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在山西】沃野繪新景 鄉村展新顏
——從鄉村蝶變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高平實踐

千裡沃野披錦繡,濃墨重彩繪新篇。近年來,高平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真心實意為民服務、真金白銀投向農村、真抓實干打好基礎,繪就了一幅城鄉美、產業興、群眾富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梯次推進 人居環境美起來
“現在的環境是真好了,村裡干干淨淨、清清爽爽,讓人的心情也更好了。”環境好,是這幾年高平老百姓對鄉村最直觀的感受。農家小院鱗次櫛比,藍天白雲相映成趣。 建寧鄉郭庄村是高平市2024年打造的精品示范村之一。村內一棵千年老槐樹見証了村庄的發展變遷。然而,大槐樹周邊曾經的環境,卻破壞了村民對家鄉美好的記憶,也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
如何能讓老槐樹煥發生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文廣說,2021年,村裡啟動了老槐樹片區改造工程,拆違建、修道路、搞綠化,共拆出了9000多平方米土地,不僅建起了口袋公園、籃球場,還實施了整村“三改”工程、網線入地工程和街道亮化工程,村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舒適。
走進河西鎮牛庄村,映入眼帘的是寬敞平坦的街道、粉刷一新的牆面、排列整齊的房屋……曾經沉寂黯淡的村庄,如今煥然一新。
幾年前,牛庄村喬裡自然村還面臨嚴峻的吃水問題。改水之前,水源不穩定、供水管網老化,尤其下雨天更是吃水困難,嚴重影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回憶從前,村民韓海針感慨萬千。
為改變這一窘境,讓村民早日吃上“放心水”,村支“兩委”不斷與市水利部門溝通,爭取項目資金補助,通過現場勘查,制定管網提升改造最優方案,最終建成了新的供水系統。“現在有水了,很方便。”韓海針高興地說。
生活靚了,日子好了,百姓樂了。如今,牛庄村粉刷村內主干道及文化中心牆面6000余平方米,彩繪牆面260余平方米,硬化路面1200余平方米,新建游園2處等,鄉村顏值不斷刷新。
郭庄村和牛庄村的蝶變故事在高平市俯拾皆是。304個行政村皆從鄉村人居環境破局,梯次推進。截至目前,高平市實現污水處理廠(站)鄉鎮全覆蓋,建成20個鄉鎮垃圾中轉站,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1%。
文化賦能 村庄底蘊厚起來
文化是村落的靈魂。漫步寺庄鎮伯方村,有仙翁廟、祖師閣、文廟等多處元明清廟宇,也有畢家、劉家、裴家等13家姓氏的明清老院,仿佛一本厚重的歷史典籍在這裡打開。 “家風一詞,始見於西晉潘岳的《家風詩》。詩中通過‘綰發’‘日祗’等細節描繪了家庭禮儀與教化的場景,體現了對家族傳統和道德規范的重視……”在伯方村的傳統文化國學館內,孩子們正聆聽歷史長河中的家風故事,和聖賢交流、與經典對話,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伯方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擁有古代廉吏畢振姬、好人畢臘英等人文資源。以“禮文化”為核心內容,伯方村打造了“一街兩館一基地”,形成了鄉村旅游新業態。
高平市古村落眾多,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5個、中國傳統村落61個。近年來,該市通過文化賦能,把沉睡的古文化、古資源喚醒,讓傳統古村落煥發出新生機。
穿梭在神農鎮中廟村,青石街巷、青磚灰瓦、木門磚雕,一座座古建筑錯落有致,一幅別致美麗的鄉村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以前的旱廁、廢舊院落都拆除了,村裡大變樣。”中廟村村民韓有棠平時在城裡居住,這次回來發現村裡竟變得有點“陌生”了。
2024年,中廟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黨員干部帶頭,群眾積極響應,僅用30天時間拆除危舊房屋等470余處,清運垃圾3000余噸,騰出空間4萬余平方米,村容村貌實現了“大變身”。
中廟村現存明清古建44處,是羊頭山炎帝陵大景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古香中廟”為主題,中廟村堅持保護利用古村古建,規劃修復了“八坊·三十六院”,布局制香、釀酒、釀醋、榨油等八種傳統技藝,打造研學體驗、美食民宿、休閑娛樂等多功能區,推動炎帝文化、古建文化、非遺深度融合,讓文化“動了起來”、古建“活了起來”。如今,中廟村融合谷香、藥香、花香、酒香等“香”元素,投資建設了神農泉酒業、苗木花卉種植等項目,謀劃實施了晉東南最大的制香基地項目。
村村一樣,村村又不一樣。一樣的是綠水青山,不一樣的則是文化風情。長治游客楊倩說:“我們沿著太行一號旅游公路轉了轉,發現高平的村庄都很有自己的特點,都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文化記憶點。”
真金白銀 農民口袋鼓起來
造型、噴涂、接電路、裱糊……經過十幾道工序,根根鐵絲和色彩斑斕的綢布就變成了造型各異的花燈。
三甲鎮北庄村的花燈在高平市小有名氣,村裡有不少人都在花燈廠謀生,75歲的趙保弟就是其中一員。“我們以前都是在家裡閑著,現在糊燈能賺錢,生活也更紅火了。”趙保弟說。
這些年,北庄村依托社火文化發展社火產業,創新推出各類社火節目和民俗表演,同時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強村公司+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盤活周邊村落及本村彩燈工匠、社火團隊資源,打造了集服裝、道具、演出於一體的“社火超市”,目前已有500多名村民通過社火產業實現了就業增收。
美麗鄉村更宜居,青山綠水寄鄉愁。建寧鄉皇宜村是一個淳朴靜謐的小村庄,自然環境優美。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村子面臨著老齡化、空心化的問題。為了讓更多人留在家鄉、建設家鄉,皇宜村在發展傳統種植業的基礎上,引進了服裝加工廠,促進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2024年,村集體對服裝廠進行擴建,購買先進設備,將其打造成集服裝設計、加工、制作、展示、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服裝企業,可提供60多個就業崗位。皇宜村雨森服飾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組長崔偉麗說:“廠裡現在有20多個人,都是附近村民,工作時間相對自由,既可以掙點零花錢補貼家用,又可以學到一門手藝,我感覺很不錯。”
實現“空心村”到美麗鄉村的轉變,產業興旺是重點。皇宜村盤活關停的煤礦宿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民宿,發展鄉村旅游業,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感受鄉村田園風光,追尋鄉愁鄉情。此外,還積極鼓勵鄉村人才帶頭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示范帶動、模式推廣和管理引導,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高平市每年把近50%的財政資金投向農業農村,在引導科興、國投、農投、文旅四大國企投向農村、聯農帶農、讓利於民的基礎上,充分撬動民營企業、個人等各類社會資本流向農村,並以“五彩農業”、文旅康養等為帶動,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把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轉化為美麗經濟。截至目前,高平市85%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0萬元,60%以上的村達到100萬元。
冬日的太行山,天高雲淡,長平大地上,一場關於鄉村振興的凱歌正在奏響。(記者范珍 通訊員張雪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