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要聞

一日三餐 如何暖胃又暖心

——探尋老年飲食市場的經濟密碼

2025年03月19日08:57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3月10日中午,溫暖的陽光透過樹枝,洒下斑駁光影。靈石縣夏門鎮梁家圪塔村幸福小院裡,前來就餐的老人圍桌而坐,享用可口的飯菜,聊著家長裡短。

午飯時分,太原市迎澤區南官坊社區食堂,大廳寬敞明亮,桌椅干淨整潔,75歲的耿大爺和老伴正在用餐。“8元錢就能吃到品種豐富的套餐,還省去了我們做飯的麻煩。”耿大爺笑呵呵地說。

民以食為天。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尤其是“60后”新老年人的逐步入局,其生活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吃”的問題最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那麼,如何滿足老年人的幸福“食”光?其背后隱藏的經濟密碼如何破解?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社區食堂

家門口的溫暖餐食

3月3日,省城耐火西巷社區居民史潤蓮像往常一樣,步行幾分鐘來到社區食堂。“在家做飯有時候做了吃不完還浪費,食堂飯菜新鮮又實惠,可方便了。”史大娘笑著說,尤其是去年國慶節后,社區食堂推出營養餐,來的次數就更多了。

除定制好的營養套餐外,社區食堂還有廚師長推薦的當天飯菜搭配的分量,以及營養價值,居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搭配。

“食堂運營採用政府補貼、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政府給予場地、租金等方面的支持,餐飲企業負責日常經營,以保証菜品質量和價格合理。”和睦塘長者照護之家社區食堂負責人李莉說。

“一餐熱飯”提升了城市生活的幸福感。以太原為例,這樣的社區食堂已有400家,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布局均衡、主體多元、方便可及的社區食堂服務網點。

然而,社區食堂運營也面臨一些挑戰。首先是食材採購成本上漲、人力成本較高等,給食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壓力。其次,社區食堂以老年人為重要服務對象,受限於老年群體的消費意願、口味偏好等,其營收水平與發力點,跟單純的市場化餐飲商家有所區別,單純的“社區食堂”助餐服務經營難以為繼。三是部分社區食堂的菜品菜式,不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在自我造血激發潛在需求與實際消費之間存在脫節。

“純依靠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不可行。因為補貼是根據實際就餐人數發放的。”李莉表示,要自我造血,優化菜品。目前很多微利社區食堂都是因為自己本身就從事餐飲經營或養老服務等,社區食堂只是作為補充。此外,政府的補貼渠道形式還應該更加精細化、便捷化,讓更多老人走進社區食堂。

農村助餐

鄉村裡的暖心依靠

3月7日,榆社縣北村居家養老服務驛站,伴隨著濃濃的肉香味飄出,院子裡聊天的十多名老人紛紛到食堂窗口排隊盛飯。

“這裡飯菜不重樣。”“比我一個人在家就著咸菜啃饅頭要好很多。”“一天吃飯隻要10塊錢,我們都願意來吃飯。”老人們七嘴八舌地說著。

在榆社,169個行政村中,這樣的居家養老服務驛站有129個,“家門口”老年助餐服務實現縣域全覆蓋。

一日三餐,四季煙火,小飯碗裡裝起大民生。看似普通的一頓飯,背后是更多的民生期待。

養老民生工程,助餐服務是標配,尤其農村老年助餐服務是難點。其“微利惠民”的特點,加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等因素影響,一些助餐機構出現了經營困難。另外,隨著食材成本、人力成本的上漲,一些助餐機構不得不提高餐食價格,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年人的消費積極性。

如何讓農村助餐服務機構實現可持續發展,晉中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張曉麗說,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維持收支平衡的資金從哪兒來、如何解決自身造血的問題。為此,他們推行了“五個一點”的資金保障機制,即財政支持一點、集體自籌一點、個人負擔一點、社會捐贈一點、自力更生一點。

