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鐵路風景,今天的活力中國

春運,觀察經濟的重要窗口。
這場全球最大規模的年度人員遷徙,有傳統與現代的互動,有速度與溫度的平衡,映射出社會經濟結構的復雜紋理。
鐵路,春運的主力擔當。
今年春運,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5.1億人次,超過歐盟人口總和。
春運首日,“我的鐵路風景”主題宣傳活動在31個主要鐵路客運車站同步啟動,邀請旅客們舉起鏡頭,定格瞬間,記錄旅途的點滴美好。
16.2萬公裡鐵路線、4.8萬公裡高鐵網、4800多標准組動車組列車,5.1億人次。我們的鐵路風景,今天的活力中國。
從0到16萬公裡
透過“鐵路風景”見証奮進的力量
回家的路有多遠?
中車唐山公司動車檢修員王琦的答案是:16萬公裡——足以繞地球赤道近4圈。
“我工作的地點在廣東梅州,家在河北唐山。”王琦說,梅州,2024年9月龍龍高鐵梅龍段開通,至此,中國鐵路總裡程突破16萬公裡。而唐山,誕生了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坐落著中國鐵路“零公裡”地標。
從梅州到唐山,從“16萬公裡”回到“0公裡”,王琦隻花了不到一天時間。而從0到16萬公裡,中國鐵路走了100多年。
一切,還要從唐山豐南區,一條35公裡的人工河——煤河說起。
1876年,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在勘查煤礦時,提出修筑鐵路以便運輸。但因守舊勢力極力反對,最終改為開鑿人工河,也就是煤河。
1881年,開平煤礦日均產煤300噸,運輸再次成為瓶頸。為此,洋務派多方斡旋、協調,終於推動唐胥鐵路破土動工。當年年底,9.7公裡長的唐胥鐵路竣工,中國鐵路邁出第一步。
然而,在“一日千裡”與“阻我風水”的碰撞中,清政府極力反對使用機車,最終出現“騾馬拉火車”的怪象。
中國,就這樣步履艱難地邁進“鐵路時代”。此后數十年,無數仁人志士懷抱強國理想,建鐵路、強實業,但戰火紛飛中,路權喪失、工廠被毀。
1912年,面對積貧積弱的中國,孫中山先生浩嘆:“今日之世界,非鐵道無以立國”。他在《實業計劃》中提出,“讓中國成為擁有10萬英裡(約16萬公裡)鐵路的現代化強國。”
然而,受制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直至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鐵路總裡程僅不足2.2萬公裡。
轉折,從這一刻開始!
1950年,成渝鐵路全線開工﹔1952年,寶成鐵路、蘭新鐵路動工修建﹔1955年,鷹廈鐵路正式開工……中國鐵路奮起直追。
1978年,5.2萬公裡﹔2003年,7.3萬公裡﹔2012年,9.8萬公裡﹔2024年,16萬公裡……百年奮斗,今朝圓夢,孫中山先生的規劃走進現實。
鐵路夢、強國夢、復興夢,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真正點燃!
今日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
如今,中國鐵路營業裡程突破16.2萬公裡,覆蓋全國99%的2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營業裡程突破4.8萬公裡,覆蓋96%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
今日中國,鐵路把遼闊的中國大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起來。
土生土長的唐山人王琦,得以一路南下,到廣東工作。
“大學畢業后,我加入了中車唐山公司,成為一名動車檢修員。”王琦說,動車組列車開到哪裡,我們的工作就延伸到哪裡。
“停擺”了近10年的煤河,變身特色景區,因便捷交通引來八方來客。
今年春節,王琦特意帶著妻兒打卡“河頭老街”。當夜幕降臨,煤河兩側燈火璀璨,身穿唐裝的舞者翩翩起舞。
“真是難以想象。”王琦感慨,“煤河”曾因煤運而興,因污染而衰,如今又因治理、改造而蛻變。數據顯示,春節假期河頭老街景區累計接待游客突破51萬人次。其中,得益於“軌道上的京津冀”持續提速,北京游客佔比突破20%。
透過“鐵路風景”看中國,從0到16萬公裡,這是一個國家奮起直追的縮影,亦是騰飛中國的見証。
從CR400到CR450
透過“鐵路風景”觸摸創新的脈動
這個春節,周毅選擇堅守崗位。但他,卻見証了全球火車迷心中最美的鐵路風景:
CR450動車組樣車上線路測試了!
