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三家制造業企業,看政策成效如何向供給端傳導
借“兩新”機遇 謀轉型發展(經濟新方位·“兩新”政策發力顯效)

![]() |
科遠智慧電控生產車間內,全自動生產線正在組裝機器人產品。 |
![]() |
格力電器正在測試空調在零下35攝氏度環境中的制熱效果。 |
![]() |
宇通客車對即將出廠的新車進行涉水試驗。 |
![]() |
數據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 |
“兩新”政策實施近一年來,居民消費需求更好釋放、企業投資意願更好激發。數據顯示,2024年,“兩新”政策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7%,對全部投資增長貢獻率達到67.6%﹔帶動大宗耐用消費品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消費與投資的增長共同推動內需擴大,政策成效逐步向供給端傳導。
2025年,“兩新”政策加力擴圍,將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提振消費需求。面對政策帶來的發展機遇,企業如何順應需求側的增長,進而實現銷量與發展質量的提升,讓生產線運轉得更快更好?為此,記者走進3家制造業企業,看它們借政策機遇,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科遠智慧——
“讓更多機器人制造機器人”
1萬多個不同種類的元器件,“搭乘”無人搬運車,有條不紊地穿梭在218道環環相扣的產線中。“裝配工”“操作工”“協調員”緊密配合,每天可生產150個“大腦”、800多隻“眼睛”、300多條“胳膊”,組裝起來的產品——工業機器人,經過“質檢員”把關,就可以出廠了。
仔細看,工業機器人生產線上的各色“工人”,也是工業機器人。位於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科遠智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電控生產車間內,從這裡下線的工業機器人產品,廣泛應用於能源電力、鋼鐵冶金、石油化工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
“現在,這條流水線上的‘工人’數量和種類還在持續增加!”科遠智慧生產中心總經理喬熹介紹,設備更新政策實施以來,下游客戶工業機器人需求增加,公司也借此機會對產線上近一半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
“看,這就是我們產線上引入的兩名‘新員工’。”喬熹向記者介紹,“機器人排產員可結合市場訂單和機器人實際產能進行排產,減少原料積壓或產線空檔,排產效率提升37%。機器人質檢員可在1秒鐘內拍攝上百張照片,再用X光快速檢測產品內外,將良品率由80%提升到97%。”
高端化設備帶來高端化產品。今年,設備更新政策加力,科遠智慧副總裁趙文慶充滿信心,“‘升級版’政策,讓更多機器人制造機器人,將產品推向更廣闊市場,幫助我們轉型升級。”企業訂單大幅增加,新客戶佔比近25%,今年銷售額預計增長超30%。
“今年又新招了120名現場服務工程師。”趙文慶言語中流露自豪,高端化產品受市場歡迎,業績持續增長,這又給企業研發創新注入強勁動力:今年企業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預計超過11%——研發、生產與銷售形成了良性循環。
江寧區工信局局長陳炳暉介紹,全區工業機器人產業集群共有30余家企業,涉及研發到生產全鏈條。“兩新”政策的實施增加了企業的排產力度,良好的市場預期又促進企業提高產品研發和固定資產投資的積極性。2025年全區工業機器人產業集群生產規模預計同比增長超20%。
格力電器——
“智能空調來自智能制造”
廣東珠海,格力高端智能電器(高欄)產業園智能生產車間裡的生產線上,加工、裝配、焊接、噴印、倉儲、運輸,一台台空調經機器人之手被生產出來,等待成為消費者智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消費者黃思宇(化名)打開新買的格力空調,選擇制熱模式,很快,屋裡就暖和起來。
“新空調好用多了,不僅性能好、能耗低,還有人工智能語音控制等功能,用起來更方便!”黃思宇說,“國家補貼疊加企業優惠,這台原價5000多元的中高端智能空調,我3800多元就買回家了。”
像黃思宇一樣趁著以舊換新政策購買智能電器的居民不在少數,生產廠商怎樣才能又好又快生產,接住這“潑天的富貴”?
“智能空調來自智能制造,總裝線上,每15秒就可下線一台空調!”格力高端智能電器(高欄)產業園負責人陳政東介紹,公司順應政策帶來的市場需求變化,進一步推動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在產業園內打造“智慧大腦”,鏈接近萬台設備、上萬個業務端,日數據採集量破億,讓整體生產管理更可視化,生產效率在原有基礎上翻了一番。
“不僅效率提升、產能增加,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降低了人為因素的干擾,產品質量更穩定。”陳政東說。
在以舊換新政策的支持下,不少消費者現在能以相同預算購買到品質更好、功能更豐富的空調,這也對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格力電器市場總監朱磊說,公司圍繞消費者對智能、綠色、舒適等方面的需求,加大技術研發創新力度。
“比如,我們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讓空調根據使用環境,自動找到節能省電的運轉模式。此外,針對以往空調‘懟臉吹’的問題,我們設置上下兩個出風口,讓冷暖風不吹人,為消費者提供更舒適的體驗。”朱磊告訴記者,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公司將抓住需求升級帶來的市場機遇,持續推動智能化轉型,為市場提供更多高品質產品。
“以舊換新政策是企業推廣新技術、新工藝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推動銷售、帶動產業鏈發展的關鍵舉措。今年新一輪‘換新’熱潮已到來,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推動空調銷量穩步增長,實現政策與智能化需求的雙向奔赴。”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說。
宇通客車——
“努力將新能源公交車打造成綠色出行新名片”
最近,河南南陽市民李鳳鳴挺高興,常坐的公交車用上了新能源:“新車用電,沒有汽油味。車門處的踏板高度也低了,上車不費勁!”
“新車用了新技術,充一次電能跑300公裡!”一旁,司機王師傅插話,“車輛還有驅動防滑、盲區監測等多項駕駛輔助功能。”
讓司機和乘客都頗為滿意的新車,是南陽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向宇通客車訂購的新能源公交車。去年以來,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啟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加速﹔今年初,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等補貼標准進一步提高。在系列政策帶動下,南陽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向宇通客車訂購了50輛新能源公交車,全市991輛公交車都用上了新能源。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推進綠色化轉型。‘兩新’政策的實施,為轉型提供了市場機遇。”宇通客車新能源研究院院長李高鵬介紹,2024年,公司6米以上新能源客車銷售13795輛,同比增長93.26%,市場份額佔比達24.06%。
更多的需求,更高的要求:續航更長、補電更快、運營更安全……目前,我國新能源公交車佔比達81.2%,如何解決城市新能源公交車的使用痛點,拓展綠色產品增量市場,並挖掘存量市場中的新增長點?
在鄭州經開區宇通客車的研發實驗室內,技術人員正對電機、電控等關鍵部件開展研究。宇通客車國內營銷總監任小飛介紹,新技術優化了續航和補電等方面的使用體驗,但新能源公交車還面臨著適老化改造、定制化生產等方面的挑戰,“我們正努力解決不同使用場景中的技術難題。在城市裡,推出觀光巴士、網約巴士等特色產品﹔在縣域,加強新能源公交車的推廣,結合客貨郵融合發展等方向,加強產品創新。在政策支持下,我們要努力將新能源公交車打造成綠色出行新名片。”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7日 0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