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文化旅游

春節:傳統與現代的交響(文化中國行·人文對話)

2025年01月26日07: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福建福州鼓樓區延安幼兒園舉辦活動慶祝春節申遺成功。
  謝貴明攝(人民視覺)
  圖②:北京朝陽區,觀眾在“過年——春節主題展”現場參觀展覽。
  樊甲山攝(人民視覺)
  圖③: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歡樂春節”家庭日活動上,工作人員為觀眾書寫春聯(資料圖片)。
  新華社記者 劉 杰攝
  圖④: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幸福路年貨市場,市民在選購春節飾品。
  王健民攝(人民視覺)
  圖⑤:摩洛哥拉巴特老城“歡樂春節·中國廟會”活動上,觀眾和舞獅演員互動(資料圖片)。
  新華社記者 霍 晶攝

  辭舊迎新,乙巳蛇年春節就要到了。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是內涵最為深厚、內容最為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價值,對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了重要作用。

  春節為何會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同和欣賞?如何使春節這一文化瑰寶綻放新的時代光彩?記者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

  ——編  者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鄭海鷗

  訪談嘉賓: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蕭  放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羅  微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研究館員  常會學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陸  地

  

  形式多樣、內涵豐富

  春節文化體現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和精神追求

  記者:以春節為代表,中國非遺為什麼會受到世界的普遍認同和贊賞?

  羅微:如今,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發展,很多人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接觸、體驗甚至研習中國非遺,成為了解中華文化,感受中國人心靈世界的重要方式。看中國戲曲領略東方美學,練習太極拳感受強身健體的中國智慧,以及煎茶品茗、品嘗中餐、學習中國書法……我們看到,中國非遺已成為各國人民欣賞、體驗中國文化的重要媒介。

  春節有深厚的中華“和”文化內涵,包括人與自然的“和”、新與舊的“和”、豐與儉的“和”,也包括自我的“和”、家庭的“和”、社會的“和”等等。實際上,全世界人民都渴望並追求家庭和諧、鄰裡和睦、生活和美、社會和諧、人類和平。

  常會學: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繪就了一幅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絢麗畫卷。從臘八的溫馨開啟,經小年的預熱,至除夕的團圓高潮,直至元宵節的燈火絢爛,一系列習俗猶如一出精彩絕倫的大戲,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既表達了中國人天人和諧、萬物共生的美好願景,又滋養了友善尊重、溫馨和睦的社會風氣,更激發了人們昂揚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風貌。

  春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志著春節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新的高度認可。春節不僅是一個慶祝新年到來的時刻,更是一個全面而生動地詮釋宇宙間和諧共生、新舊更替有序、生活豐儉相宜、個人內心平和、家庭和睦美滿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的綜合載體。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溫暖與力量。世界通過春節這一窗口看到了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蕭放:春節體現了中國人的時間更新意識。歲末年初,人們以積極主動精神送冬接春、辭舊迎新。新的時間、新的開端、新的未來,讓中國人在一年又一年中充滿了幸福的期待。伴隨期待,許下願望:追求美好生活,並為此奮斗拼搏。這樣的時間觀、價值觀,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容易引起廣泛的共鳴。

  春節強調家庭團聚,為國際社會關注的家庭文化建設提供了鮮活實踐。不論相隔多遠,都要回家過年,透過中國春運這道文化景觀,能直觀地看到春節承載的巨大情感力量。祭祀祖先,向尊長拜年,給晚輩發紅包,都涵養著家族親情、家國情懷。

  增進理解、拉近距離

  世界人民從春節中感受中國文化魅力、獲得精神滋養

  記者:春節申遺成功,對於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交流和理解有何深遠意義?

