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新觀察】青春智慧筑夢想 創新熱潮涌校園

2025年02月11日08:55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寒假開啟,中北大學第五屆機甲大師校內賽也如期開啟,比賽採取小組循環賽和淘汰賽,圖為隊員們在緊張比賽中。

山西工商學院第三屆“奇思妙想”創意大賽校級決賽,圖為“牧智者”——智慧畜牧養殖系統項目進行路演。

山西農業大學前不久舉辦了第十屆創新創業成果展,自制雙臂協作番茄採挑機器人、無人機、無人駕駛車等70個創新創業項目吸引了諸多師生駐足觀看了解。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為鼓勵青年學子創新創業,近年來,在省教育廳的整體謀劃、統籌安排下,全省高校不斷出台利好政策,完善扶持體制機制,從優化工作舉措、打造課程體系,到搭建廣闊平台、推動孵化落地,全方位為青年學子的創新創業之路保駕護航。  

“累計報名參賽165230人次,參賽項目數31132個,實現全省11個市、所有高校全覆蓋,是我省參與人數最多、影響范圍最廣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盛會。”這是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山西賽區參賽情況的一組數據。以參與該項賽事為代表,在我省高校,青年學子們積極行動起來,懷揣夢想與擔當,以青春的智慧與力量,掀起創新創業的滾滾熱潮。

參與人數持續增加

“雙創”氛圍愈發濃厚

秋季學期期末考試結束,大學生們匆匆返家開啟寒假生活,而在中北大學校園裡,200余名大學生卻開啟了一場比賽。2024年12月29日,中北大學第五屆機甲大師校賽正式開賽。“共60支隊伍200余人參賽,比賽全程線上直播。”卓創工作室學生負責人王子華說。經過兩天激戰,該校“二元一次方程組隊”最終摘得校賽桂冠。  

發生在中北大學寒假的這一幕,也是我省高校青年學子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縮影。近年來,我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參與學生人數顯著增加,校園內氛圍愈發濃厚,青年學子們獲得各項創新大賽獎項的消息屢見不鮮。

中北大學深入開展課程改革,在省內首次試行以實踐項目為主的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利用暑期,教師以團隊形式進行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活動,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北特色”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品牌﹔建設了由大學生創客空間、大學生路演室、致行創意工作坊、元器件共享庫、智創木藝實訓空間、成果交流對接中心等組成的創新創業服務平台,形成了專創、科創、產創三融合的創新創業實踐平台體系,平台現有指導教師200余人,日均服務師生人數達3000人次……

在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中,中北大學連續8輪位於全國百強之列,2024年最新一輪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20名、為我省高校首位。2024年,該校學子在各類大學生學科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達635項、省部級獎項達2839項,參與學生達2萬余人次,國家級獲獎數量創新高﹔該校還連續3年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上斬獲金獎,2024年獲得1金9銅的好成績。

“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全國總決賽上,我省喜獲5金10銀。”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大賽的前身是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始於2015年,在2019年第五屆國賽上,我省獲得1金3銀,山西醫科大學“輻睿智配——全球分子影像全自動配藥行業開拓者”項目為我省實現了金獎“零”的突破。之后隨著全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不斷推進,我省獲獎數量不斷增加,2024年,山西大學“‘碳’察秋毫——高精度碳排放監測設備”、太原理工大學“先導式電液比例液壓閥控制與診斷技術”、中北大學“智雲科技——全自主地面武裝機器人”、太原旅游職業學院“金芒先鋒——引領中國土豆全球出口”、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渝煤科安運——國內首家礦用防爆主通風機恆風倒機系統”5個項目在該項賽事上獲得國賽金獎。

以賽促學成效明顯

“雙創”成果持續噴涌

“項目實現了兩鏡V型腔架構、多光譜技術融合算法以及微流採樣技術等3項核心技術創新,解決了常規腔增強吸收光譜技術存在的靈敏度低、測量慢以及穩定性差等問題,研制了核心部件全國產的溫室氣體激光分析儀。”山西大學“‘碳’察秋毫——高精度碳排放監測設備”項目負責人田志寬介紹說。  

作為國家級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單位和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山西大學在2024年共獲得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764項,其中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全國總決賽上獲得1金4銀4銅的優異成績﹔該校超算隊還榮獲2024全球大學生超算競賽季軍。

近年來,在省教育廳的鼓勵引導下,我省高校青年學子們積極投身創新創業熱潮,通過學校和老師的支持、指導,在眾多領域取得創新成果與技術突破,不僅為行業發展注入新活力,還彰顯了高校學子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與智慧。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金芒先鋒——引領中國土豆全球出口”項目指導老師王慧鵬告訴記者,項目關注國產土豆出口品種選育現狀與問題,在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和相關企業指導下,創新研究品種改良和種植測試,突破國外品種在國內無法種植的問題及相關四項核心技術,初步實現“能種”“種得好”“范圍廣”。