目前,各地農村老年助餐服務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如靈石縣針對山區部分自然村相對分散、距離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較遠、老年人就餐不便的客觀因素,開展“幸福小院”試點,鼓勵鄰裡互助養老,鼓勵空巢老人結對共居、共同生活,解決吃飯問題。鼓勵村民部分自籌資金,或設立子女“孝善基金”和公益捐贈等。部分小自然村還設立助餐服務點,由就近的養老服務機構做好餐食,村網格員集中打包配送,滿足了偏遠山區農村老年人吃飯需求。

私人訂制

舌尖上的適老用餐

買菜做飯看似簡單,但對於老年人而言,並不輕鬆。

家住省城碧桂園玖璽台的趙阿姨,今年65歲,家裡隻有自己和老伴兩人,周末的時候孩子們會回家聚餐。按說這個年紀可以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但趙阿姨身體不太好,於是她選擇了找家政人員上門服務。

已經和趙阿姨合作了1年半的趙許頻,是“太行月嫂”從事上門做飯的服務人員。在她看來,越來越多的新老年人在飲食上更加注重營養均衡和食材健康,所以有條件的家庭便選擇了私人訂制服務。另外,獨自買菜、做飯,尤其是宴請,對於獨居、空巢老人來說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私人訂制上門服務則更加方便。

和趙阿姨不同,62歲的劉阿姨最近學會了點外賣訂餐。“以前覺得點外賣是年輕人的事,現在外賣訂餐平台操作簡單,想吃什麼在家就能點,送來還熱乎著呢。”劉阿姨說。

的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餐飲外賣也開始關注老年群體,推出了適老化改造,大字顯示菜品信息和價格,簡化下單流程,還設置了一鍵呼叫客服功能,方便老人咨詢。餓了麼便與上海市鬆江區新橋鎮合作,建起了全國首個打通政府補貼與外賣平台的社區助餐項目,並推出適合老年人的菜品。在我省,社區食堂、老年餐廳也充分發揮互聯網功能,利用微信群讓老人點餐,並提供送餐服務。

然而,不少“新老年人”表示,外賣適老化改造仍需不斷完善。首先試點單位還是較少,部分老年人對智能手機操作不熟練,一些商家對老年餐品的研發和推廣積極性不高。他們建議,外賣平台可與社區合作,開展智能手機使用培訓課程,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商家開發更多適合老年人的菜品,給予一定補貼和流量支持。同時,社區、村委會也應該組織志願者為老人提供訂餐指導,幫助他們掌握線上訂餐流程,與更多物流配送企業合作,擴大送餐范圍,餐食也根據老人健康狀況和口味偏好定制。

多方協同

共筑老年用餐保障體系

事實上,除了正餐,老年人對休閑食品的需求也在增加。從健康食品到助餐服務,從藥食同源到功能食品,老年人的飲食需求正在不斷升級,飲食市場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要想滿足老年人的幸福‘食’光,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山西財貿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副教授王瑛坦言,不同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飲食習慣、口味偏好各不相同,而且有文化的新老年人也越來越多,他們對食品質量和安全的關注度極高,但目前市場上仍存在以次充好、虛假宣傳、包裝標識不清晰、營養成分標注不准確等問題。同時,我們還應該加強對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培訓,提高他們對老年飲食健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引導他們正確選擇老年食品和助餐服務。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武小惠表示,銀發經濟中解決老年人吃飯問題,需要政府、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等多方協同合作。政府在政策制定、資金補貼、監管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餐飲服務﹔企業要加大創新力度,開發適合老年人的餐飲產品和服務模式,比如具有調節三高、預防疾病、改善睡眠、強健骨骼和腸胃養護等功能的食品,提高服務質量﹔社區作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場所,要積極搭建平台,整合資源,探索創新服務模式,或者分年齡段錯峰供餐,拓展消費人群。

“老有所養,食有所依”,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不僅是家庭的責任,更是社會的義務。未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的進一步探索,老年人的“食”光將更加美好。(記者任志霞)

(責編:段思齊、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