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渾源縣:道地黃芪聚力興業傳薪

“作為全國‘正北芪’的原產地,渾源縣素有‘中國黃芪之鄉’的美譽。黃芪種植歷史源遠流長,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這裡就有了黃芪種植的記載。”2月2日,記者走進渾源縣黃芪文化園一層的中國恆山黃芪博物館,聽講解員孟璐娓娓講述渾源黃芪的發展故事。
據了解,渾源黃芪又稱正北芪,生長在北岳恆山海拔1800米左右的坡地上,有“金井玉欄菊花心”的美稱。孟璐告訴記者,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恆山黃芪總皂苷的含量在0.16%以上,最高達到0.38%,是其他產區黃芪的4倍乃至近10倍。早在2014年,恆山黃芪就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一根渾源芪,一條金苗苗。近年來,隨著黃芪產業的發展,黃芪附屬產品也越來越多。黃芪茶、黃芪羊、黃芪蜜……近20款黃芪創新產品,讓道地藥材恆山黃芪有了“七十二變”的可能。渾源縣圍繞黃芪種植端原生態保護、生產端精深加工、銷售端小眾高端的定位,不斷強化黃芪種質種源保護、品種提純復壯,統籌推進行業標准制定、拳頭產品研發、龍頭企業培育、品牌價值提升、三產融合發展,並相繼成立了恆山黃芪產業研究院、恆山黃芪系列標准制修訂委員會、國家級保種實驗室,也促成了一大批黃芪產業項目、人才、技術等科技創新要素和“國字號”榮譽的聚集。
在黃芪文化園的二層,黃芪系列產品也以網絡電商直播帶貨等方式擴大銷售面。在一處挂著“黃芪e鎮”的展位裡,正在直播的工作人員小張一邊輕鬆地回復著留言,一邊不停地用地道的渾源話說道:“喃們這裡的黃芪都是全縣3萬多戶芪農自家的產品,無污染,純天然!”
黃芪文化園作為集游覽、體驗、購銷於一體的全鏈條式綜合性游覽地,2024年接待游客超過18萬人次,不僅有力提升了恆山黃芪的品牌影響力,也為渾源推進文旅產業提供了新的支撐。“我們接待過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隊,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演出,增強青少年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而激發青年一代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孟璐說。
離開黃芪文化園,記者來到渾源縣城永安東街41號,這裡是渾源萬生黃芪開發公司的所在。在半封閉的晾晒場地上,新收的黃芪整整齊齊地碼放著。“我們的黃芪都來自官兒鄉核心產區。一年的鮮芪收購量在70萬斤到80萬斤。”該公司總經理王杰說,渾源縣黃芪產業遍布全縣10個鄉鎮,全縣種芪面積28萬畝,年可採刨鮮芪2500萬多公斤,直接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彭國強 申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