  羅微:一次次申遺成功,一方面彰顯了中國參與國際文化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實踐的新氣象。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必將在人類可持續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以春節為例。2006年,春節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海外傳播范圍的日趨擴大,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共享歡樂喜慶的春節氛圍,感受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春節申遺成功,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時間觀等更好地向世界傳播,讓世界人民從中感受到人類偉大的創造力。

  蕭放:我國申遺捷報頻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生動見証。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珠算、二十四節氣、藏醫藥浴法、太極拳、送王船、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春節相繼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春節包括了眾多民俗活動和非遺實踐,這些民俗與非遺,讓生活更美,讓人們對未來更充滿期待。比如,與春節相關的傳說、歌謠等傳統知識,祭祀先祖等儀式,年畫制作、剪紙、燈彩制作等傳統手工藝,舞龍、秧歌、高蹺、戲劇、曲藝等眾多表演藝術,燈會、花會、寫春聯……春節實踐活動的廣泛性和多樣性,是中國人文化生活、生活理念的集中呈現,也讓興趣和愛好各不相同的各國人民,能在中國春節習俗中找到與自身的契合點,從而增進互相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常會學:春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許多年俗活動極具觀賞性。親朋間相互拜年的溫馨場景,如同一幅幅動人的畫卷,細膩描繪出中國人珍視親情友情、注重人際情感交流的深厚文化底蘊。鞭炮聲聲,舊歲的塵埃在喜慶的爆竹聲中消散,新年的氣息攜帶著希望與活力扑面而來。春聯如同節日的使者,以其吉祥的寓意,傳遞著幸福與美好的祝願。社火表演與燈彩展覽更是成為節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以絢爛多彩的形式,生動展現了中國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與樂觀態度。

  廟會、社火、秧歌、燈彩、龍舞等活動競相上演,讓觀眾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這樣的節日氣氛是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是能引發強烈共鳴的,這也是春節能得到世界廣泛認同、欣賞和喜愛的重要原因。

  賡續傳統、創新創造

  進行更多跨地域、跨文化的傳播與分享

  記者:春節申遺成功之后,如何深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陸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審議春節申遺時,特別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春節為全球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展示了如何將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結合起來。

  作為非遺項目,春節本身的與時俱進品格和經驗為世界提供了經驗。在春節傳統的娛樂活動中,南方有社戲,北方有廟會。廟會也在與時俱進。比如,春節期間的北京地壇廟會至今已舉辦36屆,最多時參與人數超過百萬人次。廟會不僅強化了“年味”,也促進了各種商品交流、信息交流和人際交流,促進了傳統文化形式與現代文化內容的有機融合。

  2016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其逐漸被不同膚色、語言的人們知曉、認可、贊譽。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二十四節氣呈現“中國式浪漫”,世界更加從中領略古老的東方智慧。因此,申遺成功是非遺更好傳承、傳播的新的開始,還需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講好文化傳承發展的、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蕭放:要堅持守正創新。立足非遺保護傳承,我們應該重視保護和弘揚傳統中具體的年節民俗。春聯、年畫、鞭炮、龍燈、獅舞、團年飯、拜年、廟會、社火、壓歲錢等年俗細節,共同營造了年節的祥和氛圍。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傳統文化資源,用心建設我們自己的節日、過好春節,同時,積極將現代社會生活的新內容融進傳統之中。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與新媒體的發展,春節有了許多新的過法:看春晚、網絡拜年,或者自編自導自演“村晚”……通過電視媒體和互聯網傳播助力,以及群眾創新開展的文化活動,促成了春節習俗跨地域、跨文化的傳播與分享,讓春節具有了更廣泛的世界性。我們要在堅守其本的基礎上改變和創新,從而讓非遺更好與時代同步伐。

  羅微:我們應該著力讓春節更有“年味”。春節是我們的節日,廣義而言,每個中國人都是春節的傳承人,春節的傳承保護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是賡續文脈,在尊重文化傳承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順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大眾節日需求,不斷豐富春節文化活動。

  春節,是從我們的心靈中走出來的節日,如同歲月長河中的燈塔,既照亮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6日 07 版)

(責編:趙芳、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