂活動少,逢年過節耍社火時人山人海、擁擠不動,因為風火流星有火,一施展開,人呼啦啦往后退,表演場地騰出來了,社火隊伍也就進場了。”

火,也意味著危險。臘月二十一,太原古縣城的非遺工作室內,賈天倉拿出一件表演服,上面密密麻麻盡是黑色的小窟窿。“別說衣服,你看我連頭發都剃干淨了。”賈天倉笑著說。

風火流星從生根發芽到開枝散葉,離不開不斷的改良和創新。

道具方面,傳統手工制作的鐵籠孔眼大,炭火容易飛濺,賈天倉偶然發現汽車的濾清器孔眼大小合適,於是加固改造成表演道具﹔在不能使用明火的場合,隊員們集思廣益,用發光彩燈替代木炭﹔傳統風火流星表演是單手、雙籠,賈天倉創新嘗試雙手、多籠,挖掘風火流星呈現的更多可能性。

賈天倉展示風火流星表演道具。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賈天倉展示風火流星表演道具。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動作上,賈天倉也多有創新,在掌握和傳承風火流星傳統表演技法的同時,他結合演出經驗,自創“東海日出”“ 金龍盤柱”“嫦娥奔月”等新動作、新花樣,進一步提升了表演觀賞性。

雖說熟能生巧,可一千多度的炭火,高難度的動作,還是令人生畏。早些年,老藝人們自費到天津、平遙等地演出,擴大風火流星的知名度,也吸引對這門手藝感興趣的人前來學習。

25歲的孫梓朝是一名社區工作者,從9歲開始跟著師傅賈天倉學習風火流星,經過苦練,逐漸掌握了動作要領。

“最難的是‘口咬雙龍’,這個動作需要用牙咬住繩子,帶動鐵籠旋轉,繩子經常把嘴唇磨得紅腫破皮。”孫梓朝說,“等到上場時,挂上炭火,還要克服對火的恐懼,勇氣、力量、動作,每一關都要過。”

隊員們排練風火流星動作。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隊員們排練風火流星動作。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如今,晉源區能表演風火流星的藝人有五六十人,最小的二十多歲,最大的年過八旬,每當有大型演出,常常是一呼百應。今年70歲的王春壽,也是表演隊的一員,“耍風火流星是保護老一輩的文化,有演出當然得齊心協力一起上。”

逢年過節,一場場風火流星表演映紅了夜晚,喚起了鄉愁,給節日帶來了喜慶和熱鬧的氛圍,成為刻在許多人心底的春節記憶。

“別看我快70了,還是特別願意演,而且更願意演真火的!”說話間,賈天倉又習慣性地舞起了風火流星。

(責編:焦搏文、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