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山西】種草養畜 美了生態富了民
——朔州市聚力打造農牧融合發展強市

草業發展對於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朔州市地處我國草食畜黃金生產帶、“鐮刀灣”玉米主產區,“特”在農牧交錯,“優”在草食畜。
近年來,朔州市抓住全國草牧業和糧改飼雙試點市、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核心地市、省雁門關農牧交錯帶核心區的機遇,推動草牧業高質量發展,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立草為業”“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產業化發展”的朔州經驗和方案。
建立現代牧草產業體系
近十年平均降水量428毫米的良好條件,飼草料干物質積累好、容重高、質量優,朔州市具有草食畜黃金帶的區位優勢。
建基地、舉龍頭、創聯盟、建平台、興品牌,朔州市不斷創新、突破,打造優質牧草基地,著力提升全株青貯玉米、苜蓿、燕麥草三大草生產能力,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牧草種植、收儲、加工、銷售的飼草產業體系。形成一批供應穩定、品質優越、產品多樣的飼草品牌。“駿寶宸”“牛露野”等牧草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2024年市財政投入200萬元支持建成朔州市飼草檢測檢驗中心,提升了飼草產品質量的快速檢測能力,保障飼草產品質量和溢價能力。裹包苜蓿、裹包玉米、高濕玉米、燕麥干草捆、揉絲秸稈、全日糧等適應市場需求的各類草產品不斷被開發。
多年來,該市用足用活用好中央糧改飼、草牧業和奶牛苜蓿行動計劃項目,分步分區施策,穩健發展草產業。“分區”,即鼓勵引導牛羊養殖基礎好、立地條件和土壤水肥條件好的平川四縣區發展全株青貯玉米和苜蓿種植,在西部山坡區發展燕麥草種植。“分步”,採取了先試點示范再全面推廣的發展路徑。朔州市草牧業中心主任吳瑞軍介紹說,2015年,依據糧改飼政策,在三個縣區試點。2016年,全面推行全株玉米青貯,形成訂單收購為主的收儲模式,基本實現了奶牛場全株玉米青貯使用全覆蓋。同年推進了苜蓿種植試點和青貯混貯試驗。2017—2018年,全面推動苜蓿規模化種植。2019年燕麥草種植創新高,加工收獲銷售產業體系形成。
2018年,朔州市大膽轉變苜蓿收獲加工儲存方式,啟動實施了10萬噸苜蓿裹包青貯計劃,徹底突破了苜蓿收獲加工利用瓶頸,把鮮苜蓿到成品加工周期由7天降為1天,而且按照新工藝生產的苜蓿裹包產品完全可以替代高價進口苜蓿干草,青貯苜蓿蛋白含量達到18%以上,畝均苜蓿收益1000—1500元,每頭奶牛年節約飼養成本1000多元。裹包青貯苜蓿為朔州市苜蓿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也推動了種植戶種苜蓿的積極性,避免了翻耕風險。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當地抓住關鍵環節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發展草業,支持培育山陰駿寶宸、大農禾,懷仁奔康,右玉農豐,平魯牧源等一批帶動能力強、機械化水平高、創新意識強的飼草龍頭企業,發展牧草種植、加工基地,拓展收儲加工輻射半徑。目前市級以上草業龍頭企業9個,大型牧草收割加工機械總價值近1億元。
做強生態優勢產品品牌
夏季的朔州,有最美的景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冬季的朔州,有最美味的羊肉——寒冷的天氣裡誰能抵擋一碗熱騰騰的羊蠍子。
“我們公司上游關聯產業涵蓋1萬畝飼草種植基地1個,存欄1萬隻基礎母羊繁育基地1個,年出欄20萬隻羔羊養殖基地1個,下游關聯產業擁有年產10萬噸羊糞有機肥公司1家,通過縱向一體化和橫向相關產業的聯合發展,全面實現了羊產業鏈循環發展。有‘金沙灘’‘塞外鮮’‘大材地’‘羊元帥’四個商標品牌,產品全國熱銷,今年春節前后,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2月5日,懷仁市金沙灘羔羊肉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建軍告訴記者。
多年來,朔州市堅持培育基地、延伸鏈條、打造品牌,形成了以懷仁金沙灘、朔美羊為“鏈主”企業,較完整的肉羊養殖、屠宰加工、熟食加工、有機肥加工、冷鏈物流銷售相配套的肉羊全產業鏈。全市年出欄肉羊460多萬隻,佔全省的1/4,是全國重要的優質肉羊基地和全省“北肉”平台的主產區。
創新“牧繁農育”模式,培育了以懷仁市、應縣為主的年出欄250萬隻“牧繁農育”區,以右玉、平魯為主的年出欄150萬隻“自繁自育”區,現有年出欄1000隻以上的肉羊規模場306個,家庭羊場1400多個,打造了懷仁海北頭鄉、親和鄉2個超百萬隻肉羊養殖基地,懷仁海北頭鄉、右玉威遠鎮2個國家級肉羊產業強鎮,懷仁南小寨村、海子村2個肉羊養殖億元村,懷仁家興園、朔美羊、右玉宏宇3個省級肉羊良種擴繁推廣基地。
目前,朔州市的肉類加工龍頭企業呈現集群式、全產業鏈發展態勢,形成“區域+企業+產品”品牌矩陣。全市現有肉羊屠宰企業21家,年屠宰加工能力600萬隻,加工水平全國領先,生產速凍分割產品160多種,熟食制品近40種。有2個年銷售近5億元的龍頭企業。“右玉羊肉”“懷仁羔羊肉”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品牌價值分別為9.67億元、46.78億元。連續舉辦了7屆山西· 懷仁羔羊肉交易大會。2024年市財政分別拿出550萬元、55萬元支持建設懷仁市羊肉產品可追溯體系和右玉生態羊產業鏈全程溯源系統平台。