2024年12月29日,全球最快的高鐵列車——CR450動車組樣車驚艷亮相。2025年1月22日,北方小年,在北京鐵科院國家鐵道試驗基地,CR450動車組樣車正式啟動試驗。
“這是CR450動車組投入運營前的必備工作。”身為鐵科院機車車輛研究所研究員,周毅介紹,“樣車隻有經過型式試驗等性能驗証,並完成60萬公裡運行考核,才能真正載客。”
春節前后,正是CR450動車組牽引性能、電磁兼容試驗的關鍵階段。牽引系統,被譽為動車組的“心臟”,其能否持續高效、安全提供強勁動力,關乎列車運行安全。試驗過程,團隊成員全神貫注地盯著司機屏,冒著嚴寒堅守在軌道旁,緊盯各項數據,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技術疑點。
這頭,“未來之星”CR450准備工作有條不紊﹔那頭,春運的交通測試裡,CR400勇挑重擔。
數據顯示,蛇年春運,有1400多標准組復興號列車奔馳在廣袤的大地上。從1.0版本到高寒型、智能型、智能提升型,技術人員創新不止,CR400持續升級。
“研發CR400是中國人第一次開展動車組正向研發,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中國標准。”周毅說,正是CR400奠定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讓我們有實力有底氣研發CR450。
跳出列車看春運,在這場大遷徙裡,科技賦能的場景比比皆是——
點燃“數”引擎,春運更便捷。
單日售票2155.5萬張,日均訪問量達500億次量級,從提交需求到出票隻需1.8秒……蛇年春運,全球最大的實時票務交易系統鐵路12306,依托龐大算力、強大系統,讓上億人次實現“指尖購票”。
一秒鐘,盤古鐵路大模型即可掃描上千張照片,精准識別列車故障點﹔一分鐘,導航軟件即可計算出800公裡旅途的最佳充電規劃,便捷新能源車主回家路……算力,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讓春運更高效便捷。
人工智能助力,春運更安全。
高鐵沿線裝上高清攝像頭,鐵路專線網絡實時回傳路況高清視頻,智能系統及時發送安全告警……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今年國鐵鄭州局高鐵司機擁有了“千裡眼”,行車更安全。
作為全球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百花齊放,正在持續賦能千行百業,深刻改變著春運,也重塑著中國經濟。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近6000億元。
透過“鐵路風景”看中國,創新引領、數智賦能,一個科技煥新的春運中國活力涌動。
從復興號到“小慢慢”
透過“鐵路風景”感受發展的潛力
今年,你回家的速度變快了嗎?
在河北廊坊居民劉女士眼中,懷興城際鐵路讓空鐵聯運變成現實,下了飛機換高鐵,回家的路更便捷。
在北京工商大學研究生崔賀眼中,回家的路有快有慢,有速度更有溫度。
從北京到黑龍江牡丹江市長汀鎮,1600多公裡的回家路,高鐵隻花6個多小時就奔馳1500多公裡﹔后半程隻有74公裡,卻用時2個多小時。但崔賀卻說:“無論是前半程的快,還是后半程的慢,都彌足珍貴。”
牡丹江往返長汀鎮間的唯一一趟旅客列車,70多年來,穿梭在林海雪原間,逢站必停、風雪不誤、從未停歇。到了冬季,大雪封山,它便成為沿線村民唯一的出行工具。
“慢”的堅守,不計成本,溫暖人心,也孕育著新的機會。
今年回家,崔賀發現,小慢車上的陌生面孔多了起來。乘著冰雪經濟東風,長汀鎮雪景吸引了中外游客。這趟幾乎與共和國同齡的小慢車更是成為加分項,引得游客打卡留念。
交通,連接生產與消費,拉近城市與鄉村。春運圖景裡,全球最發達的交通網,暢通“大動脈”,改善“微循環”,釋放國內大循環無限潛力。
快遞給力、行李“先行”,路途更輕鬆。
