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晉”篤行 向綠向新
1月17日,山西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太原開幕。李聯軍攝
“很不平凡”“極為不易”……1月17日,在山西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山西省省長金湘軍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正視困難、直面挑戰。
從長遠講,經濟發展過多依賴煤炭產業、過多倚重煤炭價格,是不可持續的。2024年,山西經濟承壓前行,許多領域發生積極變化,有利因素不斷增多,回升向好態勢明顯。
山西省委書記唐登杰表示,要全力以赴做好2025年一季度經濟良好開局各項工作,為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打牢扎實基礎。
向綠而行 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度融合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作為全國電力外送基地,2024年,山西累計成交綠証131.7萬張,綠電交易量76.6億千瓦時,外送量全國第一。從“煤電做主”邁向“綠電挑梁”,能源大省向綠而行。
如何做好做優?如何更進一步?會場內外,代表委員們談體會、提建議、謀發展。
鈉離子圓柱鋼殼電芯。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作為新一代電化學儲能技術,無煙煤為鈉離子電池提供了負極材料。電池可廣泛應用於可再生能源接入、5G通訊基站、數據中心等儲能裝置。
“鈉離子電化學儲能產業處於行業初創期,成本偏高、性價比低、規模效應尚未形成。”山西省人大代表,華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永革希望,通過法律法規、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供給,為鈉電產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性能,形成市場競爭力贏得空間和時間。
——低碳、含氧,燃燒更加徹底,得益於甲醇制備技術、應用技術的發展,以甲醇作為燃料的轎車、重卡等正在被廣泛應用。
“通過構建新能源和醇氫生態服務網絡,吉利將山西的能源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山西省人大代表,吉利科技集團總裁、山西吉利汽車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玉東期待,省委、省政府從產業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做好汽車產業政策的頂層設計,支持汽車產業發展。
助力“高碳資源”實現“低碳發展”,推動“一煤獨大”變為“多業支撐”,對於資源型省份山西而言,二者相互交織、相互作用。
2025年,山西將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度融合,高質量完成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五年建設任務,加快優勢轉化、動能轉換。
向新而行 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
在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古交發電廠盈余碳配額304萬噸,創造價值超過兩億元。
“發電廠用的燃料是周邊礦廠的洗中煤和煤矸石,利用固廢循環使用供熱供電,產生了大量碳配額。”該廠發電管理部部長劉澤軍介紹,發電廠建立了碳排放相關數據報送、核算及文檔保存體系,為碳交易奠定了扎實的數據基礎。
在碳交易的過程中數據資源正成為新型的生產要素。如何讓數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該省組建了山西數據交易中心(簡稱“交易中心”)﹔2025年,要提升交易中心運營能力,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
交易中心作為全省唯一持牌數據交易機構,是山西金控集團在數據市場領域的重要布局。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金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宇認為,企業間直接進行數據交易,可能存在潛在的風險,而交易中心可以成為促進相關政策落地的主要推手。
山西數據交易中心數據登記流通服務平台。受訪企業供圖
王振宇建議,將國有企業數據資產納入國有資產管理范疇,加強引導省內國有數據資產在交易中心平台進行產權登記及交易,以此為契機帶動央國企、行業龍頭企業、互聯網平台企業等,進而構筑能源、金融、工業互聯網等山西特色的數據應用場景。
同時,算力作為數字經濟重要“底座”,其支撐作用也顯得尤為突出。
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聯通黨委書記、總經理謝華認為,需要充分利用山西的資源稟賦以及區域優勢,積極謀劃並融入國家“十五五”的算力規劃——
一方面,加快建設以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大數據中心為核心的算力基礎設施,構建更廣泛的“多雲”生態,打造雲網邊資源一體化供給能力﹔
另一方面,應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算力資源在雲邊端之間的有效聯接和靈活調度,為各行各業提供高質量的算力服務。
隻有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數據生態,數據要素才能實現有序流動,市場活力才能被進一步激發。2025年,山西將實施“數據要素×”行動,數字經濟規模增長15%以上。
向效而行 叫響“旅游滿意在山西”品牌
作為擁有眾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省份,山西現存28027處古建筑,其中,元代及以前木構古建筑509處,佔全國80%以上。把文旅產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民生幸福產業,建設新時代文化強省和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山西有基礎、有特色。
2024年,隨著《黑神話:悟空》的火熱,作為取景地之一的雲岡石窟的接待人數也再現新高,全年接待游客數量達442萬人次,同比增長46.44%。
面對走高的數據,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則多了一份理性。杭侃認為,山西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可觀性強,“古建之熱”更應是“情理之中”,切不能為了“火爆”而忘了“保護”。他表示,2025年,雲岡石窟將採取預約制。
雲岡石窟3D打印模型。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同時,杭侃認為,數字化也給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更好的方式。“目前,雲岡石窟數據已經可以掃描到0.03毫米,並運用到3D打印中,正在嘗試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考古的研究、保護和展示,豐富文旅產品供給。”
然而,文化旅游應不止於“拍照打卡”,更是一種經濟活動。隨著消費者需求日益多元,細分業態間競爭加劇,不少旅游目的地遭遇“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高品質旅游的核心在於旅游形象、旅游產品、服務建設的多維發力。”在山西省政協委員、運城市副市長張銳看來,“體驗感”成為時下追求的旅游價值。
在運城,交警部門推行柔性執法,組織警力暢通道路,輕微違停隻疏導不處罰﹔市場監管局發布餐飲團體標准,規范原料使用、制作工藝等環節……截至2024年10月底,運城市A級景區接待游客和門票收入分別增長34%、51%。
隨著城市環境的改善,鹽湖公安分局門前的薔薇花牆成了“網紅”打卡地。閆鑫攝
張銳認為,“文旅流量”變成“消費增量”的根本在於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良好的“體驗感”帶來了知名度、美譽度,隨之,流量經濟又催生出了一系列與旅游相關的經濟業態。
讓文旅的新業態成為轉型的新動能。在2025年的發展規劃中,政府工作報告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列為“聚焦加快轉型發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容之一:加強全域、全季、全齡設計開發,完善旅游供給體系﹔促進文旅、文博、文創、文藝聯動,構建大文旅格局﹔提升便利度、滿意度、美譽度,叫響“旅游滿意在山西”品牌。
事不避難,逢山開路。能源大省山西跳出資源依賴的“舒適區”,科學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轉型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