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博古建專家王永先從事古建筑保護、科普50余年——
人民日報看山西 | 斗拱之間 匠心守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9日 06 版)
![]() |
王永先在課前組裝斗拱模型。 |
![]() |
王永先在晉祠公園內錄制古建筑科普視頻。 |
人物小傳
王永先,1950年生,山西太原人。1972年起從事中國古代建筑保護研究工作,參加過山西佛光寺、崇福寺、應縣木塔等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曾擔任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近年來在互聯網通過直播、短視頻科普古建筑知識,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斗拱爺爺”。
山西太原,陽光照向晉祠聖母殿,光影浮動。殿前有棵粗壯的老槐樹,王永先最喜歡站在樹下錄制視頻。
一副黑框眼鏡、一身板正的中山裝,笑容和藹,這便是“斗拱爺爺”王永先。與他在科普視頻裡同框的“主角”,是晉祠聖母殿、佛光寺等諸多山西古建筑。
從初出茅廬的“修廟人”,到科普視頻博主,王永先與古建筑結緣50余年。30多年前,王永先全程參與聖母殿的大修。如今,他又把“課堂”設在這座大殿前,借助網絡把古建筑的魅力傳播給更多年輕人。
讓古建筑科普更易懂、更有趣
“大家好!我是古建筑斗拱學堂的王老師,今天在太原晉祠給大家現場講一堂中國古建筑的文化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古建筑的魅力……”王永先站在樹影中,拿著親手制作的等比例斗拱模型,開始對著手機講解。
年逾古稀的王永先怎麼也沒想到,自己開設的“古建筑斗拱學堂”在短短幾年內就有了數十萬粉絲,全網視頻點擊量超2000萬。粉絲中既有業余愛好者,也有建筑、歷史等專業的師生,大家共同組成了一個“不設圍牆的古建筑課堂”。
古建筑科普門檻較高,怎麼為網友找到一個學習的突破口?王永先想到了斗拱。
何為斗拱?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種建筑結構,位於立柱和橫梁的交接處。從柱頂上探出的一層層弓形承重結構,為“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為“斗”。兩者合稱斗拱,幾千年來,與古建筑如影隨形,是中國古代建筑標志性的構成部分。
看到網友提問“斗拱是怎麼制作的”“構件裡面的榫卯結構什麼樣”等,王永先覺得,要換個方式把古建講透:“大家實地參觀古建筑時,很難看清其內在結構。於是我按照聖母殿的一處斗拱制作了模型,替網友親手‘解剖’了斗拱這一古建筑的精妙所在,讓它一目了然。”
要讓更多人真正讀懂古建筑,不僅要講知識,還得有趣。除了直播,王永先還制作發布了系列科普短視頻,細分講解古建筑中的歇山頂、大斗、抹角梁等部件。復雜晦澀的古建筑名詞,被王永先用透視圖一畫、將模型拆解再組合,很快變得明晰易懂。
搶救古建筑的“救火隊員”
從小生長在山西這片古建筑成群的土地上,王永先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修廟人”。
22歲那年,王永先考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省文物局前身),從事古建筑勘察、測繪、維修等工作,多年在荒山野嶺中與廟宇、古塔為伴。當時,很多珍貴的古建筑由於長期經受自然侵襲,外形破敗不堪、瀕臨坍塌。王永先覺得,自己是在第一線搶救古建筑的“救火隊員”。
上世紀70年代,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古建工作者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常常一個月都洗不上一次澡。沒有交通工具,就靠一雙腿,一天走幾十裡路。村民見了他們說:“修廟的又來了。”來到現場勘察時,“飛檐走壁”是家常便飯。王永先笑著回憶,梁上的陳年積土足有一兩寸厚,攀爬時塵土飛揚。
在眾多古建筑中,晉祠聖母殿的情況最為危急。聖母殿背靠懸瓮山,歷經近千年風雨,地基不規則沉降,大殿東南角下陷嚴重。幾根柱子下沉了三四十厘米,直接導致梁架傾斜、錯位,加之構件折斷、斗拱榫卯脫落,如果再不進行徹底的維修,這座古老的大殿很可能毀於一旦。
1989年,王永先跟隨團隊進駐,對聖母殿整體進行勘察測量、繪圖工作,以整體大落架的思路,為它制定了一套全面的修繕方案。方案上報國家文物管理部門后得到批准,至1996年修繕告竣,王永先全程參與了聖母殿修繕工程。
“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讓一座座瀕臨塌毀的古建筑得到修繕保護,讓它們以健康的姿態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古建工作者應盡的責任。”王永先說。
讓古建筑保護薪火相傳
20歲出頭的年紀,王永先也曾向往城市光鮮的生活,萌發過調動工作的念頭。然而,前輩們的身體力行與奉獻精神,改變了他的想法。
一次,王永先陪同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到應縣木塔考察,登至殘損最為嚴重的第三層,一時沒注意,羅老已鑽進了塔內的暗層。羅哲文當時已年過六旬,卻在沒有圍欄保護的情況下,從一個構件爬到另一個構件,細細查看。那一刻,王永先心生敬佩。
1973年,王永先來到五台山佛光寺勘察和臨摹壁畫。進入東大殿,拿手電筒一照,光亮驚動了藏在暗層裡的蝙蝠群,上百隻蝙蝠在頭頂盤旋,帶下來的臭虫、跳蚤鑽進領子裡,王永先被咬得渾身是疙瘩,又痒又疼。這場景讓他想起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1937年考察佛光寺時的記錄:“成百上千的蝙蝠,黑壓壓盤踞在脊條上,一旦被燈光照亮,就會驚動飛起……”切身的疼痛,讓王永先深深體會到老一輩古建專家的執著和獻身精神,他意識到,歷史的接力棒落到了自己手中。
“我要把保護古建筑的這一棒接好,再繼續傳到年輕人手裡,把前輩的精神化為行動。”王永先說。
相對於古建筑這種有形的文化遺產,整套古建筑營造和保護技術、老工匠口傳心授的技巧,是無形且珍貴的文化遺產。怎樣把它們傳播給更多青年學生和廣大古建愛好者?
2017年以來,王永先受聘於太原師范學院,為歷史、文博專業學生講授古建筑保護和修復課程、解讀《營造法式》等專業書籍。一次課下交流,有學生提議:“社交媒體平台的傳播力這麼大,要不要試試做古建筑科普的短視頻?”
說干就干。起初,視頻拍攝機位固定不變,有熱心的網友給他留言:“王老師,可以適當運用一些移動或旋轉鏡頭。”於是,王永先自學了攝影基礎運鏡、構圖角度。每到一處,他還和家人分工拍攝視頻素材,從外觀環境、中軸線的布局,到梁架結構、彩塑壁畫……沒想到,改進后的一期短視頻,點擊量達到十幾萬,這讓他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日頭漸落,王永先結束直播,他回頭望了望聖母殿,仿佛望見了自己年輕時的身影。他雖已不再像當年搶救古建筑時那樣步履匆匆,但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始終涌動在心頭。“我想在有生之年收集、整理更多的古建筑素材,做出更高質量的視頻,與廣大古建愛好者和青少年分享,幫助大家在熱愛的基礎上變成專業的內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更多年輕人。”王永先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