貨比人先到。大年初六,深圳北站,剛從湖南返回深圳的王女士隻帶了一隻“迷你”行李箱,“大件物品走快遞,這會兒已到家門口。”
行李“先行”的背后,是快遞物流業的飛速發展,充分滿足新型出行需求。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其中,高鐵也有助力。鄭渝高鐵快運示范線運營一年來,貨物發送量穩定增長,已超百萬件,累計運輸貨物7000余噸。
創新供給、優化服務,體驗更愜意。
“如今,車廂成了‘美食專列’。”在G808次列車品嘗了小碗菜,周昊明贊不絕口。
今年春運,鐵路部門推陳出新,上線地域特色美食。在從鄭州到上海的高鐵列車上,能吃到河南“駐馬店確山板栗雞”,在南昌到北京的普速列車上,能吃到現做的“江西小炒”……再加上日益便捷的外賣服務,高鐵開到哪裡,美食就品到哪裡。
“新一代青年群體”需求多樣,消費意願較強。交通打基礎,抓住新需求,消費活力將持續點燃。
透過“鐵路風景”看中國,交通便捷、循環通暢,流動的中國蘊含發展的潛力。
從中國到世界
透過“鐵路風景”感知開放的魅力
若問今年春運最別樣的鐵路風景,一張張洋面孔當之無愧。
“我們也來趕春運了,這太不可思議了。”
“事實上,我從沒到過中國的鄉村,我不相信有網上照片那麼美。”
首個“非遺版”春節,疊加過境免簽政策放寬優化,“來華體驗中國年”成為新潮流。數據顯示,春節假期我國共接待入境游客逾343萬人次,同比增長6.2%。
其中,一支四人隊伍將鏡頭對准中國高鐵。
“婺源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先生的家鄉,我們必須去那裡看一看。”來自美國的網絡博主埃茲拉是一名鐵路愛好者,“我已經對中國高鐵‘上癮’了,這是世界上最好的交通工具。”
來自澳大利亞的拉克蘭是團隊中的“新人”,“在有的國家,火車發車未必准時,但中國的火車太准點了。”
在南昌東站,來自美國洛杉磯的馬修驚奇道:“快來看我發現了什麼,這裡有免費的智能充電座椅,自動借閱書房,衛生間屏幕能顯示使用情況!”
當埃茲拉還在為中國高鐵而新奇,早已扎根中國的馬丁已經把高鐵視為日常。
馬丁,今年64歲,加拿大籍雕塑設計師。因為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余江木雕,他將家安在南昌,工作室開在余江。
對經常往返雙城的馬丁來說,高鐵是最佳通勤工具。“坐中國高鐵,就像坐飛機頭等艙一樣。”作為設計師,他對高鐵的空間設計贊不絕口。
“更重要的是,隻需一部手機,不懂中文的我也能順利出行。”馬丁說。
開放的中國魅力無限,“走出去”的高鐵,也在深刻改變著世界。
千島之國,春潮涌動。
農歷正月初一,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站台上,當地民眾用傳統舞蹈來慶祝新年。“我們稱雅萬高鐵為‘Whoosh’,模仿的是高鐵呼嘯而過的聲音。”一名表演者如是說。
開通運營以來,雅萬高鐵悄然帶來改變:
西爪哇省馬朗嫩加村的村民海魯爾·伊克馬爾說,“Whoosh”拓展了自己的生活。作為雅萬高鐵的一名建設者,他通過培訓掌握了焊接技術,在項目完工后開了一間焊接門店,承接制作護欄、防盜窗等業務,生活更輕鬆自由。
卡拉旺,印尼工業重鎮。印尼中國高速鐵路有限公司印尼方董事艾倫·坦迪奧諾說,雅萬高鐵讓園區與雅加達及周邊港口、機場的連接變得高效順暢,促進了商圈蓬勃發展。
中老鐵路、匈塞鐵路、蒙內鐵路,再加上剛剛動工的中吉烏鐵路……一條條鐵路,鋪就了經濟發展的“快速路”,架起了合作共贏的“連心橋”。
透過“鐵路風景”看中國,和合共生,互利共贏,開放的中國持續拓展發展新空間。
時代的列車上,每扇車窗都仿佛一幅流動的畫卷,記錄著國家的發展與生活的日常。
蛇年春運的鐵路風景裡,有溫暖幸福的記憶,更有蓬勃生長的力量。
(相關報道見第八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0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