山西醫科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周麗霞對近年來學生們的創新成果如數家珍:“陳思丹他們曾聯合企業開展研發,發現山西藥茶典型代表槐米茶的有效小分子化合物——槲皮素/異槲皮素具有極強的抗病毒作用,填補國內急性病毒感染預防藥物市場的空白﹔喬軍通過改進CD4+T細胞的POCT檢測方法,發現了風濕性病的發病機制,提出了‘免疫微生態調節’治療理念,同時借助大數據雲平台,成功預測了IL-2、Sirolimus等藥物免疫調節作用,將患者的平均死亡率從 2.5%降低至0.3%……”

從項目構思、技術研發到實踐落地,在爭分奪秒、攻堅克難的創新創業實踐中,青年學子們努力學習新知識,提升專業水平、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團隊協作,磨礪堅韌意志,明晰未來方向,收獲了全方位的成長。

“面對諸多挑戰,團隊白天上課,夜晚奮戰,從建模仿真、鋼材選擇到加工工藝確定,每一步都飽含汗水與智慧。”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全國總決賽上,中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大三學生王曦現場答辯時說。

“熬夜備賽的日子還一直在我腦海裡回蕩,當時的郁悶、焦慮都變成了寶貴的經驗和能力。”“通過參加大賽,將課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一下子感覺知識學活了有用了。”“深切體會到了創新的不易,也深深感受到了科技成果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採訪中青年學子們紛紛表示。

厚植人才培養沃土

“雙創”生態不斷優化

“喬軍、張升校分別獲評第十五屆、第十六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常敏靜、要嘉欣入選2024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周麗霞教授2023年榮獲教育部‘國創計劃’十五周年最佳導師獎﹔張超同學作為創新創業優秀代表,2022年與省領導共同啟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山西分會場活動……”山西醫科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張亮介紹說,學校建立了一套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實現了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國家級雙創學院、國家級雙創虛擬教研室等國家級“雙創”標志性成果全覆蓋。  

近年來,在教育廳的指導下,各高校制定鼓勵創新的制度與政策,開設豐富多樣的創新創業課程,搭建多元實踐平台,並不斷加大投入,匯聚優質師資,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強大支撐。

太原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獲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相關工作成效突出。如積極構建“專創通識+雙創核心+課程雙創”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實現了所有學生、所有專業、所有專業課全覆蓋﹔啟動創新創業教材建設項目,目前已建設教材8部﹔啟動“創課平台”數字資源建設,2024年10月正式運行,目前有63門雙創課程建設在線資源,課程訪問量達到49萬﹔該校已連續4年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上斬獲金獎,近4屆大賽累計獲得9金14銀24銅。

山西農業大學是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4年成立全省首家創業學院,2020年校院合署改革后組建了新的創新創業學院,建立了涵蓋教學體系、培養模式、平台管理、創業團隊、孵化項目、創新學分、獎勵學分、基地認定、業績考核等措施在內的制度保障體系,並於2023年底啟動山西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新創業園升級改造工程,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

山西工商學院建立“訓練+賽事+孵化”三位一體的創賽項目孵化體系和實踐平台,將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簡稱大創項目)與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高級別賽事聯動,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近年來累計立項280余項省級以上大創項目,每年參賽項目2000余項,參賽學生萬余人,參賽比例50%以上﹔加大投入,建成“創客集市、眾創空間、孵化園、創業園”四位一體、層級遞進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和大學生創業項目孵化平台,累計孵化學生創業項目300余項、注冊公司100余家。

2020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國家“金課”)認定結果,周麗霞教授主講的《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業基礎》成功入選。近年來,山西醫科大學全力打造了本、碩、博一體化貫通的遞進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2022年還為留學生增設了《創新思維與創業文化》國際全英文課程,開創了我省留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先河。

“我們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全面發展。”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高校學子們敢闖會創,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讓青春在為祖國的不懈奮斗中熠熠生輝。

記者點評

讓“熱潮”持續涌動

近年來,我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潮”持續升溫,參與的青年學子人數顯著增加。這一現象既是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時代機遇與青年擔當的共振。

省教育廳和各高校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提供孵化平台、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等措施,為大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這些舉措不僅降低了創業門檻,還激發了青年學子的創新潛能,帶來了多重正向效應。如青年學子能力顯著提升,高校通過課程改革、實踐基地創建及導師團隊幫扶等,推動學生從“紙上談兵”轉向“實戰練兵”,其市場洞察、團隊協作與抗壓能力等得到全面錘煉﹔創新成果加速轉化,以人工智能、綠色能源、鄉村振興等領域為代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契合國家戰略需求和我省發展需要,社會效益逐漸顯現,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熱潮”背后仍需完善長效機制。未來,應繼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讓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潮”不斷上漲,持續釋放人才紅利。(記者李林霞)

(責編:張婷婷、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