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裡的山西使命】育才強基筑未來 創新驅動譜新篇
——山西大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春風送暖,萬物復蘇,校園裡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新學期伊始,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處處涌動著奮進的力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對於正在“百億工程”引領下,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山西來說,是動員令,更是沖鋒號。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省委省政府以超常規的舉措和力度,啟動實施了高等教育“百億工程”,省教育廳全面部署、統籌推進,全省高校積極擔當、勇於作為,以昂揚的姿態投身於干事創業的熱潮中,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培育創新型人才團隊、產出標志性科研成果,促進教育鏈與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在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注入了強勁動力。
聚焦人才培育,夯實教育根基,激活發展動力
今年1月,科睿唯安公司發布了《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最新數據,太原理工大學工程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這不僅是該校“雙一流”建設的裡程碑,同時也是我省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歷史性突破。
“這一年,我們銳意進取、奮勇爭先,一系列歷史性突破增強‘山西教育力量’。”在剛剛召開的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馬駿表示。2024年以來,山西中醫藥大學分別獲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打破了我省高校沉寂20余年的“老八所”格局﹔中北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牽頭或參與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4個,山西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入選首批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我省職業學校在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2024年以來,我省堅持內培外引建強人才鏈,完善人才引育機制,支持高校引育重量級人才團隊30個、國家級領軍人才26人,引進青年博士1000余人,再創歷史新高﹔深化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高校專任教師博士化率提升到28.9%,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達到35.51%﹔向全社會輸送高校畢業生29.2萬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動能。
“實驗室在培養國家級人才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每年至少培育一名人才,目前已有多名優秀科研人員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涵蓋動態測試技術、半導體等領域。”2024年12月31日,由中北大學牽頭的極限環境光電動態測試技術與儀器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運行,實驗室主任、中北大學校長陳錢教授表示,實驗室始終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致力於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人才培養體系,如通過實施“雛鷹助翔”項目助力年輕科研人員快速成長﹔研究生在實驗室不僅能參與具體科研項目,學習關鍵技術,還能通過學術會議、行業實踐、企業合作等拓寬視野,提升綜合素質等。
強化有組織科研,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這是第一次在南極極端環境下,能夠運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規模化清潔能源系統。”太原理工大學校長孫宏斌教授近日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3月1日,我國在南極秦嶺站建設的首個規模化新能源系統啟用,這個由孫宏斌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的新能源系統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南極極端環境下的規模化清潔能源系統。
2月20日,山西大學蘇曉龍教授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王劍威教授與龔旗煌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以“基於集成光量子頻率梳芯片的連續變量多體量子糾纏”為題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集成光量子芯片的連續變量簇態量子糾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自2023年“百億工程”啟動以來,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我省轉型發展需求,全省高校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在大平台建設、大項目承擔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的創新平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自主創新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頻現,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如山西醫科大學李思進教授團隊自主研制的核磁光電一體化大型腦成像裝備,成功完成臨床首次顯像,實現了世界五模態腦成像設備“零的突破”﹔山西中醫藥大學李青山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糖尿病腎病國家1類新藥LM49片科技成果轉化協議簽署,轉化金額達1.1億元,實現山西原創新藥的歷史性突破,是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裡程碑﹔山西大學程芳琴教授團隊與呂梁市興縣簽署電解鋁廢渣資源化高值利用技術許可合同,合同金額達4600萬元,刷新了該校科技成果轉化、呂梁校地合作項目單筆金額紀錄等。
“2024年以來,新增國家部委創新平台2個,高校承擔的省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超過全省總數60%,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和經費穩定在全省90%以上。”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高校還主動融入“晉創谷”建設,93個高校科研團隊入駐,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四鏈”協同賦能產業升級
“2024年以來,我們圍繞山西6條重點產業鏈和8個特色專業鎮,針對性設置了13個本科現代產業學院和8個職業教育特色產業學院。”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目前產業學院已實現全省重大戰略、重點產業、重要領域全覆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圍繞我省確定的18個省級特色專業鎮,省教育廳主動謀劃,主動作為,啟動職業學校特色產業學院培育建設工作,推動產教融合走實走深,特色產業學院成為推動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多鏈聚合、協同耦合的新型平台,推動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同頻共振。“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設省級職業學校特色產業學院38個,參與高職學校19所,中職學校27所,技工學校5所,合作企業110家,現有在校生43707人。特色產業學院覆蓋全部省級重點專業鎮和大多數產業鏈,通過共建共管的形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急需緊缺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同時,省教育廳積極引導高校緊密對接我省重點產業布局,分4批布局了39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如:中北大學先后建成國家級產業學院1個、省級產業學院3個,在推動學科建設與產業需求“加速互動”的同時,還瞄准半導體、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區域產業集群布局,建設相應的學科專業群,並成功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李晉閩等一批領軍人才。省教育廳還著力推動高校加快建立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引導高校超前培育布局一批面向科技前沿、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共布局新增新興學科近70個,交叉學科20個,在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培育出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內的一批標志性成果和高水平創新人才。
“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在支撐全省全方位轉型上展現更大作為。”在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省教育廳對下一步工作已作出詳細部署,全省教育系統眾志成城、守正創新、真抓實干,正奮力開創教育強省建設新局面,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李林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