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財政賦能“一泓清水入黃河”

2025年02月13日08:48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省內黃河干流長965公裡,佔黃河干流總長的近五分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蒞晉考察調研,作出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讓一泓清水入黃河”等重要指示。  

近年來,省財政廳按照中央和我省部署要求,錨定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目標,立足財政職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努力在三晉大地上繪出一幅“一泓清水入黃河”的生動畫卷。

機制引領

以制度建設筑流域保護屏障

一座城,有了水就有了靈氣。  

在侯馬,滔滔汾河、澮河穿城而過,迤邐向南,浩蕩奔向黃河。兩條河流像兩隻長長的臂膀展開,守護著古都新田。

作為汾河的第三大支流,澮河在侯馬境內與汾河南北相望,是侯馬的“母親河”。“澮河流經侯馬市4個鄉鎮(辦事處)27個村,侯馬市政通污水處理廠位於小韓村斷面上游,承接侯馬市全部城鎮生活污水。”臨汾市生態環境局侯馬分局負責人高文郎介紹說,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先進入人工濕地淨化后再排入澮河,氨氮、總磷等指標可達到地表水Ⅲ類標准,從而改善澮河水質,確保澮河小韓村斷面穩定達標。

在侯馬市政通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對出水水質進行實時監控。“我們進行24小時監測,每天都會及時反饋監控數據,數據到達中控室后,值班的工作人員會把數據反饋給上級,然后根據數據隨時進行工藝調整,確保水質達標排放。”

汾河治,三晉興。

“為實現汾河流域‘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美好願景,我省各級財政部門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保障‘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作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高起點謀劃、高站位推動、高效率落實,為破解黃河中游地區缺水少綠、生態脆弱等現實難題提供創新思路,努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常國華表示。

對此,省財政廳出台《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財政政策》,形成了緊密對接國家政策、切實符合我省實際的6項機制、24項具體支持舉措﹔研究制定了“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資金籌措方案、績效管理辦法、監督辦法,夯實全要素保障、全過程管理、全方位服務的財政政策體系,以事權劃分為基礎,分類明確工程項目資金籌集路徑,跟進績效管理和財政監督,全鏈條解決資金“由誰出、怎麼出、如何管”的問題,切實強化財政支撐保障能力。

多措並舉

以真金白銀促更高標准保護

運城是汾河入黃河的最后一站,處於黃河“幾字彎”向東的最后一彎,汾河最終從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匯入黃河。  

榮河鎮臨河村坐落在黃河岸邊約5公裡處,是一個生態移民搬遷村。在村邊的一角,是污水處理站的所在地。放眼望去,這裡就像是一處設計精美的小型花園,一側是微生態濾床,種植了多種功能植物用於污水淨化﹔另一側則是3000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池中的水清澈見底,池中央噴射出美麗的噴泉,儼然一個小型的水系景觀。

渾濁的污水在污水處理站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后變得清澈透亮。處理過的水一部分用於工業再生水源,一部分排入汾河用於生態補水。

萬榮縣財政局局長孫永安介紹說,萬榮縣始終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民心工程,堅持“面子裡子一起抓、地上地下一起管”,累計投資3.5億元,在245個鄉村大小巷道鋪設與城市標准接軌的下水管網110萬米﹔投資1554萬元,建成42座鄉村污水處理站點,有效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區域性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大大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生活在我們村真是太幸福了,就像在公園裡一樣。”早上8時許,萬榮縣南張鄉東蘇馮村村民袁印贊笑呵呵地說。2022年5月南張鄉中水回收利用建設項目建成,東蘇馮村也對全村生活污水、廁所下水道進行了全面改造,實現了一根管道連到底,實現污水淨化、集中處理和重復利用。

省財政廳副廳長陳新民介紹說,我們多措並舉,以真金白銀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做好資金保障。首先,省財政廳大力度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對標國家政策,成立工作專班,2022—2023年累計爭取中央資金429.37億元,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不斷強化資金統籌整合,積極調整支出結構,2019年以來省級累計下達財政資金1096億元、累計發行專項債券1172.56億元,有力緩解市縣籌資壓力,著力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補齊城鎮基礎設施和防洪減災短板,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做好資金保障。

精准發力

以生態補償謀更高質量發展

深冬時節,寒氣逼人。午后來到太原市汾河景區,岸上健身鍛煉的市民不在少數,不時還能看到前來游泳的冬泳愛好者。一位正在鍛煉的年輕人說:“這幾年汾河越來越美了,來這裡鍛煉的人越來越多了。”

汾河是山西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為實現山西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我省積極爭取中央資金20億元,預算總投資83億元,實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該項目主要實施了河流水系及水生態保護恢復、造林綠化治理、黃土丘陵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礦山生態環境及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農用地綜合整治、生物多樣性保護六大類工程,各項目縣水土流失治理率均達到預設目標值,地表水水質達到Ⅱ類,切實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除此之外,省財政廳加大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力度。2019年以來,省級財政累計下達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72.28億元、安排綠色發展轉移支付32.9億元,引導地方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體系,2022年起實施汾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累計發生生態補償資金9.9億元,實現了流域污染共治、成本共擔、成果共享﹔2024年3月,山西、陝西、內蒙古三省區正式簽訂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補償體系持續完善。

省財政廳二級巡視員張建文介紹說,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新機制和新模式以來,實現了山西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工作的新突破,效果是明顯的,也是可持續的。汾河流域上下游相鄰兩市水生態雙向補償機制建立以來,汾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金達6.19億元,有效調動了跨市河流上下游水污染治理的積極性,流域水生態環境得到大幅改善,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景象成為常態。(記者任志霞)

(責編:張婷婷、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