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帶你游山西】太原,精美的文物會“說話”

2024年,太原市文物景區、文博場館接待游客1212.18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14832.1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7.06%和56.51%﹔
自去年5月太原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征集匯總新發現文物線索40余條,其中30處已完成實地核查登記。
這兩組數字不僅反映出太原文物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同時也顯示出太原歷史的厚重感,以及人們對太原文物的追捧熱度。
太原是如何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的呢?熟悉太原的人知道,除了“悟空”的助陣,還因為精美的文物會“說話”。
博物館裡有“千秋”
太原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237處、各類館藏文物18198件(套)。面對如此豐厚的家藏,近年來,太原市結合藏品資源、文化特色和群眾需求,通過打造經典、智慧、群眾、革命四類博物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博物館集群。 “從前年開始,我迷上了博物館。沒想到太原的博物館如此豐富,大的歷史感厚重,小的溫馨感十足。”退休多年的王建紅是個博物館迷,他說,就算反反復復地逛,博物館也看不夠呀,尤其是那精美的文物讓人心生向往。
老王的喜悅是發自內心的。
僅以去年為例,太原市便有著不少新動作:晉商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山西烽火抗戰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太原市博物館、晉祠博物館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太原市成為全省一級博物館數量最多的市,而且建成開放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全市博物館總數達到101座。
打造經典博物館,太原市頻頻出招:編制山西古建筑博物館可研報告等,同步推進前期手續辦理工作﹔由太原文物保護研究院和太原理工大學共同完成的《壁畫墓數字化採集規程》山西省地方標准獲批公布並正式實施,填補了壁畫墓數字化保護標准的空白。
太原市非常注重博物館的智慧化,設計出品“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通過科技賦能文物,向世界展示天龍山石窟藝術的輝煌瑰麗﹔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從“國保”實物樣本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基因和元素,以數字化技術打造多個沉浸式體驗場景,讓文物更“鮮活可觸”﹔以科技助力文化“雲端”開花結果,推出雲展覽100項、雲游場館13個,讓文物得到活態傳承。
依托唱經樓、玉堂春等府城古建遺存,太原市建設“小而精”“專而美”的特色專題博物館,舉辦展覽9場、活動73項,讓優質文物資源直達百姓家門口﹔梳理整合全市紅色資源,編制出《太原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傳承紅色基因。
故事講給“天下”聽
早在2019年,太原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正式提出,要將“晉祠天龍山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作為目標。 5年來,太原市聚焦這一目標,持續進行文物修復和古樹復壯的文物保護行動,構建科學高效的文物信息管理與保護機制﹔針對市容環境、交通秩序等“開藥方”鞏固整治成效﹔開通3條旅游觀光專線公交車,營造良好有序的環境秩序﹔開展培訓考核,不斷提高從業人員服務水平﹔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和展覽……
景區圍繞文物保護利用、環境綜合整治、管理模式創新、旅游業態重塑、服務質量提升等持續發力,不斷推進提檔升級,增強游客旅游體驗感,“無縫”達標5A級景區評測標准。
晉祠天龍山景區圓夢5A級,無疑對太原市提升全域旅游品質、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太原講故事的能力很強,這也是因為太原有著豐富的故事素材。”正如始終關注著太原旅游的市民李俊義所說。記者了解到,太原市著力加強國內外的交流互鑒,不斷把太原故事講到外面去,陸續推出“晉祠——中國祠廟園林之典范”等展覽,赴成都參加“唐風晉韻·錦繡太原”文化旅游推介,承辦“2024年青年博士太原行·文博行”,赴同濟大學舉辦“名都自古並州”展,持續開展“弘揚晉陽文化·講好太原故事”系列宣傳,組織開展《從並州博物講起》書籍編纂工作,推出“百館百精品”系列短片。特別是中秋節、國慶節的九省聯動中秋賞月、晉祠國風文化節等系列活動,讓太原文物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太原市持續發揮黃河尋根問祖、石窟寺、萬裡茶道國保單位等三個文化聯盟平台的作用,不僅擴大了“朋友圈”,而且增強了太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實証太原看“內涵”
推進深化考古,實証太原歷史。
日前,太原市公布30處已完成實地核查登記的新發現文物,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萬柏林區磺廠石窟經專家現場勘察認定,為目前已知太原市范圍內開鑿時間最早的石窟,具有重要文物和學術價值﹔古交市岔口風則峁遺址的發現,將為探索中華民族早期文明,探索晉中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提供寶貴的新資料﹔迎澤區永祚寺住持磚墓塔、杏花嶺區鎮遠橋遺址、晉源區的紅色資源等新發現文物,完善了太原市文物譜系、填補了部分文物資源的空白,為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証,也為太原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打下了基礎。
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博研究館員裴靜蓉說:“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合作的‘悅龍台M6部分出土文物修復’項目,開創了山西省室內科技考古的先河。在發掘與研究過程中,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完成了多項分析檢測工作,為出土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提供了科學依據。”
雙塔博物館與太原理工大學合作的“永祚寺無梁殿建筑健康評估體系建設及研究”項目,探索了無梁殿文物建筑科技保護和健康評估的新方法,也為今后太原乃至山西省的相關文物建筑保護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太原市文物局已與20所高校開展全方位合作,38項合作項目不僅提升了文物保護的科技含量,也為高校師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
“太原歷史文化資源豐富,2237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古遺址334處、古墓葬121處、古建筑932處、石窟寺及石刻48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796處。截至目前,全國同時擁有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5A級景區榮譽的單位僅有12家,晉祠天龍山景區便是其中一家,也是山西首家。”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偉表示,將研究好闡釋好晉陽文化、三晉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物走下高台、走近百姓,講好太原故事。(記者范珉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