每天凌晨,懷仁市天佑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奶牛就依次通過智能分群門,有序走上轉盤式擠奶機,“我們奶牛場採用智能化飼喂、自動化擠奶系統。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實施數字化智慧化奶牛場建設,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同時延長產業鏈,打造我們懷仁自己的牛奶品牌。”2月6日,懷仁市天佑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劉志剛說道。
朔州奶牛業有50多年的發展史,歷經了家庭傳統分散養殖、集中入園規模養殖到現代化養殖三個階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社會奶牛場為主體的適度規模養殖模式。近年來,朔州市堅持標准化建場、現代化管理、精細化飼喂,著力推進奶牛場的升級改造,提升奶牛業整體發展水平,培育了以古城乳業集團為“鏈主”,平川四縣區10個重點奶牛鄉鎮為中心,聯農帶農更加緊密,集種、養、加於一體的乳業產業鏈。現有現代化奶牛場121座。奶牛存欄、鮮奶產量均佔到全省的近一半,所產生鮮乳乳脂率、乳蛋白率均高於國家標准,是全國重要的優質奶源基地。擁有古城乳業集團、應縣雅士利2家乳品加工龍頭企業。2024年還制定了《關於推進現代奶牛智慧牧場的指導意見》,計劃每年推進建設3—5個智慧牧場。
走好綠色種養循環之路
貫徹農業農村部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核心宗旨,朔州市把握草牧業和糧食安全的內在本質聯系,統籌肉蛋奶和主糧等初級產品供給,把“飯碗”端牢端好。推進“草—畜—肥—田—糧”種養結合、綠色循環,形成牛羊糞肥資源化和玉米秸稈飼料化互促共進的“朔州模式”。
630萬隻肉羊、15萬頭奶牛、25億斤糧食,“雁門糧倉”豐足殷實。立足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朔州市把草牧業作為推動農業農村和農民穩定增收的主抓手,秉持“立草為業,草畜結合,以草促牧,以牧富民”,突出發展牛、羊、草三大產業,建設優質牧草、優質奶源、優質肉羊三大基地,培育百億級乳業、百億級肉業兩條全產業鏈,走出了一條立草為業、牧業發達、農牧融合、特色高效的草牧業發展路子。草牧業對一產的貢獻率大幅提升,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生產經營性收入來自草牧業的佔到50%以上。
推動草業和養殖業互促共生、共同發展,是草牧業發展的關鍵。朔州市一方面積極推進草畜一體化。鼓勵大中型奶牛場、肉羊園區種植苜蓿、青貯玉米和燕麥草,並將糞肥還田,實現種養結合、農牧循環。以山陰縣古城、驛澤,懷仁市犇康等千頭現代化奶牛場為代表,種植苜蓿、玉米均在千畝以上,體現了種養結合、牧草就地就近供應的特色。另一方面引導養殖場使用本地苜蓿、燕麥草。市縣畜牧部門多次召開種草大戶和奶牛養殖場的見面對接會和培訓,組織奶牛養殖場人員,參觀苜蓿收割和青貯加工現場,見証裹包苜蓿產品質量,消除養殖場顧慮,打通草畜通道。
右玉縣農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凡介紹:“苜蓿是牧草之王,蛋白含量高,綜合營養價值顯著高於玉米和小麥等糧食作物,是奶牛生產優質、高產、安全原料奶的基礎。我們公司年均苜蓿保有量在3000畝以上,年產苜蓿干草2400噸,可為2400頭奶牛提供優質飼草,添加到奶牛全混合日糧飼喂后,奶牛單產鮮奶能達到28公斤—80公斤,乳蛋白含量達到3.0%以上,乳脂肪達到35%以上,具有良好的飼喂效果,實現奶業增產,又可為奶農增收200萬元左右。”(記者王秀娟)
記者手記
種草即種糧
草也能當“飯”吃。有了更多的草,才能有更多的肉、蛋、奶。
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是對糧食安全、食物安全內涵外延的不斷深化和拓展,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提升食物供給韌性指明了方向。2023年4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實施增草節糧行動。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飼草產業,增加草食畜產品供給﹔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部署加快發展飼草產業,保障我國奶類、牛羊肉等畜產品供應。
增草節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根據《“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要確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分別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的目標,對優質飼草的需求總量將超過1.2億噸,尚有近5000萬噸的缺口。朔州市草牧業的蓬勃發展與我國現代草牧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相吻合,可謂應時而動、順勢而為,不僅利用好現有資源,實現了向草業要蛋白,還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王秀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