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發展理念為何成為國際公共產品?(讀者點題·共同關注)

看到有外國人士說,許多全球南方國家代表團到中國城市鄉村參觀,想要借鑒中國發展經驗,中國新發展理念正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一國的發展理念也可以成為國際公共產品嗎?
——人民網網友15****9
這位網友的觀察很仔細。的確,越來越多外國朋友到中國參觀,學習借鑒中國新發展理念和經驗。
創新之都深圳,去年就有10余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前來參觀科技企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首提地浙江安吉,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吸引了很多外國朋友。還有福建寧德、湖南十八洞村等地,都有外國領導人參觀考察。中國舉辦的各類發展培訓班,廣大發展中國家朋友報名踴躍。
這些國家為什麼看好中國?
因為中國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展示了發展路上“升級打怪”的全新“玩法”,讓各國看到了不一樣的未來圖景。
8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不只是數字的震撼,也讓更多國家看到了“逆襲”的可能﹔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正酣,工程建設航拍傳到網上,外國網友驚嘆這是“科幻級工程”,希望自己國家也有這樣的建造能力﹔電動汽車全球“圈粉”,電子支付走向世界,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上演“東方奇跡”,許多國家感嘆“未來已來”……
中國的新發展理念對其他國家有效嗎?
還別說,成功實踐真不少。
老撾聽鬆村對標湖南十八洞村,打造老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樣本﹔烏茲別克斯坦在全國各州、市試點推廣中國減貧經驗,國內貧困人口逐年減少﹔盧旺達吸取中國電商經驗,助力本國經濟發展……
立足於自身國情的中國經驗,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既有情感的共鳴,又有實操的可行。正如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所說:“我們從中國身上學習到,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從蒙內鐵路、金港高速公路,到拉各斯國際機場、錢凱港,近年來,被譽為“基建狂魔”的中國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新”,眾多惠民生、暖人心的工程,讓當地民眾獲得感結結實實。這些項目本身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硬核科技,更是中國對全球發展的深度參與,也是中國新發展理念的全球化表達。
要致富,先修路,這條“土生土長”的中國發展經驗,從改革開放浪潮中走來,經過脫貧攻堅戰的實踐檢驗,如今又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腳步走向世界,成為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超強攻略”。
訪問中國時,不少國家政黨政要從緊張行程中擠出時間“下鄉”“進村”,希望聽到更多中國發展故事,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回到自己的國家,他們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擺脫貧困》等著作當作案頭書,結合本國實際學習思考。
那麼,一國的發展理念也可以成為國際公共產品嗎?
傳統上,人們談到國際公共產品,主要指的是涉及全球安全、經濟穩定、環境保護等需要國際社會協調與合作的機制和行動,旨在惠及多個國家甚至全球,如我們熟知的聯合國維和行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大國在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其實,這是對國際公共產品的狹義理解。具有普遍價值的理念同樣能夠促進國際社會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達成共識,推動全球合作和發展。
近年來,無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三大全球倡議,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可持續發展理念、合作共贏理念,這些中國理念和倡議被廣泛傳播和共享,不僅指導了中國自身的發展,也為國際社會提供了經驗和智慧。無論是從思想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這些理念和倡議都具備了國際公共產品的屬性。
中國願意把好的發展經驗同各國共享,實現共同發展。目前,全球隻有約10億人口步入了現代化,還有7億多人面臨飢餓。中國始終認為,隻有大家一起發展才是好發展,走在前面的國家要拉一把暫時走在后面的國家,隻有共同做大發展的蛋糕,才能我好、你好、大家都好。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時代以來更多“自帶流量”的中國新發展理念走向世界,在全球各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收獲關注、投入實踐,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就很自然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0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