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本網關注

一線探春耕:黃河水這樣精准解冬小麥之“渴”

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
2025年02月28日09:58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當前,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冬小麥正值返青期,田間地頭綠意萌動。“一冬過去,土發虛,澆了這遍水,小麥苗和土貼得瓷實,苗才能壯。”這幾天,東壚村村民常根成沒事就到自家地頭轉悠。

“致富離不開大禹渡。”這是當地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常根成感慨:“過去隻能打機井,現在用上了黃河水,水量足、水頭大,不怕庄稼喝不飽。”

大禹渡灌區作為高揚程引黃灌區,裝機大、耗電多、供水成本高,如何讓農民用得起、用得好來之不易的黃河水?

2022年12月,大禹渡灌區被水利部列入全國首批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名單,灌區以節水為抓手,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建立感知、操作、決策一體化的“數字大腦”,讓水調度更加精准、智能。

看調配:一滴水這樣引到田間地頭

黃河在山西省流經4市19縣,其中位於西南角的運城市芮城縣,黃河在此蜿蜒流淌超過80公裡。按理說,這兒不應缺水,可曾經農業生產“十年九旱”是常態。

為啥?黃河水在下面嘩嘩流,農田在二百多米高的旱塬上“喊渴”,眼瞅著黃河水卻用不上。1974年竣工的大禹渡揚水工程,徹底改變了芮城縣的農業生產面貌。

岸邊,春風勁吹,濤聲陣陣,7組水泵一字排開。黃河水到大禹渡,先進沉沙池,脫去部分泥沙后“輕裝前行”。

一大早,大禹渡灌區樞紐二級站電話鈴聲不斷。“10點15分,一號機組開﹔10點20分,二號機組停……”

“利用我們的‘泵站節能降耗’模型,參考每日用水需求,就能規劃出不同大小機組的最佳運行搭配方案。”二級站工作人員王波介紹說,“這樣一來,不僅電費省出一大截,還能降低泥沙對機組的磨損。”

經過二級站,黃河水爬升近200米,沿著鋼筋混凝土管道一路泵入總干渠。經總干渠分水后,河水繼續分流至灌區465條干、支、斗渠。

大禹渡灌區6條約700米的管道將黃河水引上旱塬。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大禹渡灌區6條約700米的管道將黃河水引上旱塬。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樊庄村村民楊國杰這幾天正忙著澆地,他說:“過去用機井,每小時電費20元,澆透一畝地得六七個小時。現在用灌區水,每小時40元,一畝地半小時左右就能澆完。”楊國杰指了指自己的田埂,“省錢還省時,這賬怎麼算都劃算。”

常根成所在的東壚村種植冬小麥兩千多畝,過去澆返青水要23天,現在縮短至16天左右。

速度快因為有“三變”:灌區提水能力增強,水流更充沛了﹔土渠升級為混凝土渠,跑冒滴漏少了﹔田間管理技術更新,節水設備越來越多了。

去年,東壚村在當地農業農村局和大禹渡灌區的幫助下,流轉土地200畝進行噴灌試點,按作物需水量精確給水,澆一遍返青水每畝地還能再省出十塊錢。

看計量: 告別“馬虎水”“人情水”

“總干片區東壚村,流量40公升的水,放20個小時。”

指令剛下達,總干站調度室內,工作人員在鍵盤上快速敲擊,輸入目標水量和時間。幾公裡外,節制閘自動抬升,渠水迅速穿過閘門。斗渠口處,水尺和流量計同步記錄下水位變化。

“借助灌區改造契機,我們升級設備對提水總量、支斗口配水量進行精確計量,全灌區‘一杆秤’量到底,徹底告別‘馬虎水’‘人情水’。”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主任董曾武說。

灌區渠口的計量設施。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灌區渠口的計量設施。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這段時間,東壚村水管員許轉民忙著張羅村裡的春澆,干了十幾年的他,工作越來越輕鬆。

曾經,每到春澆時,許轉民常常忙得焦頭爛額。土渠滲漏嚴重、計量標准不透明,村民們心裡頭犯嘀咕,交錢也交得不樂意,有時候為了爭水還會鬧矛盾,許轉民不得不當起“和事佬”。

“現在下單水票隻需手機一點,和閘房說好出水時間,就能安心在地頭等水了。”許轉民說,“渠道上都有刻度線,手機上也能瞅見閘口的用水情況,再沒有以前的‘糊涂賬’。”

2019年,大禹渡灌區內的92個行政村和223個自然村聯合成立了農民用水者協會。灌區配套劃分為8個用水片區,布設了20處服務點。分布在片區和服務點間的336名協會水管員,逐漸成為一支重要群管力量,承擔著村內用水調度、水費收繳、末級渠道管護、化解用水矛盾等工作,理順了黃河水進田的“最后一公裡”。

看成效:灌區裝上“數字大腦”

一畝地一年需要多少水?

這個問題,大禹渡灌區數字孿生系統可能會告訴你:每一塊地都不一樣。

系統裡,灌區54.62萬畝灌溉面積被劃歸成一個個地塊。鼠標輕點,地塊信息清晰顯示:實測面積5.87畝,種植作物玉米、小麥。

查看對應的渠道信息:該地塊屬於總干6斗,渠道長度6530米,種植糧食作物840畝,經濟作物140畝,年分配水量16.8萬立方米。

系統內,地塊信息、渠道信息清晰顯示。系統截圖。

系統內,地塊信息、渠道信息清晰顯示。系統截圖。

如何定下渠道年分配水量?

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副主任閆帥解釋說:“灌區綜合許可取水總量、灌區種植結構、用水定額、近三年平均實灌面積和用水量等數據,先測算各片區用水總量,再二次分配到各個渠道。”

目前,大禹渡灌區形成約12萬條數據,灌區管理“一張圖”,對精准配水、提前調水都有幫助。

“去年玉米播種出苗的關鍵期,氣候比較干旱,系統提前分析預測灌區用水需求和來水情況,制定蓄水計劃,緩解了灌溉高峰期的用水壓力。”閆帥說。

如今,大禹渡灌區糧食復播面積由30%提高到95%以上,一塊塊“百斤田”變身“噸糧田”。與此同時,畝均灌溉用水量持續下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董曾武介紹,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灌區用水管理由人工經驗向孿生數據決策、模型輔助決策轉變,現在的每一條數據都是為模型夯實基礎。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返青的冬小麥。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返青的冬小麥。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今年,大禹渡灌區啟動了北擴工程,完工后灌區面積還將再擴大6萬畝,達到60.62萬畝,屆時“數字大腦”將發揮更大作用。

山西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統籌物理工程和數字孿生工程,加快水利設施數字化融合賦能,為治水興水節水提供科技支撐。

截至2月27日,大禹渡灌區已提水714萬立方米,澆灌冬小麥8.1萬畝。

(責編:王晏如、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